<p class="ql-block">博平是一个有着一千六百年历史的古老传流村落。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文化底蕴深厚,人民勤劳智慧。有着战天斗地敢闯敢干而又创新的精神。自建国以来博平人民在历届村领导的带领下,为改变博平面貌,为传承博平的文明文化,实干了一件件可歌可泣的大亊。</p><p class="ql-block">在1955年博平成立了五一高级社为解决农田浇水问题首先买上了当时最先进的提水工具,蒸汽锅坨机。当时这是很稀奇也是很了不起少有的提水机械。解决了东坡和南坡的灌溉问题。四村八乡都很羡慕。</p><p class="ql-block">1962一1963年生活困难吋期刚过。为提高糧食产量,把旱田变水田。在党支部的号召领导下,全村总动员,掀起规模宏大的红石河水库筑高和引水暗渠工程。那时生活还是很苦的,吃的是地瓜干菜窩窝。当时沒有机械,只是锨挖、人抬、肩扛、手搬。不管冰天雪地,还是夏日炎炎,一锨、一镢、一筺,用了两年时间,把红石河大坝砌高两米(一名村民为砌好大坝不幸献出了生命)更硬硬的挖出深3一4米宽2.5米並用石头砌墙、辅底丶盖顶。上面覆土再把深沟填平。(暗渠不影响上边种地,)建成三千余米的大暗渠。一开闸红石河的水通过暗渠滔滔不绝的流进博平农田。号称博平红旗渠。</p><p class="ql-block">紧接着笫二项引水大工程又紧锣密鼓的干了起来。是从焦家村北的河塘(杏林水库修前的截流沟)按上了一台67.5马力的柴油机提水。修渠二千六百余米,路经河滩段一千余米全是用石头砌的防渗水渠。过沟搭桥,遇路建倒洪吸,抽水机提的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我村的南坡和西坡。</p><p class="ql-block">第三项工程:引杏花泉水(60年代泉水年年长流不竭)东水西调,搭桥穿洞,过街把清流泉水引向麦田。当年老百姓还流传着风趣的打油诗:"小桥流水过每家,门前清溪女浣纱,浇地水车不再推,还能麦田捉鱼虾”。胜似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貌。这三项水利工程博平人民苦战了四年,解决了全村三分之二的旱田变水田。是全公社单产最高的村,亩产过了黄河500余斤。(当时全县定的亩产标准是过黄河500斤过长江800斤)。</p><p class="ql-block">到了1964年我村建起了建国以来全县首个农业技术科技队,按毛主席提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大搞科学种田,推广新管理技术,更换新品种。当时自建国以来一至种的农家品种如:玉米种、小粒红、大粒红、老来秕、大马牙等。小麦种:碧码四号、七担195、碧码六号等产量很低亩产200斤左右。科技队开始引进杂交品种,推广先进管理技术,产量有了大的突破,过了长江800多斤。当吋博平的亩单产是全公社最高的村。</p><p class="ql-block">1973年一1977全村掀起冬季整大寨田运动。不管天寒地冻还是大雪纷飞,全村老少总动员,肩挑、人抬、冒严寒,顶风雪,苦干五个秋冬。先后把北坡的琵琶顶,东坡的六十亩南坡的棋盘地,南崖头,西坡的长伸地(马道西)西门外的斜道地。共计1500余亩的高洼不平,劣散半丘岭地整成了平整连片的大寨田。原始劣貌彻底改变。保住了水土,便于耕种浇灌。糧食产量有了大的突破。是当时全公社首个突破亩产千斤大关村。</p><p class="ql-block">1980一1985年,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种植棉花。全村800亩棉田引进新品种鲁棉1号、鲁棉六号(三七係)各生产队成立棉管小组,后又分到户,统一指导科学管理,亩产籽棉达到500余斤(先前亩产最多200来斤)是全县产量最高,质量最好,面积最大的产棉村。当时付县长张金城就常来视察指导。各级棉花现场会都在博平召开。博平的棉花打出了品牌,叫响了章丘,枣元棉厂免检收购。安徽的来用1斤大米外加1角钱(那时的1角顶现在1元多)买村民1斤棉种。那几年群众种棉致富,很多户在那个年代买上了录音机电视机。</p><p class="ql-block">1967年在笫二和笫十生产队立两盘铁炉打磨锤的基础上,到1972年我村建起了全县为数不多的五七厂(铁工厂)自研自创制造了首台忠字铡草机,和滚筒式小麦脱粒机。全县很多村前来参观学习。轰动一时。</p><p class="ql-block">1974年城市知青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来我村知青是济南制革厂的职工子女。从1974至1978年分五批共103名。是全公社知青最多的村。村领导腾出了老村委驻地,后又盖了九间知青宿舍和三间伙房的知青大院。是全县下乡知青先进单位。很快知青就和村民溶入一块,知青各发挥自己特长,有的当上生产队干部,有的成了人民教师,有的成了文艺宣传队骨干和编导,有的成了农业科学技术员。他们不怕脏不怕累,那里需要就到那里去。