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简称圣约翰、约大。诞生于1879年,初名圣约翰书院,1881年学校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成为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圣约翰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该校的校友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的无数领域历史</p> <p class="ql-block">校训初为“光与真理”(英文:Light & Truth),后加上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初创时原名是圣约翰学院,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 (S. J. Sekoresehewsky) 将原来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于4月14日破土动工,9月1日开学招入第一期学生。办学初期设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用国语 (即现在的普通话) 和上海方言授课。英语老师卜舫济牧师 (F. L. Hawks Pott,1864~1941年) 188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士学位,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获纽约神学院学士学位后,即带着传教士的使命来中国任圣约翰书院英文教师。1888年任该校主任,开始全用英语授课,这是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88年24岁的卜舫济出任校长,时间长达53年,对圣约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2年起学校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1896年学校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对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905年正式改制为大学,在美国华盛顿州注册,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所大学学院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成为获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学校。1906年后,它的毕业生可以进入美国大学深造,所以吸引了大批学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世纪40年代中期,圣约翰大学规模又进一步发展,此时的圣约翰已初具规模,拥有了一座1884年美国纽约克拉克逊女士巨额资助兴建的教堂,后经重建成为该校礼堂兼圣公会教堂(1980年代末该教堂被拆除后,改建为华东政法学院图书馆),一座1894年建造的以创办人名字命名的中国式教学楼“怀施堂”(1990年代初改名为“韬奋楼”)和另一座1903年用庚子赔款建起来的“思颜堂”(纪念学校第二任校长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1913年圣约翰大学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始招收女生,后来发展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原来4所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多是政商名流后代或富家子弟,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p> 格致楼 (建楼时曾称格致室,曾用名科学馆、办公楼) 于1898年11月20日奠基,落成典礼于1899年7月19日举行。楼址原系1879年购置的别墅住宅,当时供施氏办公和起居住宅的基地,建楼时,将拆除住宅的砖瓦搬至今体育室处,建筑一简陋的健身房<br><br>该楼为三层楼房,基地面积930平方米,建筑面积2,331平方米,砖木结构,计房60间。楼的西墙面与今韬奋楼南墙面相仿,其南墙面为城堡式,益增其苍然老态。三楼为医学系课室,一、二楼分别为物理化学试验室及课室,以及神学课室。此外,约大博物院也曾设在楼内。中国学校中筑有科学馆在当时实属仅有,约大自称:"教授自然科学,实为约大开其端也"<br><br>该楼的建筑经费共计3万美元,其中一半,由卜舫济于1897年赴美募得,另一半由上海士绅、学生及西商等多人捐助 圣约翰大学是首个将西方教学风格引入中国的学校,除了极重视英语以外,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也十分被强调。校内的体育设施完善,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队。其他的学生组织、活动也十分多,包括许多十分活跃的左派学生团体,曾十分活跃地参与了五四运动等政治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曾有17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因对学校当局不满而离开圣约翰大学,于当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 <p class="ql-block">看到1909年的字样,不禁让我想起外祖父程义藻和小他两岁的弟弟程义法,他俩原籍苏州,于1909年夏分别在上海就读于圣约翰大学二年级和圣约翰大学附中刚毕业,获悉清政府外务省、学部在北京招收公费留学美国庚子赔款第一批学生通知,他们赶紧结伴赴京报考,经两个月三轮14门功课考试,双双成为从630名考生中被录取的47名幸运儿,而这些幸运儿中6人是来自圣约翰大学;他们除了英语和各类课程成绩要达到直接升入美国一流高校水准,还要考拉丁语和第二外语(不包括本国母语),我外公到京后才知晓这些要求,于是一个月内拼出了德语。结果我外公考了第16名进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系;外公弟弟考了第1名,为实业救国进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科罗拉多矿业学院;</span>圣约翰大学其他同学,如第2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邝熙堃</span>进了普林斯顿大学;第5名唐悦良进了普林斯顿大学;第12名张福良进了耶鲁大学;第17名谢兆基进了哥伦比亚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是在上海乘坐中国号邮轮28天横渡太平洋,从旧金山上的岸。学者胡适读康奈尔大学比我外公低一届,开始学农科,后获颁各国大学33个博士头衔,以法学为多。