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家浜路联想到的那些浜和码头

世上和平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顾名思义是在原来的陆家浜填河筑路而建。</p> <p class="ql-block">上海旧县城水道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时上海县城和南市地区的主要河流自北到南有方浜、肇嘉浜、薛家浜、陆家浜。前三条穿越城内,陆家浜在城南。</p><p class="ql-block">陆家浜作为“浜”,有两段历史。上海开埠前的陆家浜,从黄浦江边的“浜”口开始,蜿蜒往西北,一路到今迎勋路处南折,至徽宁路处西拐,经剪刀桥,到后来的新肇州路处(今西藏南路)与陈家港汇合。汇合后到斜桥处又和肇嘉浜汇合。另一路从西陆家浜桥北折通榆木泾(今江阴街),最终与护城河相接。</p><p class="ql-block">明、清时,陆家浜为上海县城南郊重要东西交通干河。陆家浜至斜桥与肇嘉浜汇合后,向西经肇嘉浜到徐家汇,连接蒲汇塘,一路再向西,直通松江府。</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河道</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筑路时埋设下水道</p> <p class="ql-block">上海开埠后,西商从今迎勋路处开掘新河道,使陆家浜西延伸至斜桥,中间经放生桥(利涉桥)、义庄桥(广东桥)、三官桥,到斜桥后通肇嘉浜。这条陆家浜,在民国15年(1926年)6月,填浜筑成陆家浜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家浜往北有3条河浜流向城内。靠陆家浜的第一条河流是薛家浜。薛家浜在现在油车码头街处连黄浦江,向西北方向曲曲拐拐到小南门水门处接护城河。入城后沿乔家浜(乔家路)西行,到凝和浜(凝和路)南拐,再到薛家浜西段(尚文路)的守备署前(今敬业中学)。</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填浜建尚文路,随后填河修筑了凝和路、乔家路、油车码头街。民国元年(1912年)随着拆城墙和护城河被填没,小南门外最后一段薛家浜被填筑成薛家浜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条入城的河流是肇嘉浜。肇嘉浜连黄浦江的地方在白渡路。西至护城河后在大东门水门进城。肇嘉浜在城内的走向完全就是复兴东路的走向。出老西门水门后,流经唐家湾拐向南去,沿着肇州路的走向到斜桥。</p><p class="ql-block">自斜桥向西,肇嘉浜就沿着徐家汇路、肇嘉浜路的走向向西,到徐家汇后南折到蒲汇塘,最后通往松江府。肇嘉浜是水路交通时代上海县通往松江府的水上干道。</p><p class="ql-block">肇嘉浜曾经是沪南地区华界和租界(法租界)的边界。从前西藏南路自方浜西路以北一段在法租界时期叫敏体尼荫路。租界的边界沿着城墙根到方浜,折向敏体尼荫路。然后以肇嘉浜为界,以西以北是法租界,一直到徐家汇那边。了解了这个过往,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以前的17路电车走向那么怪异,要从西藏南路突然拐向一条比较狭窄的小路东台路再往打浦桥。原因就是它的走向是在法租界范围。</p> <p class="ql-block">法租界设在敏体尼荫路上分隔华界的大铁门,每天早上开放、晚上关闭</p> <p class="ql-block">1906年,肇嘉浜打浦桥以东的路段开始填河筑路,其中斜桥至打浦桥段筑城徐家汇路,斜桥至方浜路一段叫肇州路,老西门至大东门段开始时叫“肇嘉浜”路,后改名复兴东路,大东门外的一段在1915年填埋,筑为白渡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华界和法租界都从斜桥逐渐往徐家汇一带开发发展。过程中,华界在肇嘉浜的南岸修了斜徐路,法租界在肇嘉浜的北岸修了徐家汇路。而中间的“界河”肇嘉浜两家都不管,加之水路交通的式微,变成了垃圾塘和臭水沟。</p> <p class="ql-block">旧时上海的内河河道</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人民政府在1954~1956年发起填筑肇嘉浜路,从打浦桥到徐家汇。新筑的肇嘉浜路中间是绿化带,南北各为单向车道。南岸的斜徐路成了肇嘉浜路由西往东的车道,北岸的徐家汇路建为由东向西的车道。</p><p class="ql-block">肇嘉浜路建成后,这一段斜徐路就没了,所以上海的斜徐路和斜徐支路、斜徐东路都不到徐家汇。同样,徐家汇路也因为有一段被重新命名为肇嘉浜路,从打浦桥至徐家汇的徐家汇路没了,剩下的那段徐家汇路从斜桥到打浦桥为止,不再通到徐家汇,而且从此徐家汇路也不在徐汇区境内,怪怪的。不过在上海县不在上海的上海,这种现象也算是见怪不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北边的一条进城河道是方浜。方浜在城里算是一条景观河道,到城隍庙去上香的游客可以坐船从方浜到老城隍面门前下船,门对门。</p> <p class="ql-block">水路从方浜下船,直达老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城内和城西的方浜在民国元年至二年(1912~1913年)填浜筑路。成为方浜中路和方浜西路。城东正对着小东门外的方浜东路,和城西边的方浜西路都是华界和法租界的边界。</p><p class="ql-block">方浜在小东门外的一段河道不是后来的方浜东路(现已消失),而是东门路。