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巧设计,德智齐开花

丝竹清韵

<p class="ql-block">在新年元旦来临之际,中语组雷延青老师上了一堂别开生面、德智并举的出彩课——《愚公移山》。</p> <p class="ql-block">《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可读性强,易于学生背诵、记忆;教育性强,寓意深刻。文章通过讲述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雷老师课前专心细致磨课,诚恳用心请教的细节在这里就不赘述了,下面就看看课后,我们教研组观课议课的评价吧。</p><p class="ql-block"><br></p> 构思新颖有条理 <p class="ql-block">雷老师基于单元目标的要求,设定了本课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用全面辨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根据这三个目标,雷老师设置了这四个新颖别致又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人物对话读一读——同桌及男女同学模拟愚公智叟的语调读出双方的语气语调,读中有评价,有探究,有剖析语调背后潜藏的心理状态;理解寓意辩一辩——此处为达重难点标即:理解寓意,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艺术手法理一理——此环节设计紧扣理解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愚公精神议一议——此环节为达培养学生挑战困难,迎难而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的。四个教学环节可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p> 小组探究有分工 <p class="ql-block">雷老师本节课设计学生活动,无论是朗读还是辩论,学生的参与面可谓遍布全班,从各小组的汇报看,孩子们分工非常明确,尤其是各小组正反方辩论,正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反方:愚公实愚,智叟实智。小组四人先展开辩论,之后其他组的正反方也参与进来,课堂上学生论辩的思维可谓精彩纷呈,遍地开花。</p> 教师导学有智慧 <p class="ql-block">雷老师既敢把课堂交给学生同时也能把课堂把控的活而不乱。当放手让学生辩论的时候,雷老师在旁绝不插嘴,但发现反方要压倒正方时,会机智的给予正方事例或名言以达点醒对方的目的。可以说这时课堂把控水平最能考验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我们的雷老师做到了!可见,平时课堂训练,雷老师就关注到既要开合有度,又要驾驭有法。</p> 德智并举有深度 <p class="ql-block">如果说这堂课雷老师只在于知识的引导,那算不上一堂好课。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寓意,它的本意并不在于“移山”或者“搬家”,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辩论完后雷老师郑重的引导学生说:这座山只是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一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再坚定不移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而后雷老师又以毛主席曾以《愚公移山》一文为例,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有勇气、有决心把压在中国头上的两座“三座大山”挖走,中国共产党就是凭借这番勇气,战胜了所有困难。同时她让学生不要纠缠故事本身,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执着和实干。然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实际,从我国挑战研究芯片到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困难,我们所做的不是逃避而是挑战。</p> <p class="ql-block">“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雷老师借《愚公移山》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个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寓言的精髓,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德智并举的效果。</p>

学生

老师

愚公移山

课堂

寓意

目标

辩论

愚公

正方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