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老先生已去了月余,丧期恰是在土黄天里,遵循家乡丧葬的风俗,冬季这个万物凋零的气节,逝者是不能入土的,周老先生的棺椁只能在墓地里存祭着,待来年开春了才能入土为安。</p><p class="ql-block"> 许是初冬的困倦令人恍恍惚惚,旬月以来我竟从未相信这个慈祥的老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立冬过后,寒风渐渐地起了,周老先生那俊瘦矍铄的模样,在我的脑海里愈发地清晰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今年我出差的日子占多,冰箱里存着周老先生送给我的蜂蜜,顾不上吃,还剩余着许多。这几日我和妻子大扫除,偶然望见了那半瓶冻成蜜蜡一般的蜂蜜,睹物思人却更教人伤感起来。</p><p class="ql-block"> 早些年,周老先生便在他家附近建设了一个大大的果园,为了防止家畜进入破坏,周围都是用竹篱笆墙围着,只有几道里外都可以打开的木门。乡亲近邻们日常干活经过了这儿,每看见果园里满枝的果子,大家也都从不避讳,直接进去摘几个尝尝。这在家乡本地是极其平常的。</p><p class="ql-block"> 若说这儿是一个果园,其实称其为百宝园更合适:园子里栽种着很多种果树,这儿也是我孩童时候开眼识水果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 我在他的园子里,认识了红彤彤的樱桃,甜中带涩的山东红李子,清香扑鼻的昭通青苹果,黄橙橙的杏子,无核的雪桃,酸溜溜的树木瓜,秤砣形状的梨…………根本难以细细的罗列。</p><p class="ql-block"> 果树下是一垄垄耕作得整整齐齐的菜畦,种满了包包菜,青菜,香菜,葱姜蒜,花菜(西洋花),牛皮菜,茴香……四季豆爬满了竹子搭成的瓜架,菜圃里油菜开满金色的花朵,花簇锦攒里忙碌纷飞的蜜蜂……</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放学回家,我常跟伙伴一起揣着木制的弹弓,偷偷去老先生的果园里溜达,在果树底下铺一层杂草,而后悄悄的藏在果树下,摘一堆的果子躺着乱啃,等那些嘴馋的鸟儿来果树梢偷吃果子,我们就来个“守树待鸟”。凭借着这个糟践法子,我们经常能够用拙劣的射击技术,射杀几只鸟儿解馋。</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桃花盛开的时候,我邀约了几个伙伴在果园里埋伏,准备射杀那些来树枝头吮吸花蜜的鸟儿。我们还未埋伏成功,就被周老先生撞到了,他先是一怔,而后生气的没收了我们的弹弓。 </p><p class="ql-block"> 他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春天里万物复苏,小鸟们都在忙着搭窝育雏,这个季节是万万不能打鸟儿的,如果把正在育雏的母鸟打死了,那它窝里嗷嗷待哺的幼鸟,就只能被活活地饿死。</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打过鸟。</p><p class="ql-block"> 若是喝过酒或爱抽烟的人,大都是不敢到老先生的园子里去的,远近的乡亲们都知道他的园子里养了很多的蜜蜂。蜜蜂有一个习性,对特殊的一些气味十分的敏感,若是闻到了烟酒味,它们就会朝着味道传来的方向寻来,把烟酒的味道当成是受到攻击的信号。等你反应不过来的时候,朝你的嘴皮,狠狠的扎上一口。</p><p class="ql-block"> 我很好奇,周老先生究竟是有多大的魔力,能够把那么多的蜜蜂圈养起来,让它们心甘情愿的奉献甘甜的蜂蜜。后来我才发现,周老先生跟其他养蜂人有很多区别,比如:老先生采蜂蜜的时候,从来都不用烟熏(燃烧晒干的牛粪,产生烟雾驱赶蜜蜂攻击),因为他舍不得,他怕烟熏会使蜜蜂觉得难受。 </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圈养的蜜蜂越来越多,采蜜工作比较繁琐,于是他改进了蜂箱。他用特制的木板拼成正方形的箱子,顶上用水泥板盖住,每次要采蜜的时候,只需要轻轻的提起水泥板盖子,金黄透亮的蜂蜜就挂在盖子上,用磨好的刀尖轻轻一割,采蜜工作便轻松完成,整个流程操作下来根本伤不到蜜蜂。</p><p class="ql-block"> 每次采蜂蜜,他绝不会把所有的蜜采完,我不懂缘由问过一次。他告诉我,只有在蜜蜂再次采到足够生存的花蜜之前,留给他们足够吃的蜂蜜,蜜蜂才不会飞走。</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才理解,这叫作做事留有余地。</p><p class="ql-block"> 有天晌午,周老先生拿着喷水壶,正吃力的追赶着一群蜜蜂,蜂群移动速度非常快,眼看着就要往森林深处里飞去。我在旁边看着着急,抓起地上的泥土不断的往蜂群撒去。