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赛前细磨:以赛促研话诗情</span></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强古诗词教学课堂创新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的策略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在江西省实行“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新形势下,一方面认真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明确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解读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一起研讨了相应的教学策略。</p> <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我们将课题研究与《考试大纲》要求紧密结合,明确掌握考试大纲对高中诗词的考试要求和题型,从而让我们在诗词课堂教学中更有指向性。课题组成员以何金鑫老师参加萍乡市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为契机,在创新古诗词课堂教学上进一步笃实前行。</p> <p class="ql-block"> 按照比赛要求,何金鑫老师的参赛篇目从以下古诗词中现场抽签选择其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归园田居(其一》、《登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短歌行》。课题组全体成员针对以上的篇章就如何创新古诗词教学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研究、讨论课堂教学设计。</p> <p class="ql-block"> 《归园田居》 是陶渊明于辞官归隐之际所创作的诗歌组诗,在这五首组诗中,陶渊明通过描写 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抒发了重返田园的愉悦。而作 为组诗的第一篇,《归园田居(其一)》是这组诗的总纲。根据第二单元的单元 提示,教材编写者对该单元的诗歌做了高度评价,称为“伟大作品”。本单元的 其他诗篇,比如《氓》《采薇》《离骚》《短歌行》等,堪称“伟大”,陶渊明 的这首诗诗意浅显,也入选“伟大”,这就是值得关注的教学点。</p> <p class="ql-block"> 课题组先在学情上做好分析:</p><p class="ql-block">古诗阅读鉴赏是部分学生的“重灾区”,要么不明其法,不得其法,凭借本 能和感觉随意解读;要么生搬硬套,食法不化,不能如意地迁移方法和经验。对 陶诗的解读往往概念化,不仔细读诗就可以做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的简单 判断;对陶渊明其人也是脸谱化理解,缺乏更细腻深入的品味和揣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创新课堂教学,重点看上去很简单的诗 歌的耐人寻味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 18px;">品味语言,于反常处和细微处寻找“诗味”。</span>运用品味语言、比较鉴赏、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从 浅显处入手,深度解读本诗,深入理解陶渊明的隐逸诗风格。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登高》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 8 课的第二首唐诗,是 一首格律与意境完美融合的七言律诗,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诗人登高望远, 面对着雄浑、壮阔的秋景,感慨身世之悲与抒发忧国忧民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课题组成员分析学生初中阶段学习过杜甫的《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对杜甫的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以及杜甫“沉郁顿挫”艺术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因而本诗可以侧重于引导学生体味本诗意蕴深远的特点。创新诗歌教学从以下方面入手:1.因声求气,反复诵读,品味诗韵。 2.批注阅读,品析鉴赏,深入理解杜甫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3.品评探究,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尤其重点:批注阅读,品析鉴赏,深入理解杜甫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品评探究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6课《辛 弃疾词两首》的第 2 篇。本词是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词人面对历史陈迹, 遥望江面,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抒发了 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这首词被明代杨慎誉为“辛词第一”。高一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对于词这种文 体也较为熟悉,结合注释了解基本大意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但在结合诗人的经历 以及诗词的创作背景,深层次地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层面上,学生的能力仍有待 提高。</p> <p class="ql-block"> 何金鑫和课题组成员在研讨学情基础上分析本课教学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是文本艰深,词人将自己复杂的情感蕴含于众 多的典故之中,较难理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典故进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这种考虑,将本节课的设计重在赏读结合。读,意在悟情,以不同形式的 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在上、下阕的学习中,设 计一个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组,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深奥的问题浅显化, 再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让学生深入挖掘典故的内涵,从而为体悟词人的情感打 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 《短歌行》作者有人说他“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人说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他“内兴文学”,开创建安文学,他集“英雄” “枭雄”“奸雄”于一身,雄视古今,他就是被赞誉为“英雄诗人”的曹操。他的诗有文气,有才气,难得的是大气,大气之中有英雄豪气,更有王者霸气。曹操“以天下第一等好诗,抒天下第一等真情”。该如何教学他的《短歌行》呢?</p> <p class="ql-block"> 针对我们高一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 习方式。