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无隐

阿里和四十只兔子

<p class="ql-block">无隐无隐乎,就在大道边。三番来探寻,得之是有缘。</p> <p class="ql-block">屡次路过“大休息处”,只是当作路边的景观石。后来知道有个僧人叫大休,却也并没有深刻印象。直到这次寻找无隐庵的资料,才略知一二。</p> <p class="ql-block">在灵岩山余脉天马山的深处、无隐庵遗址近旁,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和尚坟”,花岗石雕凿的墓塔上,镌刻着近代名人李根源所题写的“大休息处”四个隶书大字。这里,正是近代传奇僧人大休上人的长眠之地。</p> <p class="ql-block">大休(1870-1932年),四川仁寿县人,俗姓鄢,法名演章,大休是他的号。大休在17岁时便遁入空门,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离开四川,开始游历全国各地的著名寺院。1923年,大休上人一路游历来到苏州,在城内龙池庵驻锡修行。不多久,大休上人便在僧、俗两界朋友的极力推荐下,开始担任寒山寺的住持。</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如今的寒山寺,殿宇庄严,金碧辉煌,人山人海,是苏州重要的名胜古迹。而大休在担任该寺的住持时,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殿宇屋漏墙塌,破败不堪,僧众星散,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冷庙”。面对如此境况,大休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寺院盛时的规模,他克服种种困难,通过卖字鬻画等筹措款项,同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很快,大休此举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一笔笔捐助款项接踵而来,修缮寒山寺的工程顺利启动,这座千年古寺又渐渐恢复了盛时景象。</p><p class="ql-block">大休先后在寒山寺担任了3年住持,在这期间,他修寺弘法,保护古迹,广行善举。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大休与退隐吴中的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相识,两人一见如故,颇有相遇恨晚之意。随着两人交往日深,李根源对大休愈发崇拜,甚至尊称他为“休公”、“休师”,大休的佛法修为和人格魅力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虽然头顶着名寺住持的光环,大休却并不以此为乐,完成中兴寒山寺的事业后,他便主动卸去住持之责,又过起了闲云野鹤的逍遥日子。1926年,经南社诗人金松岑推荐,文化名流李根源一再相邀,大休又主持起西山包山禅寺的重建工作。在担任包山寺住持的4年中,大休在僧俗两界名声日隆,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许多社会名流,这让生性散淡的大休感到有些不自在。一有闲暇,他便寄兴于太湖山水间,抚琴作画为乐,自号“醉禅”、“石道人”,体现了他真率洒脱的个性。1928年到1929年间,大休完成了他的传世绘画杰作——《百怪图》,画中103块奇石块块不同,笔法古拙灵动,深得中国文人画精髓,但构图和想象又大大超出常规,呈现出另一种古怪奇崛之美。当时的社会名流李根源、张一麐、金松岑、吴湖帆、周梦坡、庞莱臣、李希白等均为这册《百怪图》题辞,给予这件作品很高的评价。1930年,看着包山寺修得差不多了,寺中事务也有人接手,大休又萌生了退隐的念头,他主动让出住持的位子,在苏州城郊的一些小庵冷庙驻锡修行。</p><p class="ql-block">大休是个生性淡泊的人,他真正需要的是一方远离尘嚣的栖居地。得知大休有归隐之志,1932年,当时的苏州报恩寺住持昭三上人找到了他,将自己管辖的无隐庵让给他居住,还把自己在无隐庵旁的生圹(生前预留的墓地)一并让给大休。无隐庵坐落在灵岩、天平两座名山之间,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由履中和尚开辟兴建,以环境清幽著称于世。然而“凉亭虽好却非久居之地”,清代著名布衣文人沈三白曾说无隐庵僧舍“极幽僻,僧不能久居”。正是这样一处清苦的所在,在大休看来却是理想的归隐之地。