东门路的前身是集水河,是方浜通往黄浦江的通道,通向护城河后,经小东门水门进城。在城内就是方浜中路的走向。<span style="font-size:18px;">集水河边上是条集水街。集水河在</span>1914年填浜筑路,成为东门路。</p> <p class="ql-block">上海城的水城门</p> <p class="ql-block">新北门外护城河,淤积得像条小水沟</p> <p class="ql-block">大境阁外护城河,那时小北门还没有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租界像个帽子,把半个上海城给罩住了。当年出了上海城的北门,无论是老北门、小北门、还是新北门,护城河外就是租界。是不是欺人太甚。</p> <p class="ql-block">老北门</p> <p class="ql-block">上海城的北边被租界罩住了,发展的重点只能在南边。</p><p class="ql-block">城南,原来是一片荒凉的土地,多是各地来沪的人建的会馆公所和义冢。这些会馆的功能之一,就是为初来的外乡人提供短期食宿、介绍短工,为死后未归的亡灵提供棺木暂厝、安排归葬。四周许多坟地则是为就地安葬的丧家服务。</p><p class="ql-block">然而华界的上海人没有停下自己的发展步伐。他们在南市拆城、填浜、建马路、修电车轨道、造火车站配套商业,有了自己的发电厂、自来水厂、纺织厂、医院、学校、邮局、救火会,还通过国货展览会拉升人气。努力使自己和边上的租界“不要拉下太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7月7日,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上海脱离江苏省,成为中央政府直辖的一个市。当时上海特别市的辖区包括原上海县和宝山县所属的部分市乡,设立了17个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7个区中有一个沪南区,即是南市区的前身。当时的沪南区不仅包括了上海城厢在内的俗称南市地区范围,还包括了徐家汇路肇家浜以南从高昌庙一直到徐家汇、龙华的一片当时俗称新西区的区域范围。</span></p><p class="ql-block">这是南市最早成为市区,从此,南市“南门外”、高昌庙镇地区“农转非”,不再归上海县管辖而成为上海市的一部分,级别上从江苏省松江专区上海县的下属乡镇直接升格为上海市的市属区。“乡吴宁”成了正宗的“上海宁”。本地老“上海宁”的上海县政府,后来反倒迁到北桥、闵行、莘庄去了。</p> <p class="ql-block">上海特别市的辖区(黄色区域)</p> <p class="ql-block">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1943年汪伪政府收回租界,上海市区调整为8个区,其中包括南市区。从此上海有了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南市区。</p><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战胜利,翌年(1946年),上海市(连同旧租界区域)重新划分为32个区,南市区拆分为邑庙区和蓬莱区。国货路、南车站路、沪军营路周边的一片区域都属于蓬莱区的辖区范围。</p><p class="ql-block">1960年南市区获得重生。那年,蓬莱区和邑庙区合并,再次被设置为一个行政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的东头,连着外马路和里马路(最早叫大马路,1946年后叫中山南路)。</p><p class="ql-block">两条马路都是从国货路东口开始,一路穿过陆家浜(1926年填浜筑为陆家浜路)、薛家浜(1912年填浜筑为薛家浜路)、肇嘉浜(1915年填近黄浦江段筑为白渡路),到方浜(集水河,1914年填浜筑为东门路)。</p><p class="ql-block">中山南路最早的时候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开筑的南市第一条马路,从方浜口到陆家浜口。第二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竣工,称南市外马路,也叫大马路。</p><p class="ql-block">那年十二月廿九日除夕晚(1898年1月21日),十六铺老太平码头的南市电灯厂发电,南市外马路30盏路灯齐放光明,上海知县黄爱棠率官员亲临观看。第二天,《申报》盛赞:“日落崦嵫(山名),电光大放,九衢四达,几疑郎月高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外马路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成的。建成后原来的南市外马路改称里马路。</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里马路改名为中山南路。</p><p class="ql-block">中山南路在薛家浜北堍的路口曾有两个折弯,形成一个Z字形路段。幼时乘车,总觉得64路公共汽车(后来开65路)的司机每到这里便很难受,左顾右盼,小心翼翼。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山南路拓宽改造时,这个折弯才拉直。</p><p class="ql-block">现在开车在中山南路上行驶,宽畅而清爽。