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在美学习时长四年到十一年不等,44人获学士,21人硕士,5人博士。专业方向有八个: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电机工程;农林;冶金采矿、土木工程;机械、造船;新闻、教育、文学艺术;财政经济、商业管理。回国后分别在高等教育科研界19人,工程技术界8人,政府部门11人,工商界3人。担任过大学校长4人,副校长4人,院长、系主任8人。6人参与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的筹建和早期建设。17人成为中国现代生物学科、物理学科、化学学科、数学学科、无线电学科、地质学科、冶金采矿学科、电机工程学科开创人;2人成为铁路工程和公路桥梁工程先驱。在工程技术界的8人在中外企业担任过总工程师、厂长、所长等。10人担任过政府部门的部长、司局长等职。1914年康奈尔大学中国留学生创办了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1915年1月《科学》杂志在上海公开发行,最初发起9人中有7人是庚款留美生。经过迭代发展,小小的留学生组织中国科学社成为中国科研核心机构的导火索——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1960年中国科学社奉命在上海解散,其时全国会员已达4,000之众。曾被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上世纪40年代将美国的《科学》、英国的《自然》和中国的《科学》誉为世界一流的科学杂志。中国《科学》杂志于1960年代从中国科学社被移交到中国科协续办,最后落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成双月刊运营至今</p>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圣约翰大学曾将学校迁往公共租界里的南京路,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五校组成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但后又于1940年迁回原校址。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来自学费的收入外,也有教会和其他社会捐款 <div>圣约翰大学拆分后成为诸多国内名校著名学科的中坚力量<br></div><div><br></div>1949年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并入国立复旦大学,现为复旦大学<div>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br></div><div>1951年圣约翰大学(土建系科组)并入同济大学</div><div>1952年圣约翰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被拆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原校址所在地现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br></div><div>1952年圣约翰大学(经济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现为上海财经大学<br>圣约翰大学(政治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现发展为华东政法大学<br>圣约翰大学(理科各系、教育系、中文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br>圣约翰大学(部分文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br>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参与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后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并入上海交通大学<br></div> 苏州河对岸红色建筑现主要是华东政法大学的研究生宿舍 <p class="ql-block">这些圣约翰大学时期的教师公寓,单栋别墅是供给外籍教授使用的,联体别墅是给华人教授使用的。现在经翻新整修后,联体别墅用于聘请的外籍教授使用,单栋别墅是供给国内的讲席教授使用</p> <p class="ql-block">华政校园十八景。苏州河华政段,沿步道行一路,有“一带十点”景观。它们分别是:华政桥、思孟堂、格致园、倚竹院、獬豸园、桃李园、东风角、法剧场、银杏院和书香园</p> <p class="ql-block">随着苏州河岸线的贯通,建起了沿河健身步道,一批富含历史人文传奇特色的百年建筑群逐个修旧如旧粉末登场。在中山公园“后门”,万航渡路以北,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这座延伸到苏州河之中的半岛,河岸线近1,000米,是上海滩苏州河城市珍珠项链中最璀璨的一颗</p> <p class="ql-block">根据申城“一江一河”重点区域建设的安排,华政校园整体风貌作为苏州河沿线景观的一部分,正着力将沿河10个景观节点,与校内的圣约翰大学8个旧址建筑群呼应起来,让这所百年校园成为苏河之畔多元文化开放交融和追寻科教兴国之梦的公共空间,将进一步推进上海与世界交往交流的步伐,更好地为中国服务、为世界服务</p> <p class="ql-block">以最高水准恢复圣约翰大学老校址,是目前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内,计划用两年时间,投入15亿元人民币着力打造继外滩之后又一享誉海内外著名景区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它是中国第一所外国人办的大学、第一所教会办的大学、第一所被国外大学认可的、颁发学士文凭的综合性大学</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拥有许多著名的校友,都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起到过重要影响。