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虎小学座落在三面环山、宽度约二三里地一个小平川南边山根处,是全日四年制公办学校。门前一条小路伴着由东向西顺流的沟溪,跨过小木桥南行至半山腰有三五户人家,域名焦家阴屲,却居着张王李三姓,其余周边均无人居,也少有过路者穿行,寂无嘈杂之音,偶尔才有种田人赶牲口的吆喝声,特别安宁清静,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p><p class="ql-block"> 学校是一座四方大院子,听说是解放前一户苏姓地主做山庄而建的新院基,解放后土地分给了穷人,他们便搬回老宅,合作化后这里归公成立了一所学校。南开的中式大门翘檐浮雕,拱脊瓦兽,“耕读第”三个楷书大字跃然于朱门之上,木质纹路虽斑驳陈旧,但不失雅致,巍然屹立。门外两侧有小花园,各栽植一簇芍药,花开几抱大,非常繁茂漂亮,一些人还惊奇地认作国色牡丹。紧贴大门左右是土木瓦房一字排开,象山鹰的两扇翅膀展开又折翼向后行成凹字形,拥抱座北向南居中的三间大上房,门窗被改造成西式镶玻璃的样儿,但不知为什么没装玻璃,用白纸糊着,太阳照射,光线不错。有次正上课,窗框内有个雀儿的影子照进来,老师悄然无声走近墙根,伸手扑哧一下就抓住一只麻雀,看来纸糊窗子也有它的好处。该教室最大,有四排杂牌旧桌凳,容纳两个年级,另两处教室还是泥墩上搭木板做的临时课桌。 </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操场在后院西北角一个小门外约二亩之地,木质兰球架栽在东西两边,听说是学校成立时就栽上的,有些破旧变形,自然是土场子,经常被雨水冲刷失平,雨后天晴就要平整,周边坨坨垃垃地杂草丛生,每学期要大整一两次。那时乡下娃娃对打兰球不太感兴趣,记得还请了一位回乡高中生给我们当教练,但参与的学生不多。平时除了上晨操走队形,体育课多的象滚铁环、移手绢等作游戏为主。课外活动我们还有一处地方非常幽静清馨;院子西南拐角处有个小过道,小门外以西和学校宽度相等的一片空地,约二亩许,远眺是一处土围子,近觑纵是距,横是行,规范有序地栽满桃杏树,树身约有喝水缸子粗,少数也有小碗口粗的,可以上到树顶玩耍。阳春三月杏花红遍,满园芬芳,真如李白诗云:“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引人入胜。入秋之季,由绿变红,景色怡人,课外之余,在此看文读书被滋养在明净的空气里,微风拂面,清目醒脑,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好学堂。当然对我们这些馋嘴娃娃来说,也有点遗憾是到杏子成熟期正好是暑假,秋季开学后, 杏子已杳然无踪了,只有逐渐变红的杏树美化出来的靓丽秋色一饱眼福。 </p><p class="ql-block"> 初次上学已是十周岁上世纪六二年春天,三年困难期刚过,学校回复招生,老师由队干部配合到各家各户上门动员让孩子们入学念书,父亲也是刚回复支书工作,便以带头作表率的姿态同意送我去念书,并说通刚被下放回籍的个娃一同随老师去学校报了名,开始了曲曲折折地求学生涯。那个年代农村人对供孩子念书看的很淡,只盼着他们快点长大能干活挣工分,一年下来能多分点粮食就满足了,因此,老师和队干部走家串户作动员收效甚微,多的家庭不想让孩子上学,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穷,尽管一学期只有五角钱的学费,另有书本笔墨纸杂也花不了多少钱,就这样好多家庭还是供不起,回想起来就是那么过来的,说道起来现在人难以置信。 </p><p class="ql-block"> 因为是恢复性开学,也象文革结束恢复高考一样,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有八九岁的,也有十四五岁的,同一天报名,有领一年级第一册的,也有领第二册的,经过两年调整才基本理顺按学制年级转入正常教学。随着社会进步,人们思想觉悟提高和转变教育观念,也有招工招干入伍当兵对文化的重视和优先,上学的适龄儿童逐年增加,尤其突破了重男轻女的旧习俗,女孩子也可以上学了。