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永远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记为知青建亭立碑</p><p class="ql-block"> 无私奉献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龙正平</p><p class="ql-block"> 万古奔腾的融江河水吟唱着知青的歌谣,讲述着共和国一代青年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2016年11月20日,在珠江水系的融江河畔,著名的“中国知青第一城”柳城县洛崖知青城,一座以“知青”命名的亭阁——知青亭魏然屹立。两千多名知青和当地乡亲聚集在洛崖山下,热烈、隆重地为知青亭落成揭幕。知青亭内,知青碑诠释了中国知识青年爱国、奉献、担当的奋斗精神。知青亭外,那发自内心雷鸣般的阵阵掌声,献给那些为建亭立碑无私奉献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洛崖知青积极响应、全力支持为中国知青建亭立碑的倡议。大多数知青退休工资并不高,还有不少回乡知青收入也不多。说听要在知青城建知青亭、立知青碑,纷纷二百元、三百元、四百元,甚至上万元地掏出钱来。洛崖的父老乡亲也解囊相助。七十多岁的严秋梅听说要为知青建亭立碑,马上找到组委会要求捐款。秦汉玉、冯月瑄、彭祖生、杨连清等等好多人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虽然不是知青,却把他们对知青的那份情意留在了知青亭。</p><p class="ql-block"> 柳州知青联谊会会长刘长安,病危之际还不忘托人捐了五百元。洛崖街知青郭炳杰听说要建亭立碑了,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家人为他捐四百元。知青严建家,病危之中还在念叨:“什么时候知青亭可以揭幕呀?”他们都没能看到知青亭和知青碑屹立融江之滨的风姿,就带着万分遗憾离开了人世。他们为之眷恋为之骄傲的知青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鼓励着我们为知青精神讴歌,为知青精神点赞。</p><p class="ql-block">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青的弟弟,远在广东工作。听说家乡为知青建亭立碑,就亲自到云浮县的矿山挑选石块,加工成型打磨好送回洛崖。当得知这款石料因纰漏而影响石碑质量,他再次上山挑选了一块黑金刚石料,打磨成型、刻好碑文运回洛崖知青城。现在,这块立在知青亭里,高2.45米、厚0.20米、宽1.20米,刻有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撰写《知青亭序》的知青纪念碑,就是这个知青的弟弟捐献的。有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当年知青上山下乡那会儿,他还是穿着开裆裤的孩童,为何愿为建亭立碑出这么大的力?他只是淡淡一笑:“我是知青的弟弟呀。”他私下里跟我说:“我不是知青,但我的哥哥姐姐都是知青。作为知青的弟弟,就该为建亭立碑作贡献。”这位知青的弟弟虽然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姓名,但我还是要告诉大家,他叫陶党荣。</p><p class="ql-block"> 与陶党荣一样不愿意透露姓名、却默默无闻地为建亭立碑作奉献的大有人在。</p><p class="ql-block"> 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任桂林理工大学教授的龙良初,听说家乡为知青建亭立碑,便义务挑起了知青亭工程无偿设计和建设预算的担子。正是龙良初的精打细算,为建亭立碑节省了一笔可观开支。当屹立在洛崖山下的知青亭,以其古朴简洁的造型、端庄秀丽的风姿,赢得南来北往人们赞颂的时候,人们却不知道是谁设计的知青亭?不为名不为利的龙良初,在一片赞颂声中只字不提自己所作的贡献,更不允许把他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如今,三百七十四个捐款人的姓名赫然立于知青碑上,但怎么也看不到“龙良初”三个字。然而,龙良初不为名不为利的精神,却与知青亭知青碑一样,永远屹立在融江之滨。</p><p class="ql-block"> 知青亭牌匾草书的“知青亭”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把知青的“精气神”凝聚在牌匾的方寸之间,令人叫绝。