周老先生连忙呵住我:“它们想要飞回大自然,既然留不住,那就让它们飞走吧。如果用泥土驱赶它们,会把它们的翅膀打断,那样的话它们也就活不成了。”…………</p><p class="ql-block"> 周老先生的祖上是地主,他们家族在民国时期是富农,他幼年的时候,家境还很殷实,加上聪敏好学,从小便写得了一手好字,再后来师从当地一个擅长卜算的木匠先生,学习了阴阳术学和木匠手艺。苦学几年下来,周老先生便已经能掐会算,同时身兼多种工匠的技艺。</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在村公所担任会计,在村里人缘极好,渐渐颇有名望,土改的时候,便由他负责村里土地地分配工作,他不仅要负责监督管理,更要到各家各户的进行协调。后来轮到自己家选择土地的时候,他把抽签得到的条件比较好的耕地,让给那些条件较差的人家,自己悄悄的选择了寨子里相对较差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别人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笑着说:“我好歹有些手艺,分到的土地差一点也饿不着。”</p><p class="ql-block"> 后来年纪大了,周老先生便辞了村里的工作回了家,正式回归农民的生活,这以后他掌握的手艺,通通派上了用场。他编制的各类竹器、雕刻制作的木桌木椅、丧葬用的棺椁神龛……在家乡的各家各户或多或少都寻得到影子。</p><p class="ql-block"> 逢年过节,是老先生最忙的时候,家乡的立春有换家神(明堂家训)、迎灶神的习俗,我记事以来,家乡左邻右舍的家神、灶神,乃至除夕夜的对联,都是由他执笔的。他给乡亲们写对联,测算日子等是从来不收费用的,权是免费的帮忙,顶多也就会接受几包他最爱抽的小春城。</p><p class="ql-block"> 年初,周老先生与我们几个本家堂哥,谈到了家乡近百年的历史,忆古思今,感慨万千。家乡虽然偏僻,但我们的祖先曾经在这里开山劈地,繁衍生息,传承生命,又如何不让我们为之而牵肠。</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家乡的大部分人家为了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搬离了生养他们的故乡,去往外地谋生。经年日久,由于地理的隔绝,让很多家乡人的亲人,在时间的荏苒里失去了家乡的根。</p><p class="ql-block"> 为了给下一代重新建立家乡的观念,让那些出生生长在异乡的孩子,在未来能够寻找到他们的根,找寻到祖先们曾经繁衍生息的故乡。大家一致商定重新建设一个属于家乡的山神庙,借以神的名义,再次把家乡人的精神信念聚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经过周老先生与堂哥几人的筹划施工,乡亲们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在大家合力建设下,山神庙不久便已顺利地竣工。</p><p class="ql-block"> 剪彩进香那天,很遗憾我有事未能归乡,只听说很多在外多年的家乡人都聚集齐了,许久未见的乡邻们重聚在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谈古论今,欢歌载舞,享受了一次难得的聚会。</p><p class="ql-block"> 如今一切开始欣欣向荣,好政策里生活的美好在向前。可是啊周老先生已经去了,永远长眠家乡静谧的山岗,同生养他的土地融为了一体。</p><p class="ql-block"> 冬季已经开始深了,没人打理,老先生的果园渐渐开始荒废了,菜圃里长了很多的杂草。</p><p class="ql-block"> 腊月的冷空气里新年的气息变得很浓,只是今年,很多人家的春联,再也不复过去模样。</p><p class="ql-block"> 时间流逝里所有的失去,总是在这样的季节让人越发难以抑制的感伤。</p><p class="ql-block"> 生存在世界上,我们不可能都成为人中龙凤,也不一定要挣多少钱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只是我们不论以什么身份在谋生,都不要忘记遵循做人的本分。</p><p class="ql-block"> 就如周老先生一般,哪怕只是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自己生活的群落里,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在世界上存在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呜呼哀哉,愿老先生在天堂安好,愿他在那里也能有一个大大的果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