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杂忆

吴刚摘桂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冬 至 杂 忆</b></h1><div>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创)2021年12月18日 作者:吴 华<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眺家乡的镇龙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冬 至 杂 忆</b></h1> <h3>天气一天冷似一天,北风吹了一场又一场,一年24个节气中,轮到冬至登场了。很快,一年中的天气就正式进入数九寒冬了。</h3><div><br></div><div><h3>儿时的这个时候,为了御寒,母亲把整理好的稻草抱回来给我铺在床铺上。厚厚的一层稻草。晚上,躺在被窝里,清香的稻草咕吱作响,背上好歹不至于寒气入骨,四肢暖和多了,连梦都分外香甜了。</h3><div><br>人生有惑,岁月跎蹉,历经了几十年的穷通荣悴,我心中常常充溢一种思乡怀旧的情绪。遥想当年,不管时光怎样流逝,儿时过冬至的情景,至今仍时常鲜活地浮现在眼前,诱发着我的情感,让我回忆起来饶有一番別样的韵味。</div><div><br>我的家乡是桂中重镇——黎塘,由于地处湘桂铁路、黎湛铁路、黎钦铁路的交汇处,属于桂中交通枢纽而声名远播。在这片生我养我的神奇土地上,曾经伴随着我的成长,也留下我人生的印痕和足迹。</div><div><br>我自幼家境贫寒,是属于芸芸众生的小百姓,家庭收入不高,加上我的兄弟姐妹多,家里生活非常清苦。因此,小小年纪便尝过贫困的苦味,虽不致于啼饥号寒,但那时觉得肚子可是真饿的呀,没有哪天是可以吃饱的样子。似乎每年的冬天最盼望的除了春节就是冬至。因为冬至这一天能沾上腥吃到肉,还能吃到让人流口水的白糍粑。</div><div><br></div><div>“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的记忆中,家乡历来就有个习俗,即:冬至大过年,意思是冬至比过年还重要。因为这一天,村人都有约请客人来一起过节的习俗。他们热情好客,只是由于家家都生活艰难苦涩,不敢多请客人,每家每户都只能邀三、二个比较亲近的亲戚朋友一起欢庆过节。 <br></div></div><h3></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现在不一样了,日子过得红火,客人来的越多主人家越有面子呢。</h3> <h3>记忆中的冬至,从前一天开始,家家户户便开始筹备过节了。整个不大的村子都被一种节日的氛围包裹着,孩子们兴奋的疯玩淘气。到处可闻犬吠声、猪哼鸭叫声,孩子们的打斗声,大人们的笑骂声,热闹地奏响了冬至的节日序曲。</h3><div><br><h3>那时候,生产队里要提前组织人挖莲藕分配给各家,每家分个三、五斤。以前节日吃莲藕是先把它与五花肉煲汤,然后捞出莲藕和那一点点五花肉来一起煎闷,就像现在五花肉闷炒一样,放上酱油一起闷,闷出来其味也香,那可是节庆菜肴中的主菜了。队里还组织人到鱼塘里打鱼,然后每家都分到两、三斤鱼。不过,靠那点鱼还不够自家人吃,鱼少咋办?客人来了吃什么?</h3></div><div><br>办法总是有的。那时候的人都找不到面粉,就用玉米粉匀点水伴鱼来炸,厚厚的一层玉米粉,还美其名“炸鱼”。你別说,它还真香,看上去也诱人,只是吃起来有些粗粗硬硬,找不到鱼肉的感觉。</div><div><br>我的家乡有“夏至狗,冬至鸭”的说法,意思是说就算没有大鱼大肉,各家各户那怕再穷再不济,也得养几只鸭,以备冬至这天待客之用。</div><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儿时赶鸭子的样子,你经历过吗?</h3> <h3>说到养鸭,我家也不例外。每年都养五至七只毛茸茸的小鸭,小鸭身体柔软,性格温顺,动作迟缓,任我伸手捉摸,偶尔伸出既扁又黄的嘴巴啄上一口,甚是惹人怜爱。母亲说鸭子喜欢水,鸭子只有凭水才能长大。于是我每天都要将它们赶到鱼塘里。稍有空闲,我还拿锄头到菜园地或到前院后屋去寻一湿泥地掘蚯蚓,一锄头下去,总能掘出几条翻滚乱跳的蚯蚓,看着鸭子用扁扁的嘴将蚯蚓衔在口里,仰着脖子,满口吞下,我也开心地笑了。