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柳读书堂”之夏昆“杜甫与成都”分享会

柳絮飞飞

<p class="ql-block">很多年来,我就一直想向众人说一句,“我有一个同事叫夏昆”,一直到今天晚上,在这样一个并不是特别正式的场合,我才把这句话说出来。</p><p class="ql-block">我不是一个特别爱社交的人,当然,在众多一团和气的同事当中,夏昆也并不是一个社交的积极份子,这自然也就决定了我们除了正常的办公室碰面,并没有什么私交。刚开始,夏昆出了书,会送一本给我,到后来,他更有名了,再出了书,我会买了来送给我身边的亲朋好友,似乎有几分炫耀的成分,“这个夏昆是我的同事”。</p><p class="ql-block">直到前段时间,我给自己创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读书空间,“深柳读书堂·且停庭”,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了诸多朋友们的支持,夏昆也在我的朋友圈留言,“什么时候需要我来讲请柳姐姐吩咐”。对于我感兴趣的事情,我是一个特别较真的人,这不,两周之前我试着约了夏昆,我们一起安排了这么一次分享活动,“诗圣杜甫与成都”。</p><p class="ql-block">还记得去年春天的某一天,我和五岁的小亨一起寻常的郊游,路过一个小河边的村庄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句子,于是一路上,我们两个人一起大声地一次又一次地读背这首诗,我惊叹于小孩子的记忆能力的同时,也由衷地感谢杜甫,一千两百多年前,一次普通的江畔独步寻花的场面,用这么简简单单的28个字,就这么精妙绝伦地记录下来。在现实的花满蹊的热烈村居景象当中,我们背诵完了这首诗,亨突然问我是谁写了这首诗,我说是杜甫啊,他是一千多年前的人呢,当年他住在成都的草堂,似懂非懂的孩子点了点头,于是他记住了,一千多年前,这个叫黄四娘的人仅仅因为她有一个叫杜甫的邻居,便也可以千古留了名。我想着我们的成都虽然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但是真正让成都在文化的中国熠熠生辉的人却是这个叫杜甫的人。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念头,要让我身边更多的人意识到这点,意识到我们的成都在杜甫的眼中和笔下是这么的有趣美好。</p><p class="ql-block">一切都是正好的,一千两百多年前成都的一个寻常村妇黄四娘有一个有名的邻居叫杜甫,而我也有一个参加过中国诗词大会并成为擂主的有名的同事夏昆,于是,跨越了千年时光万水千山的这么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就这么相遇了。</p><p class="ql-block">昨天晚上6:30分,夏昆给我们带来了“诗圣杜甫与成都”的分享,这样的一个寒夜,在灯火摇曳之下,我和我的大大小小的朋友们,沉浸其中。战火纷飞的乱世,也是这样的一个冬天,杜甫走到成都,在历经了诸多颠沛流离之后,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了杜甫眼前,“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而且那个时候的成都就已经是中原王朝的大后方了,“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这样迥异于战乱秦地的大城市,热闹繁华,到了季冬(就是今天此刻的这个季节,农历的十一月份)树木依然茂盛青绿,而且“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真真是“信美无与适”啊!</p><p class="ql-block">和着夏昆老师的讲解,我们想象着杜甫如何在成都的浣花溪边安定下来,如何在亲朋的帮助下一点一点建起了那几间茅草屋,直到它们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有名的茅屋,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也阻止不了爱发朋友圈的杜甫,以一己之力把成都推向了熠熠生辉的诗坛巅峰时刻,“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同时,我们也能从这些诗句里感受到成都的杜甫,与那个写“三吏三别”时期的杜甫明显的不一样,多出了好多的清新明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正如夏昆老师所说,我自己也是,年轻的时候不太喜欢杜甫的诗,直到历经了人生的甘苦,岁月沉淀之后,我们似乎能读懂更多的东西,便开始越来越喜欢这个老杜了。</p><p class="ql-block">一个半小时的分享,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夏昆吉他的自弹自唱自写的杜甫的歌中。此刻,季冬的冷风中,似乎还是回想着吉他的和声,还有夏老师略略沙哑的吟唱声,这样一个不一样的夜晚,充实滋养着我们的内心,值得我们记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