这是柳城县书法家、九十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杨本礼老先生的力作。提起杨老写这三个字,还有一段佳话。为了“讨”到杨老墨宝,我前往他大女儿杨曼华在柳州市公园路小学的住所登门拜访。我和杨老从未有过交往,一经说明来意,想不到老先生满口应承。接着一家人便张罗起来。女儿切纸磨砚,女婿摆桌铺纸。杨老因身体原因,好几年都不“舞文弄墨”了。为了实现知青们的愿望,他顾不了这许多就运足气力挥毫起来,一口气写下七八张宣纸,直到满意才撂笔。次日,他在女儿陪同下例行散步至柳候公园,返程时因昨天运气写字过久,心力透支,短短路程竟需要女儿搀扶休息好几次才回到家中。他女儿说,这是从未有过的。这让我感到一阵阵内疚。杨老之所以不顾高龄和身体欠佳为知青亭泼墨,这其中有鲜为人知的故事。他是三个知青的父亲。1965年,在柳城县第一批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队伍中,他支持大女儿成为其中的一员。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他又响应党的号召,先后把二女儿和小儿子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原来,杨老先生心里是满满的知青情结呢!杨本礼老先生支持儿女上山下乡,正是千千万万个父母支持上山下乡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在洛崖知青建亭立碑的过程中,从始至终得到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国梦知青情组委会的支持。中国梦知青情组委会干部、黑龙江国家知青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葛元仁一直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建亭立碑。这个北京师院附中66届高中毕业的优才生,1968年12月响应党和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到山西夏县司马迁故里禹王公社插队落户。曾经担任过大队革委会副主任的他,上山下乡的体会颇深,亲自为知青亭方柱撰写了 “奉献于大江南北,作为在广阔天地”的楹联,并请天津书法家、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杨炳炎书写成。当时大病未愈的杨炳炎,听说是给广西柳城洛崖知青亭写对联,硬撑着病体把一腔热忱融入到楹联之中。我打电话向杨炳炎表示感谢,他却谦虚地说“分内的事咋说谢呢,说谢就见外了。”短短一句话至今还让我感动不已。为了提高知青亭的知名度,我请葛元仁找到了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请张老为知青亭撰写“知青亭序”。张老曾担任过知青带队干部,亲历知青上山下乡实践 ,深得毛主席号召知青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真谛。他非常欣赏柳州知青建亭立碑的壮举,欣然命笔,把上山下乡的伟大意义,浓缩在一百二十多个字里。经过张老的神来妙笔,从此,反映“勇于担当、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的知青精神,不仅记载在“中国知青第一亭”里的知青纪念碑上,还飞越大江南北,传遍华厦大地。南来北往的人们慕名到此,总要在这号称“天下知青第一亭”前合影留念。每当看到这情这景,一股感激之情总是让我难以平静。</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洛崖街的知青在洛崖社区党支书、知青冯克强领导下,捐款工作搞得扎扎实实。彭启亮、梁炳松、冼明华、刘桂珍等组委、领队,在人员分散、流动的情况下,不嫌麻烦,多次登门拜访,收取捐款。在外地工作的张寿琼、杨耀馨、覃志光、张才贵、龙政陆、冯小云、郭丽华、韦木莲、陶少强等组委和领队,则几经周折、多方了解,广泛传播建亭立碑信息,千方百计联系知情人士,好不容易才把那些回城后分配到各地工作、退休后定居在区内区外不同城市的知青通知到位。许多因年龄小,未经历插队的洛崖年轻人,如严小寒、严志伟等,也纷纷解囊相助。陆田强特意捐赠一块珍贵的金丝楠木作知青亭的牌匾。更让人感动的是严双燕。