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 . 索菲亚教堂——冬之东北行(16)

nj蒲公英

<h1>圣.索菲亚教堂,亦可算作哈市的另一张名片吧,久闻其大名,今年终于见其真容。<br>站在一水儿的清水红砖建筑前,没有额外的后补粉饰,教堂那真裸的身躯,斑驳的苔痕,深深浅浅的色彩,浑身散发着历史的滋味,就像一位健康的耄耋老人,鹤发童颜,身板硬朗。没有中央大街上的某些建筑给人的感觉是九旬老妪抹了厚厚的脂粉,虽然掩饰了沧桑的皱纹,却也盖却了岁月的本面,让人疑惑,那楼有那么长的历史么?<br>喜欢这样的原样原味,即使有破损,有裂纹,可是真实的感觉让人舒服。</h1><h1><br>百度介绍说: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清光绪33年(1907年)3月,最初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同年,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以随军教堂为基础,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占地面积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br>它深受拜占庭建筑艺术影响,有着俄罗斯式的穹顶,罗马风格的拱券高窗,以及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有机组合。<br>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h1> <h1><br></h1><h1>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可惜这些现在是无法欣赏到,里面也不能上四个楼层)</h1><h1>1911年,木墙外砌一层砖墙成为砖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9月27日,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h1><h1>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h1><p class="ql-block"><br></p><h1>教堂命运多舛:哈尔滨解放后,苏联政府将教堂产权移交给哈尔滨市政府。1960年教堂关闭后,曾作为哈一百的仓库、话剧院的练功房等。文革期间,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建筑主体破损,教堂内壁画、乐钟、十字架丢失。</h1><h1>幸好后期有所改变,否则我们或许还看不到如今的这样:1986年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11月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政府进行保护性修复,命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1997年9月,饱经沧桑的索菲亚教堂恢复了历史原貌,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1><h1>下面先看看教堂周边的环境。</h1><h1>隔着马路远看教堂。</h1> <h1><br></h1><h1>教堂右前方是一个商店,店门口的模特身披貌似狼皮,酷酷的。</h1> <h1><br></h1><h1>每到一地都喜欢先看示意图,但真到了现场,其实也记不得那些布局。</h1> <h1><br></h1><h1>商店前面的照明灯,底座四面的雕塑很有立体感,虽然没有刻意雕出眼珠,但神态神情就能让观者体会到那份严肃。</h1> <h1><br></h1><h1>开始以为士兵头盔上只是一啸虎,到电脑上一看,才发现是两种动物,或许因为艺术加工的夸张,不能确认是否为虎与鹰。</h1> <h1><br></h1><h1>顺着东边走,又有一商店,门前的俩伺者弯腰迎接客人,调皮的姑娘与他对视,那份调皮很可爱。</h1> <h1><br></h1><h1>站在这里向西看,教堂北面是一硕大广场。</h1> <h1><br></h1><h1>一圈建筑围绕广场,这是东面的一排。</h1> <h1><br></h1><h1>东北角的这个巨盆可是花了功夫,石头的叶片卷曲自如。</h1> <h1><br></h1><h1>这是北面一排建筑。</h1> <h1><br></h1><h1>这是西面。</h1> <h1><br></h1><h1>这是从北面看南面。</h1> <h1><br></h1><h1>这里的照明灯座和东入口看到的一样,但或许因为在台阶之上,仰视他们,感觉比东面的更立体突出,以下两幅左边的都是北面的。</h1> <h1><br></h1><h1>北面建筑前的这些阶梯式建筑,疑似喷泉装置。</h1> <h1><br></h1><h1>走上这几级台阶,一幅特别典型的画面出现在眼前:一张长椅上,一位老者腰板挺直的坐着,眯缝着眼睛沐浴着温煦的阳光,静静的看广场上的人们来来往往,仿佛看穿着人间的变幻沧桑。