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丁淼</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闻媒体对共产主义的设想和政治宣传口号,同时也引发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和憧憬。</p><p class="ql-block"> 当时打电话不只是一种时髦,也是一种享受,还有一种炫耀在里边。电话机不仅没有走入家庭,就是一般单位也不一定拥有,电话机在当时还是一种稀罕物。我父亲单位因为工作特殊,每天需要接发电报,所以是装有电话机的。清楚地记得,我家住地附近有一位村民参军退伍后招工进厂,刚谈了一位对象是本厂守总机的,男生周日回家后,女生总会利用工作之便,每天两次电话:上午9时,下午3时,准点无误。偶有误差,也就三五分钟,男生在等待时也会与父亲单位工作人员谈笑风生,满脸洋溢着幸福和喜悦。电话铃声一响,两眼放光,抓起话筒,立时沉醉于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里,那种志得意满的神态,真是难于言表。但仔细听来,无外乎就是你吃了饭没有啊,下午要不要帮家里做点事啊,一些无关痛痒的闲话。打电话“炫耀”显摆的成份远高于传递信息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电话机还都是手摇式的,电话机旁边挂着两节碗口粗的1号电池,通话时消耗的能量都由它提供。打电话时的摇动实际上就是一次发电过程,因为我们后来用这种废弃的电话机每次摇动所产生的电流电压,在池塘水库及河里打过鱼。</p> <p class="ql-block"> 在电话、手机还没有普及的上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打电话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特别是拨打长途电话。当时我在单位负责原材料采购,经常出差。由于没有手机,人一出门就如同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如遇情况发生变化,便于及时找到目标,所以我们在北京、上海和省会以及常去的大中城市,都会住在固定的招待所,就是便于电话沟通,随时补充工作内容。有时人刚到招待所,立即就被前台告知几时几分打电话回单位联系。</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电话没有自动交换设备,全得靠人工转接。打长话你得先到邮电局长途台拿号填单,然后再到大厅开始耐心的、时间漫长的等待。运气好的话,当天可以打通,运气不好就得第二天继续了。记忆中每次打长途电话,运气再好也得6小时以上才能接通。每当听到广播叫唤自己名字的时候,都是兴奋不已,好像之前的苦苦等待、急切期盼都不曾经历过,可以忽略不计了。</p> <p class="ql-block"> 走进邮局为接听长话而专门设置的隔音房间,又一种煎熬开始了,由于这种通话经过层层转接,对方传过来的声音已经很细小,很难听清楚了。所以从各个电话间传来的都是一阵阵歇斯底里的吼叫:喂,喂喂,我听不清楚,你大声一点,再大声一点!彼此说话就像打雷,所以一次长途电话打完,很多人因此伤了声带而导致发声嘶哑,就属于正常现象了。至于说其间有没有因为彼此听不清对方说的话,而耽误事或者办错事的情况发生,也只有当事者自己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电话才有了它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市面上开始出现转盘式程控电话,接着就是按键式的。由于程控电话无需人工转接,而且线路容量也比手摇机大好多倍,至于声音,新老电话就更加没有可比性了,过去的手摇机打市话都基本靠吼,而程控电话就算是万里之遥的越洋电话,也好像面对面交谈,声音清晰无比。一时间,在全国各地迅速形成一种装电话机的高潮,各地邮电局门前等待申请装电话的人们排起了长龙,安装住宅电话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新时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变成现实了。</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电脑、手机逐步走进千家万户,特别是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最快,手机的功能涵盖也越来越广,什么乘车、购物、转账、付款,无所不能。真可谓一“机”在手,走遍天下!现在已全面进入5G时代,在人手一机甚至多机的今天,电话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理所当然的被时代所淘汰,成为历史长河中的过客。</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对于电话在手机面世前的那段时间,它为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我们还是应当以一种尊重和感恩的心态来看待它。</p><p class="ql-block"> 今天,虽然电话已被手机全面取代,但对于它存在那段时间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还是不能把它忘记。</p><p class="ql-block"> 感谢曾经的电话,陪伴我们走过那些难忘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