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 是伟

<p class="ql-block">  昨天,我校有幸举办“大语文区域共同体”教研活动,收获颇多。尤其是马红芳院长对教材编写的解读,以及如何落实单元语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讲解,更是有种拨得云雾见青天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马红芳院长在点评曹萌老师《富翁造楼》时说,这组课文课文的主线时“基础”。无论是《富翁造楼》,还是《塞尚画树》,以及《孔子学琴》,都在强调基础很关键,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第一篇文章,浅显易懂,一看就知道,没有基础,是无法建造起高楼大厦的。第二篇文章,不深入研读文本,是很难挖掘出,塞尚之所以把树画的栩栩如生,是因为塞尚一年四季不断得“仔细观察”。观察是画好树的基础。第三篇文章,就更难理解“基础”的重要性了。一是,我们没有弹琴的经历,二是不能理解三篇之间的联系——基础。马院长谈自己儿子学琴的经历,说练琴,的确可以和曲作者达到灵魂上的交流。这也就不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了,因为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和他进行心灵的沟通。这也可能是“对牛弹琴”的另一种理解吧。话,要讲给能产生共鸣的人听。</p><p class="ql-block"> 马院长说,不管是部编版教材也好,还是统编版教材也罢,编者在编辑文本时,都有一条主线。只不过,读者解读文本的角度不同罢了。那么,做为教师应该怎样解读文本,还是要在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再去研读教材,才不至于偏离方向,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马院长还说,许多专家都在讲“读写结合”,我和刘会平主任听课时探讨,应该是写读结合。在讲每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时,先利用三五分钟时间,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让学生知道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点是什么。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这样,就能很好地落实单元的语文要素了。</p><p class="ql-block"> 结合近期听国家“云平台”教育资源的经历,对马院长的话绝对赞同。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谈点儿自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秋天景色”,语文要素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和“学写日记”。一共四篇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古诗三首》里面的古诗,有杜牧的《山行》,苏轼的《赠刘景文》和叶绍翁的《夜书所见》。</p><p class="ql-block"> 在听课的时候,主讲老师每篇课文,都在强调语文要素的落实,也就是,理解难懂词句方法的渗透。查词典,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结合生活等。主讲老师,在讲《夜书所见》时,以“学习小贴士”的形式,呈现出“边读故事,边想想画面,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其实,在其他的三篇文章中,也都写了作者的所见,所听,所思。</p><p class="ql-block"> 听了马院长所说的“写读结合”观点后,在想,如果我们在讲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站在写作的角度上,理解文本。让学生明白,写日记,就是把自己当天所见所闻所思写下来,再加上日期、星期、天气,就是日记。这样一来,对学生的写作岂不是大有裨益,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了学生阅读的宽度。</p><p class="ql-block">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如何处理好教材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马红芳院长,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果,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去思,去悟,去践行,学生的语文素养怎能不提高,成绩怎能不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