在这里,他彻底远离了世俗的纷扰,在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p> <p class="ql-block">就在驻锡无隐庵这年的冬天,大休这位传奇高僧在无隐庵走完了他63年的人生,他的身躯与这里的青山融为了一体。而根据传说记载,大休能够准确预料自己的生死,驻锡无隐庵后,他马上请来石匠与泥瓦匠,把昭三生圹改建成自己的墓冢。这些工匠中,大休最赏识一个名叫胡根土的石匠,大休还把自己的袈裟送给了他。胡根土自然很高兴,回家后向邻居们夸耀,但大家都不信大休会这么抬举一个小石匠。胡根土为此颇为沮丧,要把袈裟还给大休,大休却摆手道:“我把你当作我的徒弟,所以将袈裟赠你。”胡根土又表示怕乡里人笑话,大休于是让他买来香烛,举行拜师仪式,以释乡人之疑。拜师仪式后,大休又对胡根土说:“我不久就要坐化了,袈裟你要好好保存,见它就等于见到我了。”</p> <p class="ql-block">就在圆寂前半个月,大休专程到藏书小王山拜访了李根源,请他为自己的墓题写铭文,这段铭文后来被镌刻于大休墓后的石壁上,如今依然清晰可辨。</p><p class="ql-block">拜访李根源回来,大休干脆住在自己墓地前的茅棚内,夜以继日地写字作画,分送给知交好友,作为留念。诸事料理完毕后,大休在墓地石龛内盘腿而坐,不饮不食如同入定一般。胡根土请师傅吃点东西,大休起先不应声,后来又叫去买些酒和花生来。胡根土劝师傅再买些菜蔬。不料大休却发怒道:“孺子不可教也,不要来打扰我了!”胡根土只得别过师傅,去市上买了四两高粱酒、两包花生。胡根土买了东西回来,大休又对他说道:“我们师徒没多少相聚日子了。晤散无常,如是天定,我不久将大解脱了。”三天之后,大休上人口念佛号,安详辞世。以上这段故事,见载于1932年12月17日、18日、19日《大光明》报的连载文章《修到无休好大休》,里面的一些情节类似传奇小说,令人将信将疑。但关于大休料定自己生死,安排自己身后事这一节,他的许多好友、弟子记述均基本相同,可见其未必都出自杜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休《琴言》诗:</span></p><p class="ql-block">蒲团坐我一琴横,弹到无声却有声。</p><p class="ql-block">古调于今谁领略,不如绝音听烦筝。</p><p class="ql-block">万般归一一无端,惟有琴能奏普庵。</p><p class="ql-block">静听心香微妙出,熏炉不必用沉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31年10月19日重阳那天,他先操缦一曲,后说偈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爱一张琴,临行再一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老休去千秋,君还归太古。</span></p> <p class="ql-block">他曾劝导世人:人生大患无过于生死,得失其次之。若把得失放轻,烦恼自少,再将生死看破,即为出世高人,到处逍遥,随心自在。(《大休语录》)</p> <p class="ql-block">大休所书:大休在。“在”字多一点,意为:在此。</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手书的大休和尚墓志铭:</p><p class="ql-block">止矣休哉,大休和尚!前于包山营生圹,特题“大休息处”四字。今和尚爱无隐之胜,移锡来住,重治圹基于寺之右,属余题之。大休,四川仁寿人,披剃峨眉。能诗,善画,工琴。腾冲李根源识。”</p> <p class="ql-block">大休上人的圆寂,一直被传为奇谈,在其他佛教高僧看来,这是修行的至高境界。沩仰宗第九代祖师宣化上人在讲解《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时曾提到:“在苏州灵岩山,我遇着一个真正放下的和尚。这个和尚是参禅的,一天到晚参禅打坐。他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大休。他自己修行,自己了道,自己把身后的事情都预备好了,也不麻烦人,这多简单!你看,这个人多解脱!他给自己造了一个坐着的石棺,这叫坐罐;一般人死了,是躺到棺材里头。他自己在苏州灵岩山后面的天平山石壁上凿一个洞,这洞正能坐下一个人,他又用石头造了一个门,可以开关。他在门的旁边,造了一副对联: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休自了自安排。他把这个罐做好了,他自己就坐进那石壁里,结跏趺坐,把石门关上,自己就在那儿入涅槃了,就了了。