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城寺庙初考(一) 旧时新繁寺庙很多,明清时期仅县城内外各种庙宇就有三十多座,有观音阁、真武宫、都官庙、三会院、水观音、火神庙、龙神庙、城隍庙、三贤堂、卫公祠、衙神庙、东岳庙、华林寺、文庙、武庙(关岳庙)、玉皇阁、老君观、文昌宫、张王宫(张爷庙)、费公祠、节孝祠、双忠祠、灵庆寺、清凉寺、福音堂和崇光寺等。县境内还有龙藏寺、东林寺、雷音寺、洪道寺等著名寺院。 (上图:新繁龙藏寺毗卢殿) 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翘角飞檐,雕工精湛,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br> 现将城内可考证的寺庙简介如下: (上图:龙藏寺浴月溪) 一、华林寺<br> 华林寺位于新繁县城北清白乡高墙村,始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后毁于战乱。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重建。后遭火灾,明清时曾数次维修。 (上图:迁址后的华林寺大殿) 清乾隆时期(1736-1795)新繁县府曾建立4处大型社仓,其一便设在华林寺。民国以后多供军用,因难以为继,仓廒遂废。 (上图:华林寺大殿保护碑) 解放后,华林寺被改建成高墙村生产队公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华林寺尚存大殿建筑一间,为明宣德年间(1426-1435)修建,已有近600年历史。大殿系木结构,单檐歇山式,面阔三间,建筑面积约110平米。附近约50米处有一罗汉井,水很清澈,在新繁颇有名气。 (上图:华林寺大殿) 华林寺笔者小学读书时便常在里面玩耍,工作后也曾多次去过。记得大殿里面堆满喂牛谷草,墙壁有残存彩绘壁画,但已模糊不清。房屋似已倾斜,木柱更是虫蛀斑斑。 (上图:华林寺大殿旧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修建东湖广场,华林寺大殿被拆除,迁至新繁五福院,为新都区文物保护单位。但迁址后的大殿,除部分石础还是旧物外,其余材料皆是新物,多少已失去原有的文物价值。<div> 华林寺旧址现为新繁东湖广场。</div> (上图:迁址后的华林寺大殿内景) 二、玉皇观<br> 玉皇观位于南街市场入口处,为道教宫观,供奉有玉皇大帝神像。旁边是城关粮油仓库。 (上图:南街玉皇观旧址) 据《同治新繁县志》记载,宋代时此庙叫隆道观,里面有古楠巨树两株,分列在大殿前庭左右,两树相互掩映,十分茂密,颇有灵气。宋元佑八年(1093)的某天黄昏时分,天空突然风雷大作,将左边的古楠击倒在地。县令闻讯后,便令一匠人将树砍运回衙做建材。 (上图:南街传统民居) 匠人到了庙宇后,便拿起斧头准备将树干枝丫去掉,忽然听得倒下的树木竟发出“轧轧”声响,随即匠人便立在树上,变成了猿猴模样。围观者非常惊骇,慌忙告知县令。于是县令“降阶俯伏谢罪”,并将倒下的树木重新栽上,此事才算了结。 (上图:笔者摄于龙藏寺) 由于有以上传闻,该庙虽历经近千年,香火却一直旺盛。<br><br> (上图:新繁东郊梁家观)<div> 解放后,玉皇阁改建为新繁南街市场。上世纪约六十年代初,玉皇阁毁于火灾。旧址现为新繁综合商场。</div> (上图:外西观音阁) 三、观音阁<br> 观音阁位于外西街东段,为佛教尼众寺院,属临济宗。 (上图:观音阁山门天王像) 观音阁始建于唐代。明末被烧毁。清康熙年间重建,由于筹款艰难,直到乾隆年间才落成大殿、配殿。道光年间又重修山门。民国二十五年(1936)再次重建。 (上图:观音阁山门) 解放后观音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除,文物几荡然无存,仅有庙碑1个。八十年代时在庙外附近河边,又发现了始建庙宇时的石雕观音1尊。进入到九十年代后,观音阁在原址附近重建,2008年又进行了一次改扩建,形成现格局和规模。 (上图:观音阁圆通殿) 新观音阁占地5亩,建筑面积约1500㎡,二进三重殿堂,并有钟鼓楼及左右厢房环绕。山门殿中供奉有弥勒佛。大雄宝殿供奉释加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圆通殿供奉青铜千手观音,庙宇雄伟,佛殿庄严。 (上图:山门殿后韦陀菩萨像) 四、老君观<br> 老君观位于半边街东侧,是一座祭祀老子的道教庙观,始建于清初,清末时已荒废。 (上图:外西街传统民居) 民国时期,1927年新繁县成立工会,地址便设在老君观大殿内,工会下分27个小组。后组合为5股。