</h1><h1>忍不住找话题去接近他,从他那里确认了那些阶梯式建筑确实是喷泉装置,然后攀谈起来。</h1><h1>我问他,这里是否原先就是这样,有什么变化。</h1><h1>他告诉我,马路对面原先还有一个犹太教堂,被拆了。这个广场原先并不是广场,也是很多建筑,都被拆了,是文革中的事情。</h1><h1>或许因为都是过来人,不由得说起南京的文革期间也被毁损不少老祖宗留下的财产。由文革又向前说去,由物质的被毁说到无数精英的悲运,自然而然的说到了相关之人。老爷子感慨万分的说那个人建国有功,治国无能,文革有罪,整人有方。总结得倒蛮简练。</h1><h1>我们聊得起劲,老公转了一圈来找我了,说买好了票可以进去参观了。蛮舍不得的和老者告别,很喜欢这样的聊天,和最普通的百姓无拘束的聊。</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离开老者直接先进入教堂。</h1><h1>原以为和其他教堂一样,只是高高的穹顶,彩绘的拱花等,没想到里面是一展馆,不少老照片,展示了哈尔滨的前世今生。<br></h1><h1>各种标牌挂在醒目位置是各旅游景点的共同特点。</h1> <h1><br></h1><h1>团体捐赠10万以上个人捐赠千元以上均记录在案。</h1> <h1><br></h1><h1>里面已经很显沧桑,几乎到处都是斑驳的脱落。</h1> <h1><br></h1><h1>精美的吊灯和纹饰是当年瑰丽的见证。</h1> <h1><br></h1><h1>看到网上不知拍于何年的照片,那会儿的壁画还很鲜艳,现在完全没有影子了。</h1> <h1><br></h1><h1><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前言</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昔日的照片,那是历史凝固的瞬间,是岁月遗留的请柬,邀我们去会晤消逝了的昨天。那是如烟往事的重见;那是依稀梦境的再现;那是发生过一切的真实记录;那是历史悬疑的准确答案。</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历史图片,它和一切文物有着共同的特点:其发现乃无序、其留存也零散、其价值弥足珍贵、其搜集颇艰难。</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们寻得到许多哈尔滨的陈年旧影,欲展现这座城市遥远的从前,籍以跨越历史长河,冲破时空局限。 一睹其旧时风貌,回顾其往昔的容颜。于是便有了这次老照片的集中展览。三百余幅珍贵图片,组合成哈尔滨的风情画卷。</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老照片是不泯的记忆,它原样封存着旧时陈迹。老照片是往事的沉积,可供我们回首当年。纵观过去,哈尔滨曾是帝俄侵华的盘踞中心,后来又是亡命白俄的栖身之地。由满清到民国,从日伪统治到解放前夕,数十年的沧桑变幻,几个时代的陵谷更替。侵略与反抗贯彻始终,压迫与斗争从未停息。</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流年似水,物换星移,旧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昨天的景象虽早已消失,但昨天的一切却不应该忘记。我们希望这次老照片的汇展,能有助于人们加深了解本城的既往经历;能引发人们深沉的思索;能唤起人们凝重的回忆。</b></h1> <h1><br></h1><h1>剧多的老照片分两部分介绍哈尔滨的由来和发展。</h1><h1><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第一部分 城市童年</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部分展出了反映哈尔滨城建初期的历史照片77幅,展示哈尔滨的城乡嬗变与都市兴起的过程。从这部分照片中,可凭观城市童年遗失的固有风貌。十九世纪末的哈尔滨,帆影炊烟,乡间集市,茅舍田园。本世纪初,哈尔滨逐渐由乡村向城市转变。勤劳、勇敢的哈尔滨人们在反侵略、反压迫斗争中,用血汗筑成现代都市的雏形,演奏出雄壮的城市历史发展交响曲。</b></h1> <div><br></div><h1><b><font color="#167efb">哈尔滨诞生于何时?音出何语?名含何意?历来说法不一。据清代满语档案记载:作为网场的设置应始于乾隆年间,而形成村落当在同治初年。图为在《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里发现的哈尔滨地名之满文记载(译注:黑尔根上年船只于哈尔滨住冻,今年挽回,为此呈报事,同治四年九月)。</font></b></h1> <div><br></div><h1><b><font color="#167efb">当年,哈尔滨曾是阿勒楚克城至呼兰厅的重要渡口,为官商行旅所必经,在哈尔滨渔村形成之前该两地均已设治,位居交通要津,是促使它由自然村落很快发展为集镇的重要因素。图为清朝光绪年间的道里江沿,这里既是过江的渡口,又是水产交易的集市。</font></b></h1> <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上图</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东清铁路,东至绥芬河,西抵满洲里,南达大连,总长度2400公里,沿途穿越山林田野,劳动条件艰苦。