我们那里从2000年后才算拔除了新文盲的根,无论是家里孩子多少,不分男女,适龄后都要去上学,最低要读到初中毕业。 </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学区原来不是本公社,是较远的永宁公社管辖,我们是第二年六月一日庆祝国际儿童节被批准加入少先队戴上红领巾的,同时选出大小队长。这一天我们途步奔波十五华里到学区参加纪念活动,第一次见那么多戴红领巾的学生和老师,第一次见穿着白衬衣系着红领巾的学生方队和花束队,第一次见那么新鲜隆重的场面;会上还宣布颁奖一批“三好学生”名单,自己幸运在其内,奖品是两本32开的精制作业本,两支绿色铅笔和一张奖状。最喜欢作业本,纸质细薄明亮不印墨,较白纸沓的本子好的多,写满了也不舍得丢弃,有一天两个社员来家要纸卷烟,发现特别好用,明薄柔软,还有一种淡淡的墨香味,便赞不绝口的都拿去了,心里不舍也不好说什么。 </p><p class="ql-block"> 老师领来白底红杠的少先队干部臂章,我戴上三个杠的,在校内没有感觉到异样,有一天在放学回家途中遇上一个人看着我胳膊上的小方块说:“哎,你是学生干部啊,还是三个道的,一定是三好学生吧?”说着伸出大拇指晃了晃。听着心里美滋滋的,顿觉飘飘然、沾沾自喜。人的虚荣心也许就是从这时长出来的,以后的人生路上喜欢赞扬词,不爱批评语。 </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启蒙老师李光祖,高个条身材,国字脸,白净干练,已过而立之年,经常穿着灰白色中山装,虽是高中文凭,语文知识渊博,写得一手好漂亮的毛笔字;语文、算术、唱歌、体育一肩挑,一直到三年后,学生也增多了,才在本村选聘一位队请老师助教。那时期的公务人员普遍工作认真踏实,克己奉公,他家距校只有三十里路,一两月才回去一趟,做到了以校为家,敬业至上。在劳动课上和学生一道清除校内外杂草,修补被孩子们或有不法人员踩踏撬坏的围墙,使我们的学校里里外外干净整洁,大家都非常喜欢在这里学习和聚集,有时星期日也约同学到学校玩耍,幼年时期的有些事说起来也脸红,我们背着家长偷偷的各拿一两个鸡蛋在老师的锅上炒着吃,名曰“打平伙”,相似于现在的AA制。在那个饥饿困乏年代,也是一种吃香解馋的享受,也享受着同学朋友间集体生活的乐趣。老师发现了不免教育一凡,我们的老师从不骂人,学生犯错了叫到他房里,讲的理让人折服,说话诙谐,方式温和,往往是担惊受怕进去,心情宽松出来,挨了批倒觉心里舒畅许多。后来总想着老师如果做一名心里输导工作者,定能成为很有建树的著名专家。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理发都是温水闷湿用剃头刀子硬刮,很疼的,因而多的娃娃逃避不爱理头,一些学生头发长的看不过眼了,老师说,把你家剪子借来用用,他就用这做针线活的剪刀给学生理发,剪的既好看又不疼,后来一些学生头发长了就拿来剪子让老师剪头,老师也欣然接承,有求必应。此后,我 们学校再也没有头发长的象犯人一样的学生了。 </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刚开学,老师安排我们两个同学随他去县城背书(领新学期课本),第一天我们三人途步三十里到良邑公社的老师家里驻站,第二天赶早又步行二十里到县城书店领上书返回一直要坚持走完五十里路到学校。第一次去县城非常高兴,而且感觉是老师的器重,可没想到走那么远,一路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原来是趟苦差事,不过跟着老师做事心里还是快乐的。 </p><p class="ql-block"> 那天进到老师的家里给人一阵新鲜和惊奇感;整洁敞亮的院子,两排堂屋分布左右陪着一座四连门窗、拱脊瓦兽的大上房,第一印象:这里过去可能是大户人家,这么阔气!房内迎 出来一位慈祥的老人,老师说是他母亲,顿觉亲近又敬畏,师奶说话和颜悦色,热情客气地让我们进屋坐下歇缓,雍容大雅、和蔼可亲的态度,使我两的拘束感荡然无存,便无拘无束的观赏着室内的一切。入门左侧是火炕,干净而红妍妍的竹席被搭在炕沿上明光锃亮的撒子围着,古色古香的炕条子上摞着整洁的被物,正面墙上挂满书法字画,四屏楹联布在中堂条幅两厢,方、条桌古铜色明亮,刻牙雕花,木纹清晰,古朴典雅,别致的虎腿显示着中式家具的魅力,桌上摆放的木质铜质献器简洁美观,透花形枣红色的宗璧立在中央,明光的象度了一层釉,不知有无族谱在内。