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别梦依稀叹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b></p><p class="ql-block"> ——读李阳海散文集《故土情深》</p><p class="ql-block"> 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英法</p><p class="ql-block"> 欣闻邻村作家李阳海先生第二本散文集《故土情深》即将付梓出版,我不胜激动。收到这个好消息及他的书稿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这本佳作并认真欣赏起来。一直惊讶于李海老师旺盛的文学创作精力和诗情隽永般的文字表现力,他虽年过七旬,却一直笔耕不辍。自2019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枫叶流丹》之后,今年又推出了他的新作《故土情深》。正如他自己所说,《故土情深》和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枫叶流丹》比较起来,虽然都是重点描述乡愁,但其情更浓,其意更切。书中以细腻的笔触、炽烈的情感、立体化的写作视角,展现了他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对故人亲情的思念、对家乡巨变的赞叹。</p><p class="ql-block"> 对于乡愁,相信每个人在不同年龄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李阳海在他的《故土情深》这部书第一集《乡梦悠悠》中的序曲中说:“小时候 ,乡梦是一个美丽的天堂。我在里头沉醉,父母在外头守护;长大后,乡梦是一次长途的旅行,我在里头奋斗,故乡在外头守望;后来啊 !乡梦是一次人生的跨越, 我在里头挥手, 父母在外头祝福;而现在,乡梦是数次遥远的回望,我在里面踟蹰,故乡在外头召唤。”这段文字和余光中的《乡愁》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余光中的“乡愁”更多的是“这头”和“那头”的关系,有一种距离上的纵深感,而李阳海的“乡愁”则更多的是“里头”和“外头”的关系,这一里一外的情思描写,让乡愁这种看不见的情愫更显得立体化、生动化。作者离别他的故乡米家庄三十二载,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让故乡的影像在他的记忆中逐渐淡去。相反,作者对故乡的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变得越来越清晰,甚至无数次在梦中仿佛与故乡零距离触碰。</p><p class="ql-block">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书中作者首先提到了故乡的那条小河,那是一条承载着作者和发小们儿时无数欢乐的小河。记忆将作者的思绪从古稀之年的现在穿越到了梦幻般的童年,抓鱼的场景在他的脑海中一一浮现:“三条黑面鱼,极不情愿地摇着尾巴,趔趔趄趄地摇晃着先后出来了。我们几个争先恐后地去抓,抓了几次,一条也抓不住,原因是鱼身上有一层非常光滑的粘液,没办法,只好用盆子舀,终于大获全胜。”(《故乡的那条小河》)看似平实的文字当中,写出了故乡中的诗意和童趣,令人神往。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记忆力。 除了对故乡山水的描写,作者还用灵动的文字展现了故乡的月色之美:“特别是到了晚上,那一轮明月从东南爬上山头的时候,整个村庄沐浴在月光的清辉里,给静谧的山村笼罩上一层薄薄的轻纱。月光的淡薄,月光的明亮,以及月光的柔和,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熨贴,那么温馨,皎洁的月光里显透出一缕缕浓浓的故乡风情,让我如痴如醉,既忧伤又欢欣。”(《故乡的月亮》)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啊,作为一个阔别家乡三十二年的游子,怎能不思念故乡的明月呢?有什么地方的明月比家乡之月更明亮、更美呢?故乡的月夜里有童年的歌谣,有美妙的传说,还有和家人团聚时的温馨情愫,可如今身处闹市和喧嚣,多想回到那个月光照耀之下的“世外桃源”,多想再回到母亲温柔的臂弯?作者用散文化的文字写出了杜甫的诗意,用自己亲身的经历贯通了和古人对家乡相近的思念和热爱之情。</p><p class="ql-block"> 《故土情深》这本书除了有诗情画意的描写,还有感人肺腑的抒情,更有世俗化的、原生态的乡村文化展现。给我印象最深,令我心弦触动的一个篇章是《村南那座桥》,这篇散文虽然和《故乡的月亮》相比,文字显得朴实无华,但却有一种历史的镜头感,如对大桥坍塌后的场景描写:“大桥完全坍塌了,那情境如当头给了人们一棒,真的蒙了,傻了,故乡多少代人的梦想突然间就破灭了。人们定了定神,提着灯笼,点着火把,打着手电涌向了桥头,都想看个究竟。”寥寥几句把人们对大桥的关注以及各种失望之情展现了出来。特别是读到“唯独伯母她什么都不怕,冲在前,结果被石块重重地砸在头上,顿时脑浆迸裂,血肉模糊,惨不忍睹……”此时,我几乎和作者一样涌出泪来。一座桥承载了故乡的发展变迁史,同时也记录着普通乡民对于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蕴含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和思念……</p><p class="ql-block"> 《故土情深》这本书虽说是写的乡愁,但它的主题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虽然回忆性的文字占据了书中的主要部分,但这种回忆式的笔墨实际上和现实有着深深的勾连,和当前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主题遥相呼应,和时代的大背景有着一种“点与面”的内在紧密联系。如《老街上的记忆》对乡村民俗文化的展现:“它是村庄的一个舞台,上演着村民们的大事小情。特别是到了晚上,它承载着村庄的休闲和惬意……把在外村看戏学会的几个段子,轮流上去吼几嗓,那怪腔怪调逗得人们弯了腰,岔了气。”乡土文化是农村发展的根,乡村振兴不光是经济的振兴,更在于文化的振兴。作者通过展现乡土文化的一角,映射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挖掘乡土民俗文化,服务于新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展现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所以作者在文章末尾写道:“白驹过隙,新农村正以和谐、欣欣向荣的昌盛景象,紧随时代的脉搏,跨入新的征程。相信街道里的多姿多彩的风景线,将会更加亮丽多彩,绚丽多姿。”作者通过对老街记忆的描写,引出新时代新农村新街的发展面貌,新旧虽然有对比、有变化,但不变的是作者对故乡的情,对故乡文化、故乡之根的不息追寻脚步……“</p><p class="ql-block"> 别梦依稀叹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三十二年的时光流逝斩不断一位游子对故土的深切思念,隔不断一个拥有赤子情怀古稀老人的浓郁家国情怀。总之,李阳海的《故土情深》对乡愁的描绘是立体化的、生动化的,以点带面,情景交融,既有状物的精雕细琢和浓墨重彩,也有写人的饱含深情和细腻文思,从个人对故乡的回忆,上升到时代背景下对故乡历史的叙述、对新农村发展变化的讴歌与赞美。</p><p class="ql-block"> 读罢李阳海的《故土情深》,让我掩卷沉思,仿佛自己对于故乡的记忆也化作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连同这本书中美妙的文字跳跃在我的脑海、心间……</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作者简介:杨英法(1965—),男,河北平山人,哲学博士,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新型智库“长城文化安全研究中心”研究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分学科排行榜”2017年版、2020年版两度上榜者,主要从事乡土文化研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