</h3><div><br><h3>但也有让人惊悚的意外发生。一次,我的一个小伙伴的弟弟就出事了。那是个穿着开裆裤刚3岁的小男孩。那天他父亲掘回蚯蚓后,他用手抓蚯蚓来玩,没洗手就用手抓了自己的小鸡鸡,结果那地方红肿了起来,到医院都无法治疗,好多天都没消退。后来请了民间草医帮助治疗,草医说那是因为小鸡鸡沾染上了蚯蚓的卵而至痒。</h3></div><div><br>治疗现场让人看得害怕极了,那草医叫人拿毛巾蒙住小孩的眼睛,抓住小孩的手,然后脱去小孩的裤子,露出鸡鸡头。只见草医一手抓住鸭的双翅,一手扶住鸭头颈部,让鸭子去吮孩子的小鸡鸡。鸭子可不管,以为是可以饱餐的美食,张开嘴巴就吮,只见小孩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拼命挣扎,就这样来回两次,看得人心惊胆战,怪吓人的。</div><div><br>后来才知道,原来鸭子的唾液有一个功用,就是专治蚯蚓卵引起的小儿阴肿。后来听一个老中医说,这个不奇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就有关于治疗此病的描述。</div><div><br></div><div>慢慢的,我的鸭子长大了。当“嘀嘀嘀”的清脆脆叫唤声变成“嘎嘎嘎”又粗又哑的鸭声之后,鸭子抱起来让人感觉沉甸甸的,每天看着都让我高兴得唱起那首《小鸭子》:“我们村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天天早晨赶着它们到池塘里,再见吧,小鸭子我要上学了.....”。</div><div><br></div><div>就这样,过节我家除了能吃上鸭肉外,其余的几只鸭拿去集市卖了,换成了我们的学费或者家庭其它开销。<br></div><div><br></div><div><div>记得那时候冬至那天学校都是放假的。一大早,家家都在杀鸡宰鸭,小孩子也要帮忙打下手,主要是拔鸭毛,那可是费劲的活。大人把杀好的鸭子用开水烫过趁热快速把长毛拔掉以后,接下来的就是交给我们小孩子干的活了。这时候鸭子身上还有正冒出的有点粗硬的乳毛。黑鸭子还好一点,遇到白鸭子,那些小乳毛有时真的很难把它弄掉,用两只手尖抓住一根鸭毛,竟连拔几次都白废劲,老半天都拔不出来,若是天气冷一点的话,拔着拔着,两只手几乎都冻僵了还没拔好一只鸭,让人烦死了。</div><div><br>当然了,辛苦过后,鸭子上桌时,看着香喷喷的鸭肉还是让我很兴奋的。<br></div></div><h3></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做糍粑啦,做糍粑啦!很有特色的黎塘白糍,那是一种柔柔的糯糯的甜甜的味道。</h3> 每年的冬至,黎塘人有喜欢吃白糍粑的习惯,黎塘白糍有些名气,那糍粑是用香糯做成的,糍馅放的是炒花生粉加香芝麻伴白糖。手捏白糍,轻轻一咬,白糍瞬间弥漫于唇齿之间,那一份柔柔的糯糯的甜甜的味道很是怀念。<div><br>只是,当年由于贫穷,糯米较为稀缺,人们做糍粑不能全用糯米的,需要参上些粘米。同时糍粑的馅也是不能用花生芝麻的,都是炒玉米粉伴红沙糖做馅,不象现在有花生芝麻和白糖。不过,別看用馅不一样,但香味照样不缺,只是口感有硬硬的感觉而已。</div><div><br>做糍粑用的米要磨成米浆的,因此节前两天,人们早早就用水浸泡糯米。那时还没机械,全靠人和石磨来加工,村子里只有二副石磨。家有石磨的这户人家可吃香了,全村人都对他家人笑脸相迎。白天黑夜的开始有人在他家排队等着将糯米磨成米酱,那石磨发出的吱呀声不绝于耳。</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滋和粽子,吃了还可带走,每位来客都有一份。</h3> <h3>记得有一年,我和三姐随母亲去排队磨米,大家一步步的往前挪动,以防不给人插队。好在那时候贫穷,每家都只能磨个三、四斤糯米,很快就磨完了。不像现在,过冬至家里客人来的多,客人临走时需给每位来客送上一、二十个白糍粑,因此,有人家里做白糍粑一做就用近百斤糯米,如果换现在,真不知咋办呢。</h3><div><br>那次我们站了几个钟,排着排着,我在一旁都睡着了。直到晚上近十一点了,好不容易才轮到我们。我和姐姐忙着推石磨,母亲用勺子放糯米,磨回的米浆用一只布袋捆挷好,然后用块大石头压着,目的是将里面的水份尽量的挤压出来。</div><div><br>冬至那天,家家屋里都放上桌子和大簸箕,忙着炒玉米粉和包白糍。然后是将糯米粉蒸熟。村子里到处烟雾缭绕、炒玉米粉的香气四溢。