当年的筑路工人日极劳瘁,风餐露宿,备尝艰辛。</b></h1><h1>下图居然用的是现代的彩条布,大约是以后的建设工地。</h1> <h1><br></h1><h1><b><font color="#b06fbb">第二部分 旧时风貌</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这一部分展出了反映哈尔滨解放前街道、建筑的照片116幅。哈尔滨在发展过程中受西方文化的浸染,各式建筑异彩纷呈,具有浓郁的异国特色,使这座城市成为一个建筑艺术的博物馆,丰富多彩的建筑群体,形成了哈尔滨特有的景观风貌和文化底蕴,不仅在中国及东亚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建筑历史中的宝贵财富。</font></b></h1><h1>哈市的特色是有历史渊源的。</h1> <h1><br></h1><h1>这是<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b06fbb"> 哈尔滨保护建筑一览表</font></b><span style="color: inherit;">,排列了红霞幼儿园、黑龙江省美术馆、防洪纪念塔、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市少年宫等约50座,我们看了其中的圣.索菲亚教堂和黑龙江省博物馆两处。</span></h1><h1>难怪在街上随便走走,就能遇见老建筑。<br></h1> <h1><br></h1><h1>这模型是南岗区颐园街1号,一栋私人住宅,1909年建成。后来的颐园书馆。</h1> <h1><br></h1><h1>当时未细看这个模型,回来后网上一搜,这个教堂不简单:圣·伊维尔教堂有许多独特之处。首先,一般的教堂顶部只有1个葱头顶,伊维尔教堂却有5个,再加上钟楼上方一个和后面的一个总共有7个洋葱头。而从它的建筑细节看,仅建筑红砖的体量就要比圣.索菲亚教堂用的要大,由此想见其烧制方法独特;再有,位于教堂外墙上的马赛克镶嵌画,历经数十年,依然完好如初,可见工艺和用料的精湛。</h1><h1>可惜文革中全被毁了,这个模型或许是未来准备修复之貌。</h1> <h1><br></h1><h1>贴几张网络图片看看上图伊维尔的前世与现状。</h1> <h1><br></h1><h1>看到下面的老照片,明白了哈市和俄罗斯千丝万缕的联系。</h1><h1>上面三图是 <b><font color="#167efb">二十年代末,哈尔滨进满活动中的优胜者及颁奖仪式。</font></b></h1><h1>下图是 <b><font color="#167efb">当时,哈尔滨春秋两季举办赛马会,图为赛马场内外场景。</font></b></h1> <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流落在哈尔滨街头的盲人乐师。</b></h1> <div><br></div><h1><b><font color="#167efb">当年在哈尔滨夜总会中的俄国舞女</font></b>。</h1> <div><br></div><h1><b><font color="#167efb">图为俄国姑娘在江北田野上耕作。</font></b></h1> <div><br></div><h1><b><font color="#167efb">哈尔滨的俄侨艺术家也经常到各国演出。1930年,哈尔滨芭蕾舞演员雅娜维尔和拉杜申科旅日巡回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上图为雅娜维尔在在舞剧《遮阳伞》中的精彩表演,下图为1931年哈尔滨芭蕾舞团访日演出剧照。</font></b></h1> <h1><br></h1><h1>现在的舞台上还有如此夸张的蓬蓬裙么。<br></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当年,哈尔滨滑冰运动也非常普及,图为别出心裁的哈尔滨游艇俱乐部举办了冬季泳装滑冰比赛,身着泳装的姑娘们在冰上尽情嬉戏。</b></p> <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h1><b><font color="#167efb">冰上运动在哈尔滨开展较早,普及很广。</font></b></h1> <h1><br></h1><h1>虽是春节期间,教堂内参观人还真不少,可惜都只能集中在一楼,若能顺着楼梯上去看看多好,或许以后会有可能。</h1> <h1><br></h1><h1>寒冷的冬季,进出的门随时都注意关闭好。</h1> <h1><br></h1><h1>走出教堂内部,到外面好好看看圣.索菲亚教堂长得什么样。</h1><h1>走着走着,看这建于1907年的教堂,仅用清水红砖,整体依旧坚实壮观,只有少量的几条裂纹,不禁深深感慨:难道建造的初始,就是准备打万年桩了么?未必。</h1><h1>只是为建造中东铁路的人们有个精神寄托的地方,可是认真做事的精髓已经化为日常行动。烧制每一个构件,每一块红砖,搭建的每一步,粘合的每一步,都一丝不苟,才造就矗立百年而风采依旧。