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21——感悟翰墨飘清香

中国龙

<p class="ql-block">  2021年对我来说,是很有长进的一年。</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有幸在书画界结识许多好朋友,大家一起切磋技艺,聆听指点,乃知中华书法艺术之深奥。</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也是我退休第十个年头了。凭借空闲,伏案学书,无意成名,只凭喜好,学前人之精华,借长者之风采,耕耘不辍,以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我还阅读了许多近(现)代书法名家关于书法之论述,加深了我对书法的认识,增进了对书法在中国优秀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的理解。鼓励我“不忘初心,砥砺奋进”。</p> <p class="ql-block">  我在网络上读到过一篇关于张旭光老师谈书法的文章。他对书法有独到的观点,很受启发。</p><p class="ql-block"><br></p> 他认为书法也是分层次的。<div>  一,非书法。非书法哪些人?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老干部书法”,其表现最主要的是不临帖,随便乱写,甚至很得意。这种现象历史上也有,明代丰坊就批评过一些人,“不闻古法,不见古帖,妄以小慧杜撰为书”,自己认为怎么美就这么写,这样的叫非书法。因为丰坊认定他们的结果必然是“体势恶俗,锋劲侧戾,邪气洋洋”。一大批非书法们,他们有兴致,还有大批捧场的,但我相信他们早晚要上台阶的。<br></div> 二,半书法。就是写的特别漂亮,好看,工整的,这是技术层面的美。他也有美,它每一笔写得特别精致,起收笔都一样,重复雷同,这些进入了工艺品的状态。他也有法,但它是技术法规,是工艺性的,可以称半书法。这批人也不少,也有人喜欢,这个社会依然也需要。 三,书法。这个书法就是实用和审美共存,比如隶书、楷书、行书这些都好认,但是这里边照样能够表现美,你的学识,你的收放,你的疏密,你的虚实轻重等等审美的范畴都能表达,同时它好认。这样的一个状态,叫做书法。这样的书家,欣赏者最多,在当代依然有重要价值。 四, 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就是以审美为主,实用为辅的。认识不认识不是第一位的了,识读可以通过释文去认识。你第一接触的是视觉审美,是感动、是联想。这是以审美为主,实用还有,但实用退到了第二位。这个时候叫书法艺术。这是当代书坛精英、骨干力量的一种状态,是主流。 五,艺术书法。这是比较纯的书法,基本上没有实用的东西,绝大部分是审美的,创造这个形象是人类通感的形象。但是它最后也有一个底线,它用的是汉字、汉文;同时它的线条,它的符号,它的经典书写一定是非常到位的,挑不出毛病来的。在这一底线下,他有强烈的时代审美,有合理的生发,有写意精神,有表现力、感染力,它的表现力完全靠形象的感觉,识读靠辅助的释文来解决。这个写意的形象是可以走向世界的,去影响各个民族的人。从而使我们的民族艺术更多的影响世界,成为世界的强文化,这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方向。 六,现代书法。除了以上提到的五个层次之外,还有一种别具一格的现象——现代书法,或者叫做线条艺术、笔墨艺术等等。它就彻底超越了汉字,它可以不再写汉字,或写了汉字一个局部,或者写了几根线等等。这个也是完全可能的,这在我们这个时代也具有重要价值。我们一定要在我们如此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中成长出一个中国现代艺术。有什么不好,非常好,但是难度很大,也有一些人在探索,我对他们的探索也给予支持和鼓励。 以上几个层次,各有各的用场,各有一批人在搞,可以同时存在;但要建立各自的标准,并在这各自标准下各自去追求。这样似乎就不乱了,同时适应了社会多层次的需求。 新任中书协主席孙晓云以其60年不忘初心的躬耕实践,成为感动书坛虔诚的问道者。他对书法的观点更具时代感! 心中有使命,笔下有乾坤!她曾这样说:“只要我拿起毛笔,就是最幸福的人,就是离理想最近的人。” 众多书法爱好者通过孙晓云专著的《书法有法》这本书循本溯源,释疑解惑。成为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量最高的著作之一,并作为唯一书法理论书籍进入国家农家书屋工程。 端午《忆老爸》。硬笔行书 孙晓云认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已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战略任务。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构建,要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而自己书写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梳理体会感受的过程。她希望通过书写,与读者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孙晓云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昨天的开幕大会并讲话,希望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挥毫,充分发挥文以载道、以艺弘道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守正创新、承古开新,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营养,以笔墨形象展现中华气度,以精品力作阐释中华美学,在挥笔运墨中展现中国风、中国味、中国情’“。我听了很受鼓舞。 再来看看气功先生谈书法。<div>  启功先生字元白,是我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启功谈书法人生》这本书,既浓缩了启功先生一生的传记,又融入他关于书法艺术种种见解。书中所记之事,大多看似平凡,然而一花一世界,把件件小事细细读来,世事洞明皆学问,我们终能感悟到一代大师的风范。<br></div> 启功先生在书法上的造诣不需多说。启功先生在谈及自己的学书历程时有首诗,“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这当然是老先生自谦的说法。