</div><div><br>糯米粉沥干蒸熟凉好后,还要把糯米揣烂至绵软柔韧。这时才能做成可大可小的团状,开始制作糍粑。包好的白糍粑,看着挺馋人。小屁孩们都是趁它没沾上干粉之前,选一团大的糍粑放进嘴巴里吃,那味道至今想想都流口水。</div><div><br>这时,家家都将做好的糍粑,放在一块大簸箕或者桌子台面上晾干,方便储藏。去走亲戚时,给这家拿几个,那家拿几个。<br></div><div><br></div><div>这个时候,客人来齐了,冬至的节日家宴开始了,那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让人忍不住喉结蠕动,口中生唾,食欲顿起!<br><br>虽说没几个菜,但客人们都不会嫌弃。来了就是走亲戚,亲戚不走,彼此间的关系就淡了。来客不是大姑就是二舅、三姨一样的,所以都不太讲究吃得多好,坐下就是拉家常,谁家还不都是这样过日子?</div><div><br></div><div><h3>记得一次,我到队长家作客,同去的还有他两个外村来的亲戚。他家有六个男孩,客人刚坐上席,盘子里的鸭肉已被早早侍候的几个儿子狼吞虎咽去了大半盘,队长气得拿起烟斗冲过去要敲老大的头,他的亲戚忙挡住说:“别打別打,难得今天过节,小孩好不容易吃上一次肉,就让他们吃吧。我们聊天,我们有这个炒花生送酒就行了”。</h3><br>裹着浓浓的乡村泥土的芳香,热闹的冬至就开始登场了,家家户户的情景都差不多。客人们相互敬酒的,猜码声也渐渐响起,彼此谦让,甚是客气和谐,把酒席烘托得温馨动人。主人家看着客人呼呼地吃着过瘾的时候,眼睛早眯成了一条缝,嘴巴也自然大大的裂开了。<br></div><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土茅台了,给客人倒酒杯要倒得满满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就是名声在外的黎塘白斩狗了,皮脆肉滑色香味具佳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敢上配料的图了,怕你看了会流口水。</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下次我请您到黎塘吃狗肉,随您选择,先告诉您:白斩狗肉爽,禾杆红烧狗肉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span><br></h3><div>来吧来吧,小村欢迎你。来客的汽车把村子里到处都停满了。<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 那情那景,至今想起仍如昨日般清晰可见。如今不一样了,日子越来越红火了,现在每到冬至节日那天,家乡的人们,家家都请亲戚朋友来赴宴,就算破费摆几十台也无所谓,客人来的越多主人越有面子。每家的主人都提前精心准备、热情的投入,把对客人的爱,深深地融合在各种菜肴中,融入到汤汤水水之中,让吃的人喜庆、热闹,唯有这样,才不负主人的一番心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美酒甘醇,今日一醉方休。</h3> 光阴似箭,一年一度的冬至又近了。<div><br></div><div>如今,想起那些年我赶着一群鸭子到田里去找食,或者到鱼塘找水葫芦回来剁碎来喂鸭,又或者拿根竹竿去钓青蛙回来喂鸭的往事,恍如昨日。儿时养鸭的那些乐趣,那曾经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似乎并未走远,还可重来,让我怀想连连,留恋不已。</div><div><br><div>那乡思、乡愁,那高高的镇龙山,那蓝蓝的天空,那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那片生我养我的红土地,那条清澈的小河,那些亲人、那些老房子和土墙,还有关于儿时冬至的点点滴滴......</div><div><br></div><div>一切可都是我人生路上最熟悉也最珍贵的回忆啊,它们常常在每一个冬至来临之时,无声地走进我的梦里,点燃我怀念家乡的一片情愫,撩起我热爱家乡的无尽思念。</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乡的冬至也是丰收的季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