知名校友包括了顾维钧(外交家),林语堂(作家),张爱玲,宋子文(政治家),宋子良,宋子安,荣毅仁(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刘鸿生,邹韬奋(新闻记者),严家淦(政治家),孔祥熙,连横(连战祖父),经叔平(金融家),贝聿铭(建筑师)(I.M. Pei),张伯苓(教育家),韩文藻(宗教家),史久镛(国际法院院长大法官),黄嘉华(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颜福庆(中华医学会创始人),吴肇光(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孙学悟(我国基础化学奠基人),顾震隆(中国复合材料研究奠基人),周有光,成幼殊,黄金祺,陈成达,何占春(中国评弹理论家),吴宗锡,董鼎山(作家),董乐山,王永年,黄宗英(电影明星),曾楚霖(已故香港电视演员,擅长扮演乞丐与吸毒者),鲁平(国务院港澳办前主任)等等,其校友多活跃于中国商界、政界、教育界、文学界、外交界、工程界、医务界</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中国共有14所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cheeloo)、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之江大学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inling College、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这是仅供校内师生来往跨越苏州河校区的“华政桥”</p> <p class="ql-block">当年这些教会大学的校长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风云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而在当年教育界,与司徒雷登齐名的人物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故有“北有司徒雷登,南有卜舫济”之说。如果说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成功的关键人物,那么卜舫济就是圣约翰大学的灵魂人物。卜舫济曾戏称自己是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其实,他何止是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中国,他把自己一生的事业和全部的心血都倾注于他执教53年之久的圣约翰大学,并终老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美籍教师宿舍楼</p> <p class="ql-block">现为教授活动中心。这片区域的老房子经过精心修旧如旧后,将作为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或组织的办公用房,它必将重现对外开放交流交融的盛景</p> 这是位于半岛端头的河口 <p class="ql-block">这张航拍照片是引自好友蓬蓬的作品,可以鸟瞰华东政法大学所处的半岛突入苏州河湾道的黄金C位</p> 已经修缮一新的河口建筑,现在是教师活动中心 <p class="ql-block">为保障华东政法大学沿苏州河畔公共步道上游客和师生们的安全,长宁区政府每天专门安排12名安保人员、6名警察在公共步道上分班负责巡逻</p> <p class="ql-block">到处可见正在施工的校舍工地</p> 沿着苏州河堤,一块块宣传栏正在把老校舍修复整治工程的意义、计划、远景告知给公众,我们亲眼目睹了许多百姓对这项民心工程的拥护和支持 <p class="ql-block">1967年,台湾的圣约翰大学校友为了延续圣约翰的精神,原本打算在台复校,但受到当时国民党政府教育政策的影响,私人仅能开办专科学校,遂成立新埔工业专科学校;1993年改名新浦工商专科学校;1999年改制新浦技术学院;2003年复名圣约翰技术学院,现名圣约翰科技大学,这一步步的不懈努力,见证着光耀圣约翰光芒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 圣约翰校友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支持下,在该校设立专为研究生而设的圣约翰学院。据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友沈鉴治所言, 虽母校不能在中国大地上重现, 但这已是复校的第一步, 故这所学院得到不少校友支持</p> <p class="ql-block">见证一下“东风压倒西风”。这里原名西门堂,隅石于1923年岁末奠定,次年12月13日举行落成典礼。基地面积3,5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78平方米,两层长方形(又称马蹄形)砖木结构,计99个房间,并筑有小会堂和膳堂各一,曾经作为圣约翰大学附中校舍,1967年改为现名</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校舍</p> <p class="ql-block">这栋小楼现在是华东政法大学与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上海国际培训中心联合成立的“上海国际组织胜任力研训中心”</p> <p class="ql-block">法剧场是一处极为开阔的空间,向内探进华政校园。一整块的圆形广场居于华政19号楼与21号楼两栋小洋楼之间,海棠分为三片簇拥着广场</p> 韬奋楼(原名怀施堂)于1894年1月26日举行奠基典礼。系拆除1879年4月建筑的四合院,用原隅石奠基,以示新旧继续不绝之意。1895年2月19日举行落成典礼。基地面积3242平方米,建筑面积5061平方米,砖木结构,计87个房间<br><br>该楼的建筑图纸在美国绘就,保存着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特点,当时屋顶四角皆为曲线形 (于1959年大修时改为直线形)。南面中间,原图设计是塔楼,后采纳了约大科学系主任顾斐德教授提议,改为钟楼(大钟由美国马塞诸塞州波士顿E.HOWARD联合公司铸造),钟不仅适应约大师生的需要,也方便了附近一带群众。在当时,该楼是创始中国式学院的建筑,也是教会学校建筑中最佳校舍<br><br>这幢约大第一建筑物,由该校美籍校长卜舫济(Francis L.H.Pott)经手筹建,耗资2.6万美元(折合白银31834两),其中2万美元在美国募得,其余在中国募取。在该楼落成典礼上,为纪念约大创始人施勒楚斯基(S.I.J.Schereschewsky),正式命名该楼为怀施堂。施氏(1831年-1906年),生于立陶宛,犹太血统,自幼失怙,童年时代受教于犹太拉比,1854年(24岁)赴美国改信基督教,1859年来华传教,能读20国文字,讲13种语言,对中国语言文字颇有研究、教会译《圣经》及《公祷书》为中国文言文时,出力居多。施氏于1877年升任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他见到中国人尊师重学由来已久,于是主张并创办了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St.Johns College)。该楼落成初期,楼下设课堂、膳堂和图书馆,楼上则为学生宿舍。图书馆于1904年思颜堂建成后才迁往<br><br>新中国成立后,约大师生为纪念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要求将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于1951年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同意更改楼名 <p class="ql-block">为纪念圣约翰体育活动最早组织者之一、已故理科英籍教授顾斐德而建造体育室,辟有国内首创的室内游泳池,二楼有篮球场、排球场,于1919年11月15日举行落成典礼。