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真是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是自大名大之大也,抑无休可休之休乎。</p> <p class="ql-block">无大无小无挂碍,自休自了自安埋。</p> <p class="ql-block">空谷寂然。</p> <p class="ql-block">步行不足一百步,就是无隐庵。</p> <p class="ql-block">《论语·微子》中记录了孔子的一句名言: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无隐”就是没有隐瞒,没有掩饰。从字面上看,“吾无隐乎尔”的意思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很接近,往更深层次上说,它强调人们要保持光明磊落的胸怀,做人做事坦坦荡荡。在佛家语境中,“无隐”有着不同的内涵,据《罗湖野录》记载,北宋大诗人黄庭坚跟晦堂和尚学禅。一日,晦堂让黄庭坚解释“吾无隐乎尔”的深意,黄庭坚回答不上。这时,一阵桂花香随风飘来,晦堂问:“闻到桂花香了吗?”黄庭坚回答:“闻到了。”晦堂点拨道:“这就是‘吾无隐乎尔’。” 黄庭坚这才领会,原来禅理如同这桂花香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用语言解释,但却无处不在,无不昭然,故曰“无隐”……&nbsp;</p> <p class="ql-block">无隐庵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由履中和尚开辟兴建,但履中以后没传几代弟子,庵堂就荒废了。一直要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唯然和尚重新将它修葺一新,苏州名士彭绍升(号尺木居士,苏州状元状元彭启丰第四子)也欣然出资相助。后来唯然在修成的庵中刺血书写《华严经》八十一卷,这部“血经”后来成为无隐庵的传世之宝。到了嘉庆初年,当时的吴县县令又邀请天台山高僧古风和尚(字澄谷)来住持无隐庵,古风当时正在别的庵堂当住持,不便前往,于是就让他的得意弟子涵虚代为掌管无隐庵。从此直到咸丰初年,无隐庵一直由涵虚掌管。</p><p class="ql-block">涵虚是一位文化底蕴深厚的高僧,无隐庵遗址至今保留着他题写的摩崖石刻,由此足可见他的笔力雄健浑厚,书法造诣颇深。此外,涵虚还是一位诗僧,驻锡无隐庵期间他与“端园”主人钱端溪等木渎文化名流都有很深的交往。咸丰十年(1860),无隐庵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毁于一旦,同治初年又由得道高僧鹿苑禅师发起重建,重建后的无隐庵中种有很多牡丹、芍药,每当春季花开时,许多游览天平、灵岩的游客都会顺道前来观赏。</p><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有僧人定远居于庵中。民国初年,无隐庵一度成为北塔报恩寺下院,当时的报恩寺方丈昭三上同时也兼任无隐庵住持。关于鹿苑禅师、定远和尚、昭三上人驻锡无隐庵的事,民国文人吴荫培、张一麐曾留有简要的记述。</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六年(1927)前后,闻达法师受昭三之托掌管无隐庵。1932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一代奇僧大休上人退居木渎无隐庵,直到他圆寂也未曾离开。</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五年(1800年)八月,撰写《浮生六记》的沈三白将无隐庵一带的景致誉为“妙境”,卷三《浪游记快》载:明晨,云客谓众曰:“此地有无隐庵,极幽僻,君等有到过者否?”咸对曰:“无论未到,并未尝闻也。”竹逸曰:“无隐四面皆山,其地甚僻,僧不能久居。向年曾一至,已坍废,自尺木彭居士重修后,未尝往焉,今犹依稀识之。如欲往游,请为前导。”度岭南行里许,渐觉竹树丛杂,四山环绕,径满绿茵,已无人迹。竹逸徘徊四顾曰:“似在斯,而径不可辨,奈何?”余乃蹲身细瞩,于千竿竹中隐隐见乱石墙舍,径拨丛竹间,横穿入觅之,始得一门,曰“无隐禅院,某年月日南园老人彭某重修”,众喜曰:“非君则武陵源矣!”</p> <p class="ql-block">“山门一启,即见佛面,金光与绿阴相映,庭阶石础苔积如绣,殿后台级如墙,石栏绕之。”</p> <p class="ql-block">“汇丰”</p> <p class="ql-block">“水晶宫”</p> <p class="ql-block">“泻雪涧”</p> <p class="ql-block">“淩石台”</p> <p class="ql-block">“循台而西,有石形如馒头,高二丈许,细竹环其趾。