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2021年12月1日,感谢益阳的红网网友、影友刘太平和黄正华老师热心联系、安排,我们来到益阳摄影采风,专访了益阳的3位省级非遗传人。<br><br> 益阳熊氏皮鼓制作技艺发祥于赫山区龙光桥街道(原益阳县石笋乡马头村),有据可考的传承历史已有100多年。熊氏皮鼓的特点是:选材严苛,工序繁复,工艺严谨,声音纯正,经久耐用。2021年11月17日,《益阳熊氏皮鼓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湖南省第五批省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br><br> 鼓文化历史悠久,贯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鼓既是湖南花鼓戏中主要的伴奏乐器,也是佛教道教音乐中的伴奏乐器,还应用于各类节庆祭祀活动,红白喜事等。1977年益阳县赫山庙楚墓出土带双凤鸟座的木鼓,益阳羊舞岭战国楚墓出土的鼓、瑟等乐器,是益阳市早期制鼓的实物遗存。<br><br> 清同治年间《益阳县志》中记载,元宵节“……扮狮子踏球演剧,金鼓喧阗,沿家唱舞为乐……”。《非遗保护与湖南花鼓戏研究》一书中提到“长沙花鼓戏形成并流行于旧长沙府的十一属县——长沙、善化、湘阴、浏阳、醴陵、湘乡、宁乡、益阳……”以长沙花鼓戏为代表的戏曲音乐在湘江流域内蓬勃发展,其中皮鼓是大多戏曲表演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br><br> 清中叶时期,正是益阳花鼓戏开始兴起的时候,民间佛教道教盛行,民间艺人熊时哲因时所需,开始学习制鼓,传承至今。<br><br> 益阳熊氏皮鼓制作技艺是一种以用动物皮革加工制鼓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因主要传承于益阳市赫山区熊氏家族而得名。<br><br> 熊氏皮鼓主要由鼓皮、鼓桶、竹胎、竹钉、响丝等部分组成。皮鼓制作技艺工艺严谨,包括近三十道工序。鼓皮加工包括选牛皮、削皮、晾晒、切割、打孔、定型、蒙皮等工序,是整个制鼓工艺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鼓桶是皮鼓整体的支撑,一般选用硬度较高的杉木、椿木、樟木。竹胎的制作一般选用楠竹,围成圈安于鼓桶内部两端,形成鼓桶的向外张力。竹钉是将牛皮固定在鼓桶上使用的材料,须经过削、炒、钉三个工序。响丝的作用是在敲鼓的时候与鼓皮发生共振,使鼓声更有穿透力。组装制鼓时先在鼓桶内嵌入竹胎、装进响丝,再用竹钉将制好的鼓皮钉在鼓桶的上下两端,在鼓面上画上装饰图案,刷漆阴干,完成一个皮鼓的制作。<br><br> 益阳熊氏皮鼓制作技艺依靠家族传承至今,现已发展为融家族传承、企业传承、社会传承、教育传承等多元一体的传承方式。<br><br>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守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能让子孙后代受益于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愿省级非遗《益阳熊氏皮鼓》绽放更绚丽的光彩!<br><br><br>【附注】文章参考了熊卫国提供的有关资料 红网网友探访益阳熊氏皮鼓制作技艺 ▲祖孙三代合影。<br>图左:熊氏皮鼓第五代传承人熊新年<br>图右:熊氏皮鼓第六代传承人熊卫国。 ▲走进熊新年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皮鼓。 ▲走进熊新年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皮鼓。 ▲这是熊新年的父亲熊涛云制作的一个皮鼓,上书“益阳县石笋乡马头村鼓司熊涛云琢”,虽然已经使用了50多年,但鼓声仍然纯正。(熊卫国供图) ▲这是熊新年的父亲熊涛云制作的一个皮鼓,上书“益阳县石笋乡马头村鼓司熊涛云琢”,虽然已经使用了50多年,但鼓声仍然纯正。(熊卫国供图) ▲皮鼓制作技艺工艺严谨,包括近三十道工序。图为熊新年在使用特制的弯刀,反复地刨削脂肪层和内层皮。 ▲皮鼓制作技艺工艺严谨,包括近三十道工序。图为熊新年在使用特制的弯刀,反复地刨削脂肪层和内层皮。 ▲接下来,要在鼓皮边沿打孔,以便穿绳。 ▲接下来,要在鼓皮边沿打孔,以便穿绳。 ▲穿绳 ▲影友们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摄影创作 ▲使用自制的专用工具开始蒙皮,每楔进一块硬木木楔,绷皮下拽的拉力便增进一层。 ▲绷皮时边拍打鼓皮,增强绷紧鼓皮的效果。<br> ▲使用自制的专用工具开始蒙皮,每楔进一块硬木木楔,绷皮下拽的拉力便增进一层。 ▲熊新年在拿木槌敲打试音,看到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显示出他对自己刚做好的皮鼓很满意。 ▲大皮鼓前摆个BOS <div><br></div><div><br></div><div>作者简介:<br><br>胡百闻(笔名:廓斐)<br><br>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br>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br>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br>湖南省老摄影家协会理事<br><br>红网论坛【每日一图@湖南】主编<br><br>▲ 作品曾被《湖南人防》和《老年人》杂志采用作封面,并在全国、省、市各级摄影大赛中多次获奖或入选。<br><br>▲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