长宁校区26、27号楼为中国奥委会前身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原址,为进一步发挥高校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职能,将体育文化博物馆建于体育室内,将校园打造成具有浓厚体育文化意蕴之地</p> <p class="ql-block">135岁以上的古银杏见证了百年名校发展的坎坷经历</p> <p class="ql-block">校园内分布着27栋“圣约翰大学近代历史建筑群”,该<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群落格局完整,具有极高的人文社会保护价值,</span>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宁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公布纳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圣约翰大学时期的高尔夫球场</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学校长的办公楼。原名“霍格别墅”,由英籍兆丰洋行大班勤努·霍格于1911年建造,后租赁给极司菲尔居住。1911年由圣约翰购入用作大学办公室及校长住宅。1952年9月划拨为华政校舍。因该楼在圣约翰校舍中排列第四,故称四号楼</p> <p class="ql-block">装有两个火炉的一楼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二楼原来开放的阳台现已用窗户把它封了起来</p> 二楼办公室楼道与装有天窗的楼梯间 <p class="ql-block">这是挂在二楼办公室内的圣约翰大学地形图,在这个围绕着苏州河弯道的半岛内180亩土地上,诞生了中华大地第一所高等学府,第一所教会大学,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当年圣约翰大学设在上海市梵皇渡路1575号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40号楼礼堂,1903年10月24日奠基,1904年10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这是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创办初期出力最多的颜永京牧师,而命名的“思颜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3年2月1日,约大在思颜堂举行毕业典礼,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应邀参加。经大会主持人介绍孙中山先生后,师生欢呼,谨聆训词。中山先生首先论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语辞是:“今且言责任,圣经中云:已见光明应为人导,既有知识必当授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人民爱学,无不乐承,先觉觉后,责无旁贷。以若所得,教若国人,幸勿自秘其光。”中山先生在演讲词中反复阐述教会传布教育的功劳,尤对约大的教育成就赞美有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小草坪后面的思颜堂显得端庄秀美,被四面围墙拥入怀中的小花园,犹如世外桃源般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孙中山先生掷地有声的演讲,更让这里增添了些许豪壮慷慨的色彩</p> 交谊室(即3号楼)。1919年11月15日约大举行40周年纪念会时,该校同学会和校友们为纪念校长卜舫济故夫人黄素娥女士,发起捐银建筑新交谊室。该室的落成典礼,与约大50周年纪念会及纪念坊揭幕典礼同日举行,日期是1929年12月14日<br><br>新交谊室择址于1888年建的旧交谊室的基地,由校友范文照设计中西合璧的图样,基地面积863平方米,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是钢筋水泥及砖木混合结构<br><br>黄素娥系1881年(光绪七年)6月创建的圣玛利亚女校首任校长,该校址在今东风楼上(原校舍名为思丁堂)。她的父亲黄光彩和母亲黄氏,是受美国圣公会洗礼进教的中国第一个男子和第一个女子。黄素娥与卜舫济校长为结发夫妻<br><br>交谊室的建筑费计银6.5万两,其中捐银独多者为校友刘鸿生,计银4.5万两,刘吉生捐银3000两,同学会捐银1万两。1915级学生捐银500两,以购器具之用<br><br>该校舍两层,上层分大、小交谊厅各一间。大交谊厅除了用以交谊、会议、文娱活动以外,还可进行篮球比赛,厅的四周上端筑有看台,东、西、北有数排长木板坐位,约能容300人就坐,南还设有放映间。下层有大小房间11个,供学生文体社团使用。这幢富丽堂皇的交谊室落成,殆可为当时中国大学校舍中著名建筑物之一。1952年11月15日,华东政法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在大交谊厅举行。建院初期,学生会及学生文娱团体,则设在交谊室下层 这栋大楼也成为上海解放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宿营地 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1958年,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次复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校是上海市管理的高校<br><br>多年来,华政人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学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5万余平方米;有各类在校生18000余人,教职工1300余人;设有22个学院(部),180余个科研机构;现有专任教师近9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00余人。先后3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获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入选青年长江学者 ,2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获评“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1人任“马工程”首席专家,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等 <p class="ql-block">今日华东政法大学,正以宽广的胸怀汲取前辈们发奋教育的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宏伟征程上,跃马扬鞭努力登攀。如果说前七十年的圣约翰在积贫积弱时代已经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那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后七十年的大学有条件做得更好,我们对明天更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