启功先生的书法在经历了模仿赵孟頫、董其昌之后,又融入欧体柳体风格,晚年作品俨然登峰造极,成为了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除了书法创作,在书法理论上启功先生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书中记录了启功先生关于书法学习和书法理论的许多见解,妙语连出。启功先生对书法创作和学习,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他遵循古法又不拘泥于教条,在实际创作中讲求“实事求是”,敢于创新。 《写在大地上的誓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七篇幅) 启功先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对于初学者,结字比用笔更为重要。启功先生认为,结字有规律可循的、掌握好了可得事半功倍之效。初学者掌握了“结字”的规律,就好比掌握了“黄金分割率”, 书法学习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已经是初窥门径了。 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 软笔行书 启功先生对于书法理论的观点结合了实际情况,从古人出发,又在古人的观点上有所创新。而他在讲述这些书法理论时,往往善于举例,把枯燥乏味的理论讲得生动活泼,颇有趣味。这让我即使是作为一个书法的门外汉,也能隐约感到一个慈祥老者亲切又略带“顽皮”的教诲。 接下来,去看看启功先生对临帖的理解。<div>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br></div><div> 这是很多书法爱好者经常会问的问题,这其实是在追问临帖的意义何在。我们为什么要临帖呢?我们来看看启功先生是怎样看待临帖这个问题的,一篇《启功先生谈临帖》与您分享。<br></div> 常有人问入手时或某个阶段宜临什么帖,常问“你看我临什么帖好”,或问“我学哪一体好”,或问“为什么要临帖”,更常有人问“我怎么总临不像”,问题很多。<br>  启功先生这样回答。 问:为什么要临帖?<br><br>答:“帖”这里做样本、范本的代称。临学范本,不是为了和它完全一样,不是要写成自己手边帖上字的复印本,而是以范本为谱子,练熟自己手下的技巧。<br>譬如练钢琴,每天对着名曲的谱子弹,来练基本功。当然初临总要求相似,学会了范本中各方面的方法,运用到自己要写的字句上来,就是临帖的目的。 <p class="ql-block">软笔小楷二幅(1cmX1cm)</p> 问:选什么帖?<br><br>答:这完全要看几项条件。自己喜爱哪样风格的字,如同口味的嗜好,旁人无从代出主意。其次是有哪本帖,古代不但得到名家真迹不易,即得到好拓本也不易。有一本范本学了一生也没练好字的人,真不知有多少。<br>现在影印技术发达,好范本随处可以买到,按照自己的爱好或“性之所近”的去学,没有不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入秋以来,银杏金黄,无奈飘落,那金黄让人羡慕,给人遐想......<div>  片叶书写(四幅)</div> 问:选范本可以换吗?<br><br>答:学习什么都要有一段稳定的熟练的阶段,但发现手边范本实在有不对胃口或违背自己个性的地方,换学另一种又有何不可?随便“见异思迁”固然不好,但“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语)又有何不该呢? 问:我怎么总临不像?<br><br>答:任何人学另一人的笔迹,都不能像,如果学就像,还都逼真,那么签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所以王献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苏辙的字不能十分像苏轼,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br>所谓“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语),何况时间地点相隔很远,未曾见过面的古人呢?临学足为吸取方法,而不是为造假帖。学习求“似”,是为方法“准确”。 《春 夏 秋 冬》(四幅) 《福 寿 善 德》(四幅) 问:什么是笔画的“有力”?<br><br>答:还有人误解笔画中的“力量”,以为必须自己使劲去写才能出现。其实笔画的“有力”,是由于它的轨道准确,给看者以“有力”的感觉,如果下笔、行笔时指、腕、肘、臂等任何一处有意识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写不出美观的“力感”。<br>还有人有意追求什么“雄伟”、“挺拔”、“俊秀”、“古朴”等等,不但无法实现,甚至写不成一个平常的字了。<br>清代翁方纲题一本模糊的古帖有一句诗说:“浑朴当居用笔先。”我们真无法设想,笔还没落时就先浑朴,除非这个书家是个婴儿。 问:每天要写多少字?<br><br>答:这和每天要吃多少饭的问题一样,每人的食量不同,不能规定一致。总在食欲旺盛时吃,消化吸收也很容易。学生功课有定额是一种目的和要求,爱好者练字又是一种目的和要求,不能等同。<div>有人误解“功夫”二字。以为时间久、数量多即叫做“功夫”。事实上“功夫”是“准确”的积累。熟练了,下笔即能准确,便是功夫的成效。譬如用枪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弹,不如精心用手眼俱准地打一枪,如能每次射二中一,已经不错了。<br>所以可说:“功夫不是盲目的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br></div> <p class="ql-block">  纵观前辈(长者)对中国书法的理解与诠释,给了我奋进的源泉,尽管目前还是一名“非书法”者,但也在为中国书法的魅力不辍耕耘。</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讲得何其透彻,学写中国字有何不如此!</p> 学任何东西,包括学写中国字,一颗恒心是宝中之宝。去掉”恒“字乃一事无成也! 我虽笨拙,字也丑陋,借凭恒心,在笨拙路上,让丑陋延续...... 这一年,字稿成堆,选其中之一部分,给自己以回忆,请长者以指正,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最后,制作了几幅中国传统的场景布局,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锦上添花,(仅供观赏) 中国字书写、美篇制作:中国龙<div>2021.12.12.</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