右侧山墙下支造一排箱柜,置放着各种杂物。看着室内的家家具具和院落房舍感觉富丽堂皇,和一般人家不同,这种疑惑在睡觉时才被解迷。 </p><p class="ql-block"> 晚上睡觉我们和师奶一炕三人缺一枕头,师奶从箱子里取出来一块彩花鲜艳的东西,一边有个象自行车气门桩似的搭嘴一吹就膨胀起来,原来是个非常漂亮的大花枕头,还真没见过那么好看的塑料制品,师奶说是她女儿从北京寄来的,平时舍不得用,今晚给你们枕上,真是受宠若惊。她说,我家是地主成份,开明地主,政府很照顾,土地和大家一样都归公了,房院留给我们,我大儿子就是你们的老师教书,老二正在读高中,女儿女婿在北京工作,最近又给我寄来衣服和糖果,说着递给我们每人两粒,也是第一次见奶糖、吃奶糖,粘在牙上舔着又软滑又香甜,幸福感油然而生;不过她说是地主成份着实吓了一跳,地主富农不都是坏人吗?不是教我们要划清界限吗?经师奶解释开明地主的原意,似乎才明白了一些。特别听说她女儿在北京工作,北京是首都啊!我们的语文课开头就讲到,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她能看到天安门吗?能见到毛主席吗?更觉师奶多么伟大,这个家族多么荣耀。 </p><p class="ql-block"> 和师奶的遇见,一位慈祥贤惠的长者形象印进了我们的脑海里,难怪李老师在学生面前从不苛责发脾气,说话温文尔雅,显得有知识有涵养,风度翩翩。好象家教家传也能成为人生定律,子女身上有老人的影子,老人身上能看到子女的轮廓走向。老师工作认真非常敬业,送出的学生成绩都不错。四年寒窗一眨眼也要转场了,我们那届考完小升学,在学区综合成绩得第一名,老师受到表扬,我们也感到光彩。 </p><p class="ql-block"> 那年探家已是改革开放好几年了,闲暇无事乱转悠,登山远眺,忽然发现我们的小学不见了,校址哪边怎么一马平地?经打听才知道说学校离居住区较远,小娃娃上学隔沟蹚河地不方便,改开后也有钱了学校就搬进村里。那天依旧怀着乡愁专程到学校旧址去看,学校房舍院落、草场、杏园都成了耕地,杳然无踪了,只听风吹草丛簌簌地响,一片荒凉凋敝,空寂旷野给人一丝丝悲凉,难以形容的思绪回到了童年,耳畔响起朗朗读书声,同学们在院子里诵读课文,各瞅对象互相盯背,洋洋飒飒,此起彼伏,书香味环绕,净化着空间;上课铃响了大家跑进教室正襟危坐,班长起调唱歌等着老师的到来,“老师好”“同学们好”高频率地循环在我们的青春岁月中;下课后的嘈杂声栽满校园,萦绕耳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天真烂漫地童年在这里一晃而过,同窗共度的学友们有进工厂的,进机关的,有入伍保家卫国的,也有接老师班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的,好象还是多数回头务农,是否成为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不得而知,但都是从这里得到启蒙,得到教诲,得到知识,走出社会各奔前程的。 </p><p class="ql-block"> 新建的学校从设计到优化环境都有很大提升,转混结构的教室,钢门钢窗整齐划一,文明敞亮,硬化的院子,美化的墙壁,绿化的校园,使学校面貌换然一新。在这山区穷壤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皎洁出众,引领时尚。可是听说没多久,又举校东迁,究其原因真让人为此而汗颜。学校近了,孩子们上学方便了,可是贼也便利了,三步两步踏进去,三步两步反回去,无人能发现,老师从失窃衣被零碎到寒暑假撬门扭锁拆卸玻璃等意想不到的破坏之能事,造成社会不良影响。正好改制张虎村和陈堡村合村并社,学校也随势另择新址,重新修建并改名为陈堡小学。我们的张虎小学就这样一步步踏着历史的尘埃完成了她的出生、成长和消亡,以后,再过几个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想起她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