同时,古代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 困难。因此课题研究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设置以下环节作为理解诗歌的抓手:</p><p class="ql-block">1.反复诵读,吟读体味曹操之“忧”,理解引用、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在 诗歌中的运用。</p><p class="ql-block">2.比较阅读,体会曹操诗歌“梗概而多气”的情感特征。</p><p class="ql-block">3.把握曹操忧而豪壮的特殊情感,感悟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 神风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研讨设计通过让学生首在反复诵读,吟读体味曹操之“忧”,理解引用、比兴、用典等艺术手 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次在比较阅读,体会曹操诗歌“梗概而多气”的情感特征;把握曹操忧而 豪壮的特殊情感,感悟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四篇古诗词教学设计各具创意:《归园田居(其一》于反语、细微之处品诗情,《登高》以批注解读诗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于藏路之间、进退之中见稼轩,《短歌行》吟咏素读会其忧。课题组成员依据文本,创新课堂教学设计。</span>文本解读时,注重深入浅出;教学设计时,浅入深出。分寸感的拿捏既<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能够引学生深入诗词的意境,体味作者情感,也</span>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赛中风采:青年大赛靓金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现场抽签中,何金鑫老师抽到了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词人将自己复杂的情感蕴含于众多的典故之中,这是一首文本艰深,较难理解的词。</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有了赛前的充分准备,何老师在比赛第一环节无生课堂的展示中成竹于心,教学环环紧扣、如行云流水般的引“学生”读文本、品诗情、鉴人物。何老师</span>以“辛弃疾藏在哪里”的问题巧妙切入文本,以核心任务“探究典故中的人物称呼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巧妙串联5个典故,最终再以“辛弃疾为何要藏”将文本与词人生命对接,教学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不断设疑询问的引导下,教师走下引经据典、诠释典故的舞台,隐身于学生热议的课堂,将真正的生成式的智趣探究到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何老师亲切大方教态、简洁深情的课堂语言、独具匠心的课堂设计在无生课堂展示上精彩纷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曰巧激趣。</span></p><p class="ql-block">辛弃疾被誉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然而在今天学习的这首被誉为“辛词第一”的词中,他却是一条藏得很深、只见首而不见尾的“神龙”。这条神龙究竟藏在哪里呢?以“辛弃疾藏在哪里”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曰读知味。</span></p><p class="ql-block"> 朗读是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通过朗读进入文本,能够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而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能让学生逐步走进文本,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课堂上设计学生的每一次赏读,都是一次与词人灵魂的对话,最后的作业设计便能水到渠成,真正实现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曰设计新。</span></p><p class="ql-block"> 品读鉴赏环节一藏露之间见稼轩,拓展研读环节二:进退之间懂稼轩。从开始的“辛弃疾藏在哪里”到最后的“辛弃疾为何要藏”,由点串联成线,将文本理解、典故赏析和情感渗透巧妙串联起来,形成了从解读诗词到读懂词人的由浅入深、富有层次性的教学过程。对接诗词文本与诗人的生命,可以唤醒学生的自我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比赛第二环节为教学阐释,何老师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维度进行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的阐释。这五个维度以古诗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古诗词教学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上的路径与策略。因为古诗词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给读者以美的感受、情的共鸣与理的收获,因而古诗词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具有天然的优势。梳理古诗词教学的路径与策略,对核心素养在整个语言课程中的落实具有启发意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何金鑫老师的精彩呈现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喜获萍乡市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span></p> <p class="ql-block"> 通过此次活动,课题组成员在因诗定教,以文本的特点为依据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策略探究。</p><p class="ql-block">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品味并不能停留在空泛的理念之上,还需要挖掘更为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策略。在教学中,如侧重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就可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音韵、意境美的语言策略上下功夫;如侧重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侧重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就可在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魅力的语言策略上想办法。有些诗歌在音韵、意境上呈现出与众不同之处,有些诗歌在形象塑造、思辨空间上凸显出区别性特征。那么,在策略的选择上就需要以文本的特点为依据,因诗定教。有所“侧重”,并不是将核心素养割裂开来,恰恰相反,若某一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得当,学生素养的提升是综合实现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