</h1><h1>作为后人,我们看他们的工作除了敬佩就是感叹。</h1><h1>再想:百年、几百年之后,我们的后人,看我们的什么?资料照片?20年30年就塌陷或重建的桥梁房屋?他们除了惊诧那时的人怎么会那样拿钱不当钱,还会像我们惊叹前人那样佩服我们?</h1><h1>好了,不多想了,还是看看我们眼里的圣.索菲亚。</h1> <h1><br></h1><h1>随时紧闭的出口门打开一半,转身看那半扇门长得好复杂。</h1> <h1><br></h1><h1>门旁边的墙饰蛮别致,细看一眼,居然真是清一水的红砖,但不全部都是单调的长方砖,却是带弧度的半圆砖和平面半圆砖,这可是第一次看到,砖也可以烧制成这样不规则形状。</h1> <h1><br></h1><h1>方砖成了圆砖的保护檐,智慧的设计!</h1> <h1><br></h1><h1>中间那个漏斗状或者说锥形,不知是将砖直接烧成了异型,还是将方砖磨成了那样。赋予了艺术的灵感,单调的方砖也能变得灵秀起来。</h1> <h1><br></h1><h1>弧面圆砖和平面圆砖共同组成有力的柱子。</h1> <h1><br></h1><h1>圆砖、方砖的巧妙组合,成为别有风味的窗户装饰。</h1> <h1><br></h1><h1>和平鸽好奇的看着游客,暂停了觅食。</h1> <h1><br></h1><h1>拍完了上述PP,赶紧下来,长时间站在上面不合适。回头一看,呵呵,门边正在拍照的黑衣人的位置,就是我方才呆了几分钟的地方哦。</h1> <h1><br></h1><h1>在西门的出口下了台阶,围着教堂从南向东向北转一圈看看。</h1><h1>先贴几张四个方向的,再贴喜欢的细部。这是东面。</h1> <h1><br></h1><h1>这是南面。</h1> <h1><br></h1><h1>这是西北角,入口在西门,人群在排队入场。</h1> <h1><br></h1><h1>这是西南角,出口在右边的边门。</h1> <h1><br></h1><h1>这是南面,离马路很近,又有什么在修遮挡,拍不全。</h1> <h1><br></h1><h1>退到绿化带,拍得侧南面。</h1> <h1><br></h1><h1>东南角。</h1> <h1><br></h1><h1>下面看看喜欢的细部。</h1><h1>零下二十度的哈尔滨,松树果然耐寒,即使没有青翠的绿。</h1> <h1><br></h1><h1>几个入口门上的十字都是横平竖直,尖顶上的十字都艺术化了。</h1> <h1><br></h1><h1>设计者的脑子真够用的,一会儿方一会儿圆,看着有点发晕。</h1> <h1><br></h1><h1>窗户们长得不一样,十字与十字也不一样,砖砌的十字依旧很醒目。</h1> <h1><br></h1><h1>南面的墙上镶嵌着<font color="#167efb"> </font><b><font color="#167ef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 圣.索菲亚教堂</font><font color="#ff8a00"> </font></b>铜牌。</h1> <h1><br></h1><h1>一群鸽子飞起,瞬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仰望。</h1> <h1><br></h1><h1>看似繁复的装饰全部是砖头的组合,而且只要有坡度的凸起,都有绿色的覆盖保护,不知用的何种材料。</h1> <h1><br></h1><h1>高高低低,方方圆圆,错落有致,美的享受。</h1> <h1><br></h1><h1>就连每一扇小窗户上都有服贴的保护层,全属独立定制,精致到家了。</h1> <h1><br></h1><h1>鸽子不时的飞起,带给游人欢乐的愉悦。</h1> <h1><br></h1><h1>每一个细节都很耐看。</h1> <h1><br></h1><h1>大约西门是正门,东门不但有破损,花样也简单。</h1> <h1><br></h1><h1>但往其上看,层次很丰富。</h1> <h1><br></h1><h1>南面窗装有貌似防盗网,不知是原装还是后加,图案还有不同。</h1> <h1><br></h1><h1>落水管也不知是原装还是后加,若是原装真是了不起。</h1> <h1><br></h1><h1>加长的柱形装饰让整面墙显得挺拔。</h1> <h1><br></h1><h1>窗户的外饰不同,不知有何讲究。</h1> <h1><br></h1><h1>不少美女喜欢在这扇门前摆拍。</h1> <h1><br></h1><h1>与东门完全不同的向西的边门。</h1> <h1><br></h1><h1>这边的门比东门更显庄重。</h1> <h1><br></h1><h1>这些小窗好像纯装饰性的。</h1> <h1><br></h1><h1>转了一圈回到来时的东面,忽然发现有魅力新娘居然穿夏装在拍照,好勇敢哦!</h1><h1>旁边的人棉袄、围巾、帽子一样不少,真是两个季节的相会。</h1> <h1><br></h1><h1>回来后找资料,搜了几张图片,不知什么时间拍的,发现西门上的几幅画儿没了,不知以后可会补上。</h1> <h1><br></h1><h1>因为时间原因,在哈市的两个晚上,分别给了中央大街和冰雕大世界,这的夜景欣赏不到了,贴两张网络图片,作为补充吧。</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