这个早早就提前退休“下海”,每逢重阳节和春节,她都要把洛崖敬老院和洛崖街上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请来聚一聚,吃一顿团圆饭,在春节还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送上一份礼品的曾经的检察官,此时豪不犹豫地捐赠一万元给知青亭,她说,“不为别的,只为一份深深的知青情结”——她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都是插队知青呢。</p><p class="ql-block"> 原广西军区生产师六团二营五连的指导员刘宪兰,这个出席过自治区上山下乡知青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军垦知青,一听说在洛崖知青城建知青亭立知青碑,二话不说,立马捐款五百元。一批原来没有插队在柳城县的知青和军垦战士,紧跟着刘宪兰纷纷捐款。柳州五中插队在洛崖公社更祥大队的乐易珠和柳州三中插队在大埔公社的周家娟等知青,带动了一批插队在来宾、武宣等县的知青报名捐款。就是在知青亭建成之后,仍然有一批知青要求捐款再立一块碑。他们说,曾经的知青经历让我们终身难忘。我们就是要为知青历史树碑,为知青精神立传。</p><p class="ql-block"> 有一位名叫张显志的洛崖街老知青,自告奋勇地挑起了工程质量监督重任。当年68岁的他,不顾严重痛风带来的痛苦和不便,痛风发作时柱着拐杖也要到工地监督检查。不管烈日酷暑,还是朔风凛冽,知青亭的工地上都有他的身影。家人称他为“顽固的老头”,就因为他不听劝阻,带病义务工作有一股“顽固”劲儿。而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则猜测他是工程承包商,看见他柱着拐杖在工地上忙碌,说他是“要钱不要命的老板”。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个所谓的“老板”,是不拿一分一厘报酬,全凭一颗火热的心,义务来操劳的老知青啊。在整个建亭立碑工程建设期间,他不顾年岁大,不顾疾病带来的疼痛,始终与笔者一起把好质量关;为减少建设费用,他不顾笔者劝阻,与笔者一起装车、卸车。知青冼明华为建亭立碑工程运送建材,更多的时候是把心思放在工程质量上,成为又一个义务质量监督员和义务搬运工。一次,需要用他的车把知青亭用的石条运到大埔按尺寸加工成型再运回,装车、卸车、再装车,都是他与笔者亲自动手。中午,两人只在米粉店吃了碗粉就算打发肚子了事。还有一位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定居广州,当时年近七十的老知青杨丽娟,不顾旅途颠簸、车马劳顿,亲自与那位知青的弟弟陶党荣,从广州到云浮的矿山,几次往返,在石料施工处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知青亭序》和捐款人名单。很多知青不但捐款,还当起了不要任何酬劳的知青义务工、知青志愿者。有一次,柳州运到大埔的建筑装饰材料一时无人接收,老知青严家强知道后,主动请车把材料运回洛崖而不计任何酬劳。</p><p class="ql-block"> 像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浩浩荡荡的融江河水,日夜诉说着知青的故事。它那阵阵涛声,是青春永远的壮美旋律,是人们永远的家国情怀。葱茏的洛崖山,仿佛青春的无穷力量,蓬勃向上……</p> <p class="ql-block">杨本礼先生正在挥毫拨墨</p> <p class="ql-block">杨本礼的大女儿大女婿正在为杨老书写忙着铺展萱纸</p> <p class="ql-block">陶党荣与严浩铭一左一右坐在苏将军身边,陪同北京领导和各地代表</p> <p class="ql-block">陶党荣在宴席上接受侗族女同胞敬酒</p> <p class="ql-block">陶党荣,张才贵、严浩铭在宴会上</p> <p class="ql-block">这是陆田强捐赠的珍贵楠木牌匾。现悬挂在向山的知青亭上方</p> <p class="ql-block">知青亭地基</p> <p class="ql-block">知青亭地基</p> <p class="ql-block">建设中的知青亭</p> <p class="ql-block">奠基时燃放鞭炮</p> <p class="ql-block">撑红伞者为洛崖社区党支部书记冯克强。</p> <p class="ql-block">冒雨参加奠基仪式。左起第四人为张显志。</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碼头,柳城县不可移动的文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