一路穿过一条条叫作这码头路、那码头街的路名,大可感慨一下这条上海开埠之后华界南市的第一条马路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大马路已筑、但外马路未筑时的上海县城和南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马路和里马路沿着黄浦江的走向一路向北,通向一个个这码头、那码头。两条马路的走向到现在都基本未变。</p><p class="ql-block">当年外马路跨越陆家浜的桥就叫外陆家浜桥,里马路上的桥叫里陆家浜桥。外马路跨越薛家浜的桥叫外薛家浜桥,里马路上的桥叫马路桥。外马路跨越肇家浜的桥叫关桥。里马路跨越肇家浜的桥叫里关桥。外马路跨越集水河的桥叫外十六铺桥,里马路跨越的桥叫里十六铺桥。很有规律。</p><p class="ql-block">关桥因在南海关(江海南关)不远处而称。1915年肇嘉浜近黄浦江段被填后,这一带在很长时间仍称为“关桥”。1路、2路有轨电车就曾用“关桥”或“大关桥”作为站名。这个地方后来曾是上港十二区的码头。</p> <p class="ql-block">江海关,关桥附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外马路,看看从南到北的那些码头:</p><p class="ql-block">南码头、陆家浜桥、油车码头、薛家浜桥、丰记码头、新大码头、三泰码头、徽宁码头、南会馆码头、丰泰码头(赖义码头)、利川码头、董家渡码头、永盛码头、公义码头、万裕码头(万豫码头)、王家码头、竹行码头、生义码头、新码头、久大码头、万瑞码头(万聚码头)、毛家码头、萃丰码头、洞庭山码头、大关码头、关桥(跨肇嘉浜)、老白渡、恒升码头、大东门码头、杨家渡、信太码头、盐码头、增祥码头、新太平码头(大达码头)、老太平码头、洽兴码头、北会馆码头、祥记码头、行仁码头、三官堂码头、云集码头、十六铺桥(跨方浜。填浜后小东门码头),再往北就是租界地面了,大生码头、宁波码头、金利源码头等等。</p> <p class="ql-block">1884年时沿黄浦江的码头</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沿黄浦江的码头</p> <p class="ql-block">董家渡</p> <p class="ql-block">王家码头</p> <p class="ql-block">丰记码头开泰木行</p> <p class="ql-block">从浦东看董家渡</p> <p class="ql-block">是不是像数来宝一样。细数一下,从十六铺往南到南码头,一共有个40码头名字。再往南,过了黄浦江的大拐弯,是法界自来水厂和南市自来水厂取水的水源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码头的名字,有些一直沿用着。在1980年代的地图上,能找得到相关路名、渡口名的还有20个:南码头渡口、油车码头街、丰记码头街、会馆码头街、赖义码头街、利川码头街、董家渡渡口、公义码头街、万豫码头街、王家码头路、竹行码头街、生义码头街、新码头街、毛家路、白渡路、杨渡街、盐码头街、老太平弄、会馆弄、十六铺码头。</p> <p class="ql-block">1980年代沿黄浦江一带道路状况,好多老码头命名的道路还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码头渡口,和老地图上曾经的“南仓渡”位置相仿,是不是从南仓渡的码头而来,简称作“南码头”?只是一个猜测。</p> <p class="ql-block">早年上海县城外的渡口</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很长时间,南码头的轮渡都叫“南南线”,意思是从浦东的南码头路到浦西的南码头。南浦大桥建成后,浦西的南码头不叫了,名字让给了浦东。浦西的南码头位置被叫成了“南浦大桥”。</p> <p class="ql-block">取用了浦西名字的浦东南码头渡口,2021年</p> <p class="ql-block">浦西陆家浜渡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市政改造,这些颇有来历的街道名字逐渐消失了。</p><p class="ql-block">现在2021年,沿着外马路相关的路名、渡口名还有:</p> <p class="ql-block">油车码头街</p> <p class="ql-block">丰记码头街</p> <p class="ql-block">会馆码头街</p> <p class="ql-block">赖义码头街</p> <p class="ql-block">利川码头街</p> <p class="ql-block">王家码头路</p> <p class="ql-block">董家渡渡口</p> <p class="ql-block">竹行码头街,只是商业楼宇中间的一条步道而已。</p> <p class="ql-block">联勤码头街,也是一条步行道</p> <p class="ql-block">新码头街</p> <p class="ql-block">毛家园路</p> <p class="ql-block">外萃丰弄</p> <p class="ql-block">白渡路</p> <p class="ql-block">老太平弄</p> <p class="ql-block">十六铺码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市,上海华界百多年变迁史的见证者。坚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薄地,日日辛勤耕耘、自强不息。</p><p class="ql-block">今天,它不落时代发展的脚步之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