1929年后成立总工会,1931年总工会撤销,由各行业自行成立职业工会。1936年由职业工会选举成立总工会。“以增进男女工人知识技能,发达生产,改善劳动生活为宗旨”。设正副理事长各一人。 (上图:小南街老君观旧址) 解放后,老君观建筑拆除,长期为部队营房驻地。其旧址现为东湖商场。 (上图:东街某户民居内景) 五、灵庆寺<br> 位于新繁县城西门外,始建于明代中期。<div>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灵庆寺有两件法器特别有名,其一为古钟,其二为古磐,为明万历二年(1574)由僧人续朝铸造。两物不仅铸造精美,且敲之音质纯正,宏亮悠扬,为寺庙镇宝之物。</div> (上图:外西灵庆寺旧址) 解放后,因修建省汽车七队场地,灵庆寺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拆毁。旧址在原汽车七队院内。 (上图:外西原汽车七队大门) 六、 崇光寺<br> 位于新繁县城出南门约1公里处。<br> 崇光寺建于北宋以前,具体时间已难以考证。宋代时该寺地位显赫,名气颇大。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宋太宗雍熙间(984-987),“僧道辉画太祖皇帝御容於佛屋之後壁”,此事后为官府知晓,引起州府乃至朝廷相当重视。 (上图:外南崇光寺旧址) 神宗熙宁六年(1073),“赵清献为成都守,请建殿奉安”。神宗“元丰七年(1084),走马承受赵选者更具奏,得旨修建殿宇,创置门钥,宦官监守,朝谒以时。”到了南宋时期,高宗绍兴元年(1131),“终南山上清太平宫道士訾全真等复持太宗、真宗御容,自岐下抵宣抚使张忠献,忠献即遣使奉安於太祖之侧。四年(1134),宣抚副使吴武安玠自武兴送仁宗、英宗、神宗御容至殿奉安”。 (上图:崇光寺仓库大门)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两宋期间,经朝廷批准,新繁崇光寺特修建了御容殿,供奉已故的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和神宗画像,并有朝廷派来的宦官专门把守,各级州府县官员需定时朝谒。崇光寺虽然位置较偏,离成都府还远,但由于有了御容殿帝神像,地位非同一般,当时的崇光寺相当于皇家寺庙级别。 (上图:龙藏寺藏经楼) 宋代以后,崇光寺便沉寂下来,并逐渐荒芜。到了清代,寺庙部分已改建成福建会馆。民国时期则完全废弃。解放后,崇光寺被改建为新繁最大的粮食仓库。现仓库仍在,租给各商家使用。 (上图:维修中的张爷庙山门) 七、三会院<br> 三会院坐落在新繁县城西门外侧(现成彭公路旁),为佛教寺庙。该庙始建于唐咸通九年(868),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上图:外西三会院旧址)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当地农民挖地时,曾发现地下埋有二十余尊石像,但皆已残缺不全,唯有一尊还保存完好。有人认出是释迦牟尼佛造像。于是又继续挖掘,得到一块八卦石碑,碑上刻有“三会院”字样,并有“咸通九年造于此”等文字内容。 (上图:迁址后的三会院大殿) 消息传开后,当地人便纷纷捐资重建三会院。他们先建前殿,将挖掘石佛供奉其中。然后再建后殿及两边走廊,增塑诸多神像,使寺庙初具规模。 (上图:三会院大殿龙抱石柱) 清咸丰四年(1854),新繁贡生何运泰等通过募捐方式筹得资金,重修了三会院大殿。以后,其子员外郎何士芬又出资在后殿旁修建了万佛大殿,里面有众多佛塑像,全部饰以金身。这项工程耗资很大,不少新繁人闻讯后,无论远近均踊跃捐资,积极协助完成这项盛事。 (上图:三会院大殿文物保护牌) 清中后期,新繁三会院四月“大佛会”很有名气,旧志记载:“远近商人,咸于是日趁集游览者络绎于途,十余日乃罢。”清末时,由于新政,官府在三会院设立了新繁劝业会。进入民国后,“大佛会”便很少再举行了。 (上图:三会院大殿内景) 清代时还曾在三会院兴办了义学(免费蒙学),取名“徙义”。民国时期(1938)在此设立仁德慈善会,从事施药、无利借款、施棺、施茶、施米、惜字等,经费概由募集。 (上图:五福院景色) 解放后,三会院为新繁砂石运输队使用,其大殿为栓牛养马之地,里面堆放了很多草料。大殿改造后的马厩虽然很脏且乱,但那栓马的龙抱石柱浮雕却十分显眼,与周边环境形成巨大反差,使之成为老新繁人在回忆往事时常谈的话题。 (上图:三会院外檐撑拱浮雕) 上世纪约九十年代后期,三会院大殿被拆除,迁至城外水观音遗址处保护。三会院旧址现为繁城苑及交通旅馆。<div> (未完持续)</div>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