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读后感

清荷国际生态幼儿园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21年12月8日,郭嵩焘思想文化研讨会暨《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新书发布会在湘阴图书馆隆重举行,作为一个湘阴本土读者有幸忝列其中,惶恐之中谈点个人肤浅的读后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一、希望增加与丰富“我从哪里来”这么一个章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宗教般的诘问……郭嵩焘是谁,他欲去哪里?二者孟泽老师之《独醒之累》洋洒40余万字已表述得十分清晰。但郭公“从湘阴来”的展现,孟老师在第一章“少年心事当拿云”中虽有陈述,但可能是“政论文体”所限,未完全展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湘阴位于南洞庭湖上游,距楚国国都郢城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属楚国次中心,地域广至如今的汨罗、屈原、平江等地。楚国从50里封地到后期扩展至5000里江山,前后立国800年。其不服输、“不服周”,荜路蓝缕、自强不息,崇文尚武、隐忍刚烈,变夷为夏、融夷夏为,神秘巫祀、铁血浪漫等楚人血性已有史论。毋庸置疑,楚文化与楚文明的基因早已溶于楚人的血脉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郭嵩焘作为一个“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的先行者与湖湘文化的“符号人物”,要全面、全方位地研究与认识他,无疑从文化基因、文化血脉之中着手去探寻,也许将会更真切、更信服、更丰盈、更接地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二、进一步多丰富、多挖掘,多辩证地、有取舍地思考与论证,让郭蒿焘伟大的思想认知与体系,更加立得住、立得广、立得深、立得远,尽量少些“硬伤”,多些与时俱进,让历史照亮未来!像孟老师说的,要有“常识、常理、常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读郭嵩焘,认识其“求真知的勇气、至诚的天性、相对统一的人格”(孟泽老师语),无非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细心领会:一是其“以理格之”“以礼通之”“洋人之与吾民,亦类也,未有能自理其民而不能理洋务者”“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等对西洋特别是对洋人的认知;二是其“富强之业,资之民商”“西洋之富,专在民, 不在国家也”,须“恤商”才能“裕国”,认为要平等地看待商业与商人;三是坚持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贸、造船、制器,相辅以益相强”的对“政教工商”所谓“本末”的认识与把握……在郭嵩焘的《使西纪程》中更有详述,这个应是郭公的重要认知与思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同样,对郭嵩焘“赞有之,毁亦有之”,无非也是三个方面:一是“战”与“和”的问题。正因为“和”字讲多了、西洋好处讲多了,郭嵩焘曾一度被污为“不要祖宗”“汉奸”……纵观孟老师其书,其中讲到郭公提倡的“识、仁、勇”三字经,还有《伊犁事件》给左宗棠建议:“以审量用兵之机宜!”等等细节与文字也不在少数。二是西方“政教”是否完全合理、外国人是否皆文明的问题。郭公言“西方吾利,都有义在”!等等,也似有不全面、不合理,未能“与时俱进”等不足,也尚有细思与取舍之处……三是晚清名臣之间的个人恩怨问题。我个人认可多是“政治智慧”。谁参谁,谁升官快、授实权,存利湘军,对方也未受多大影响!在清朝,一直存有“防汉胜于防匪”之实,当局者急需平定叛乱,又非常担心手握重兵的湘军楚勇成为另外的“心腹大患”……如此这般,加之粗读清史,我多认为曾左之间、左郭之间的恩怨纠葛,多是自保、是另一种长久的“团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三、建议多用文学的修辞与手法,让郭嵩焘的伟大与典型形象及思想精神更接地气、让更加多的大众所喜爱与接受,还原他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远见、有坚守的一个湘阴故里的一位邻家老头的形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多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细节,往小里说、多讲故事;甚至多现楚风、楚韵、楚味、楚俗等,使之更接地气。能像同是岳麓书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曾国潘》一样,有血有肉、有微波有巨浪,老少皆宜、通俗易懂,成为文化的盛宴与文学的经典。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孟老师书P182页,讲至郭嵩焘用“天地正气”歌帮租户候氏之妻驱鬼避邪的故事便非常有趣味呵呵……让我们一起努力,真正把湘阴故事,讲成中国故事、世界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四、让郭嵩焘的思想与湘阴本地的发展过往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让历史照亮现实、照亮未来。比喻:郭公倡导重教育、育人才、正风气、正人心,“恤商”才能“裕国”;还有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到郭嵩焘提出“改变中国的现状须三百年”,至今已过去一百多年了,他的家乡湘阴有何改变?抑或是如何按郭所预见、所先知先觉般一步一步突破与发展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另:《独醒之累》的这个书名,尚可探讨与商榷。“独醒之累”一词取之于严复对郭嵩焘的挽词。我之理解,貌似体现的是“个人之累”“大家之累”“朝廷之累”,给人有些被动的感受……拜读孟老师全书,应是指郭嵩焘“主动的”“精神层面的”之累,其累得愿意、乐得其累。郭曾说“谤毁遍天下,而吾心泰然”……如此这般,应是:独醒之光、独醒之魂、独醒之碑(丰碑)!是其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集中体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还有“独醒”二字,也似有斟酌之处:从郭“三起三落”,到李鸿章购坚船利炮创“北洋水师”、左宗棠建“马尾船改学堂”、送严复等去英国学习海军等,当时的晚清有一部分人是“醒了”的,只是基于官场“自保”,他们不敢“醒”而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以上均为个人之见,不对不妥亦或不敬之处,敬请批评指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李清明</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21.12.8于清和园</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