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照见自己 反思提升

隐形的翅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静静博士指出,课堂观察是揭开学生学习奥秘的重要方式,课堂观察起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作用。</p><p class="ql-block"> 学共体中的课堂观察,不是观察教师讲的怎么样,而是观察学生学的怎么样。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尝试进入个体学生的真实世界,收集学习相关的完整证明,分析具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事件,真正发现个体学生学习的困境与需求,不断总结学生的学习规律,通过对焦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观察与关键事件的分析,从而触动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据此进行学习设计的改进乃至系统性的变革,课堂观察是教师精准把握学情,反思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 学生面对的学习困难是我们课堂观察的重点,学生从自己的已知世界出发,去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最为珍贵,但在探寻未知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遭遇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有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不知道学生的困境出在哪里,也就是对学生不了解,总是用自己的感觉去对待学生,认为,这个知识他应该会,所以,往往把起点定高,结果是,一节课下来,只有那几位优生在学习,而学困生成了课堂的看客,在为优生呐喊助威,正是因为教师不了解学困生的困惑,也从来不问他的困惑在哪里,长期的知识累积,让他不得不成为学困生。</p><p class="ql-block"> 上周三,第三节课我急匆匆来到听课班级,因为本周教研的重点是观察焦点学习的完整学习历程,两个过道和后边老师们都分别坐到了学生的身旁,我环视四周,没有位置,只能坐在门口,第一桌是位女生,表情严肃,脸上没有一私笑容,我坐她前面,她好像有点紧张,看了我一眼,没有任何反应。而她的同桌是位开朗的男生,带着眼镜,笑容可掬,他扫了我一眼,友好地微微一笑,我坐下后,悄悄告诉他们,不要紧张,我不会打扰到你们。</p><p class="ql-block"> 上课铃声响起,师生互相问候,老师出示课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并提出问题,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她略加思考,但没有举手,表情依然很严肃,我看了看,没几人举手,六年级,就这个样子,没有十二分的把握,是不会轻易举手的,他们顾虑太多,有的会也不举手,怕同学说出风头,有的怕说错老师和同学们笑话,所以,教师也只能凭着多年来对他们的了解来找学生回答。</p><p class="ql-block"> 从这种现象中反思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是不是某一天,我们不经意的语言,让他们受到打击,丢失了面子?给那些耻笑别人的不法之徒可乘之机,所以,不敢轻易举手。我们虽然不是皇帝,没有金口玉言,但在孩子的心里,我们认为无足轻重的话,可能都会伤了他的自尊。看来,学共体,让我们创设安全、安静、安心的氛围太重要了,谁不渴望被尊重,谁不渴望被表扬,孩子心情更强烈。</p><p class="ql-block"> 一男孩高高举手,老师叫他回答,他说“看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我想到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为了不打扰到她,我用眼睛余光看了一下她,没有任何反应。</p><p class="ql-block">老师补充到:是的,我们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解决问题,你们一定会用类比的方法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老师在说,她抬头看着老师,我偷偷看着她,从她的表情中,我看不出她有思考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进入 阅读理解环节,学生安静地阅读后,她也在默默读题,师让学生汇报阅读所得,她低着头,没有举手,这样简单的问题,她不可能不会,从她冷漠的表情中我感到孩子内心的沉重,他的同桌高高举手,老师并没找他,他默默放下手,没有不高兴的表情,看出他是个阳光的男孩。一学生汇报出题目的信息和问题后,师问:你有更深入地理解吗?她保持端正坐好的姿势,看不出有深入思考的样子,这时,老师叫了一个孩子的名字,她仍然低头看着学习单。当老师在解释12%的含义时,她抬头看着老师,从她的眼神中,我才觉得她明白了12%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她拿出直尺,很快就画出了线段图,画得很准确,就是没有画问题。她看着线段图,怎么也列不出算式,我坐在她跟前,她并没有向我求助,而是低头思考,为了尊重她,我不敢正视,而是假装不看她,用眼睛余光偷偷看着她,她实在不知道怎么列式,便偷偷看了一眼同桌的算式,只看一眼,她就有了思路,开始列式计算。教师说,想想还可以怎么解答?她写上方法二后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这次,她没有看同桌的,时间到,教师让停止,她便放下手中笔坐好。我在心里默默问自己,她会画线段图,而且画得很准确,说明教师平时很注重数形结合,经常让学生画图。但为什么会画图,又不会列式呢?可能是一时紧张,遗忘了解题思路,也可能是数形分离,没将数和形很好融合在一起,在需要用画线段图解决的问题,不但要教给学生能结合题目画出图,还要加进让学生根据图,理解图意,加上合理想象,编出应用题的练习。只有将数和形来回都练习,学生可能才运用自如。</p><p class="ql-block"> 开始合作了,她回过头,没有求助,也没有先说,他同組的一名男生可能是班级的学霸(后来证实他确实是学霸,每次没人能回答时,他都分析得透彻,讲得条理清晰)开始滔滔不绝讲自己解题思路,这时她没有听他讲,而是看到他的另两种思路,赶紧抄了下来。学霸讲完,其他同学没有疑问,也没有评价,便开始又在讲自己的方法,还没等她讲,时间就到了。从今天的观察中我发现,所谓的交流,仍然是学霸的主场,而学困生并没有去倾听,而是为了满足一点点虚荣心,把同组的答案抄下来,蒙蔽老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虚假学习,难怪一考试,如果监考严格,就都原形毕露,这种现象,不是偶然,是必然。如何改进?是我们教师下一步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交流环节,她只是在当看客,端正做好,是否深入思考,从表情中我看不出来。也许她真的听明白了,只是不善于表现而已,也许她真的没明白,但碍于面子,只能不懂装懂。</p><p class="ql-block"> 从今天的观察中,我看到这位孩子的真实学习历程,更照见了自己,我的课堂肯定也是如此,只是以前没有去认真观察,让表面现象欺骗了自己,这就是所谓的表面风平浪静,水底波涛汹涌吧!我深深感觉到,浅表学习和虚假学习的形成过程、学困生的培养过程真的不是一日之功,是我们大部分教师不了解孩子,没能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没能启发和引导孩子诚实地说“老师我不会”,没有让孩子感觉说出“我不会”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我们承认差异,但至少让他做个诚实的学困生,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教书先育人,教育他学会做人,做个诚实的人更是我们要做的事。我在教二年级,改正孩子的虚荣心、虚假学习还为时不晚,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应该在“如何让合作学习真实发生”。</p><p class="ql-block">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孩子们是有知识基础的,只是把分数变成了百分数,可能时间太长,孩子们已经遗忘了,温故而知新,在每节新课之前,首先把本节要用到的旧知进行深入地复习,复习透彻了,新知也就水到渠成,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愉快,自信心更强。学习新知,就如同登一座山峰,要想顺利登顶,必须要经过山腰,而山腰以下的部分就是旧知,想想,如果连山腰都不能到达,又怎样到顶呢?</p><p class="ql-block"> 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人生经验、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这些则组成了学生独特的认知风格。作为我们教师,必须理解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对于某一特定的问题,学生们到底有多少种思考方式?以及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思考,有的学生思考问题比较慢,却非常深刻,而有的学生思维敏捷,却浅尝辄止,教师要对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予以充分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平时要用蚂蚁之眼,从微观世界聚焦在一个孩子的身上,了解他的性格特点,了解他的认知风格,了解他的内心深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