成了有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使博平村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农业生产力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博平的文化文明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是全县的领头雁。早在50年代年年春节扮玩唱大戏。四村八乡群众都赶来听,正个章丘独一无二的博平敲的九龙翻身锣鼓和看扮玩中傻小子扑蝴蝶,三步赶船,单人扮摔脚等扮玩绝活。还有大戏中打鱼杀家,空城计,苏三起解吕剧小姑贤,墙头计,姊妹易嫁还有相声等。一至唱到正月十五,那时博平的文化气息特浓厚。1966年冬博平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各地多方慰问、宣传演出。叫响了正个章丘县,轰动了泰安专区。</p><p class="ql-block">1967年春普集公社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博平宣传队应邀祝贺演出,掌声不断,得到领导的高度赞扬。接着公社工代会、贫代会、特邀祝贺演出,影响很大。八一建军节,我村宣传队分别到三O一海军工地,闫满坦克部队、章丘驻军慰问演出,得到军区领导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在1970年博平宣传队代表章丘县75万人民去泰安军分区慰问人民解放军。为章丘争了光,是博平人民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当吋县吕剧团成立,还把博平宣传队选拔了四名队员进了吕剧团。</p><p class="ql-block">1968年冬博平村以生产小队为单位自发的排演样板戏,原笫九生产队排演的红灯记,第十生产队排演的沙家浜,他们全体男女老少齐出动,量人配角,自筹道具衣服,自导自演,自画布景。多次到公社驻地和各村汇演,非常成功。得到了广大群众和上级领导的好评。当时在场的领导和观众伸着大姆指说:一个小生产队能排演出规模这么大的样板戏,真了不起。以此彰显了博平文化底蕴的深厚。</p><p class="ql-block">2014年一2018年为保留住古老的传统文化,政府斥资260万元先后把博平刘氏祠堂和古老的三合楼四合院(原老村大队部)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回复了原貌,留住了记忆和乡愁。2016年11月19日博平祠堂修复后,进行了近百年来首次祭祖活动。全国各地博平刘氏族人,凡知道的无一不来。声势之浩大,场面之庄重,是空前沒有的,承接了百年后祭祖之遗愿。通过这次祭祖活动,促进了团结,和谐。更懂的了不忘祖恩,孝在当下。</p><p class="ql-block">2019年国家斥资300万元又修复了文昌阁,百衣庵,文昌路,翰林河,並架上了状元桥。把原来的垃圾沟变成了文昌风景区,胜似南方的小桥流水人家。美化了博平环景,传承了非遗文化,打造了美丽乡村,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人于自然的和谐。</p><p class="ql-block">博平是一个土厚地肥,水源充足,地广物博,天时完美,地理独特,人文深厚的千年历史名村。勤劳智慧的博平人民,在当今盛世,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排除万难,把博平村这块埋在土里的金子挖掘出来,让她在章丘大地上发出耀眼的光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在挖水渠</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博平部分棉管小组成员。</p> <p class="ql-block">科技队谷田里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博平杏花河(东巴漏河)。</p> <p class="ql-block">博平西桥</p> <p class="ql-block">博平修复后的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翰林河上的状元桥。</p> <p class="ql-block">有文化韵味的翰林河。</p> <p class="ql-block">三合楼四合院外景。</p> <p class="ql-block">松柏拥绕的刘氏祠堂门楼</p> <p class="ql-block">维修中的百衣庵</p> <p class="ql-block">三合楼内景</p> <p class="ql-block">维修中的三合楼</p> <p class="ql-block">维修中的文昌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