再西折北,由斜廊蹑级而登,客堂三卷楹紧对大石。石下凿一小月池,清泉一派,荇藻交横。”</p> <p class="ql-block">“水晶宫”背后,巨石之下,可以见一池,池壁有“鱼乐”,我下到池底,落叶松软,池子有半人多深,抬头望见阳光从林间照入。</p> <p class="ql-block">“堂东即正殿,殿左西向为僧房厨灶,殿后临峭壁,树杂阴浓,仰不见天。星灿力疲,就池边小憩,余从之。”</p> <p class="ql-block">石壁上似乎还有字,只是已经辨别不清了。应该是“金莲池”。</p><p class="ql-block">石韫玉在《无隐庵记》中有精彩的描述:</p><p class="ql-block">其庵左右皆山,依岩结屋。中为问梅堂,堂之前有老梅,花时香雪盈庭。左为飞云阁,其旁曰静观室,中奉观世音菩萨,室外聚石为台,泉出石间,汇而为池,曰金莲池。旁有小轩曰涌月轩,乔松百尺,山风时至,作海潮音。松下有静室曰清籁寮,修竹一林,回廊绕室,曰倚碧廊。庵之大略如此……</p> <p class="ql-block">“将启盒小酌,忽闻忆香音在树杪,呼曰:“三白速来,此间有妙境!”仰而视之,不见其人,因与星灿循声觅之。由东厢出一小门,折北,有石蹬如梯,约数十级,于竹坞中瞥见一楼。”</p> <p class="ql-block">宝华敏通书“鹿野苑”</p> <p class="ql-block">涵虚书“缘玄圆”</p> <p class="ql-block">“入清净界”</p> <p class="ql-block">昔日胜景,唯余石墙。</p> <p class="ql-block">这株古藤,不知是否当年旧物。</p> <p class="ql-block">落叶又比之前多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钱泳(1759—1844)号梅溪,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篆刻家。“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语句出自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诗歌。</p> <p class="ql-block">石韫玉(1756—1837)字执如,号琢堂,江苏吴县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恩科状元,历任翰林院编修、重庆府知府、山东按察使等职。石韫玉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与藏书家,书法成就也相当高。其所书“无隐”二字为其生平力作。</p> <p class="ql-block">“无隐”之下,又是一个池子。探脚下去,似乎软绵绵无处着力。不敢贸然,就此打住。</p> <p class="ql-block">“又梯而上,八窗洞然,额曰“飞云阁”。四山抱列如城,缺西南一角,遥见一水浸天,风帆隐隐,即太湖也。倚窗俯视,风动竹梢,如翻麦浪。忆香曰:“何如?”余曰:“此妙境也。””</p> <p class="ql-block">落叶之下,好似还有石径。继续上行。</p> <p class="ql-block">“忽又闻云客于楼西呼曰:“忆香速来,此地更有妙境!”因又下楼,折而西,十余级,忽豁然开朗,平坦如台。度其地,已在殿后峭壁之上,残砖缺础尚存,盖亦昔日之殿基也。周望环山,较阁更畅。忆香对太湖长啸一声,则群山齐应。此为崇宁寺下院,长厨中月送饭干一石、盐菜一坛而已。某为彭姓裔,暂居看守,行将归去,不久当无人迹矣。”云客谢以番银一圆。返至来鹤,买舟而归。余绘《无隐图》一幅,以赠竹逸,志快游也。”</p> <p class="ql-block">举目四望,遥想当年。沉浸在沈三白描述的情景中。</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鸡笼山上的登山者。</p> <p class="ql-block">发现两个石础,不知是哪一届无隐庵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诰封震远将军。</p> <p class="ql-block">再看一眼金莲池,忽然想到“观察即坍缩”。那么,在我看不见的时候,池水荡漾,鱼乐纷纷。此刻,仿佛我又看见了。</p> <p class="ql-block">新的杂树已经长出来。</p> <p class="ql-block">人弃则我取,人取则我弃,人我两俱空,百事皆如意。</p> <p class="ql-block">今日所记,有多处引用,未敢掠美。在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