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岭下汤枣岩、灵洞

金华大雁

<p class="ql-block">一条古街,一条菊水,相依相傍,穿过千年。武义岭下汤,一个地处深山却历经800年繁华留下无数传奇的地方,如今宛若世外桃源一般平静地沉睡在钱江源头的双源桥畔。</p> <p class="ql-block">岭下汤,又称“枣岩古里”,位于武义县中部大田乡境内,古村初成于元代,按船形分布,巧借两侧山体景观构景。据有关典籍记载:在900年前这里还是“箬叶丛生”的荒山僻野。南宋建炎年间(1128~1130),岭下汤的汤姓始祖默庵公自丽水碧湖迁来,结庐于枣岩之下,行医济世。自此人口繁衍,经济繁荣,渐成一方名镇。由于村址坐落在少妃岭脚和大殿岭下,故取名岭下汤,现有上、中、下3个村。</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岭下汤为丽水通往武义、金华的要冲,人马川流不息、商业繁荣、人文荟萃,有小县城之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79师师部、235团团部曾设于此。建国后是中共新宅区委和区公所所在地。1992年以前是新宅区(下辖4个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岭下汤古街平安街长1000余米,古时沿街商铺林立,有字号者达40多家,食宿杂货一应俱全。古街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鼎盛于清代、民国和抗战时期,解放初期是附近乡村集市贸易中心。古街上现存明清古建筑众多,街面结构完整,古色古香,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村周围的景点特多,有梅峰古林、石笋插云、石僧面壁、雄鸡坛、石牛栏、两头洞、枣岩一线天、双坛龙门、灵洞、灵泉岩,还有清代古街、石梁架屋、汤氏特祠、虎闸门、太平天国标语、蒋介石题赠的“中山发祥”石碑。其中,石梁架屋为浙江省所仅有,全国之罕见,建筑界有“石屋天下两座半”之说,岭下汤石祠即为其中的“半座”,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目前村中还留有明代建筑8处,清代建筑30余处,民国建筑60余处。</p> <p class="ql-block">枣岩位于汤氏始祖坟墓后山山岗上,是一对皮皱而形似“黑枣”的岩石。两岩弄间可见天光一线,人只有侧身才能进出。我们手撑着岩上突出的石块,小心翼翼地往另一头前行。进口与出口的落差较大,有一两处,人手撑着两边的岩壁,双脚却离地面数尺,只好用脚尖踩着沿壁的石尖,一点一点往下挪动。走在后面的人脚下踩着嶙峋的石块,一不小心踩空了,碎石便哗啦啦地往前面掉;前行者回转头来,见到的是后来人的膝盖。</p> <p class="ql-block">岭下汤到灵洞的山路比较好走。山路再往上爬,有台阶步道。中间有一灵洞亭。亭中立有一石碑,碑文上刻有文字:“夫灵洞枕梅峰而接龙门,擎双坛,揽菊水,奇瑰清幽。步过龙门则别具洞天,幽篁夹道以成荫,石室巍然而矗立,登临纵目则远山如黛,风光如画,枣岩诸秀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石亭前对枣岩峰,在青山蓝天白云下,枣峰更显突兀。再往上走十几米远,便是灵洞。“古有八景之咏,灵洞居首。”灵洞是一个半月形岩洞,洞内供有灵仙姑塑像。洞内面积大约有150余平方米,洞前有一空地,站在这里能看到重山环绕下的全村景。灵洞左有竹木成荫,右有狮子戏球,狮子口中有济公塑像。这附近景色果然以幽洞、奇山、丹崖为特征。</p> <p class="ql-block">岭下汤始祖墓是岭下汤景区里重要的人文景点之一,与枣岩一线天、灵洞等景点连成一线,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汤姓子孙来此瞻仰、祭拜。据有关文献记载,汤姓始祖默庵公于800多年前从括苍山迁居岭下汤,在这里行医济世,造福乡里。始祖墓碑上刻的“中山发祥”四字,是为蒋介石所书。</p> <p class="ql-block">岭下汤“中山发祥”和“理学明经”碑文和匾额的来历也与汤恩伯有关。“中山发祥”是蒋介石题赠汤恩伯修建祖坟所用;而“理学明经”则是汤恩伯题赠岭下汤朱氏家族。岭下汤的汤姓和朱姓家族素来和睦相处,加上婚姻关系,亲戚重叠,不可分割。可是在清代晚期却掀起了一场争地纠纷,这次纠纷延续了近半个世纪,起因是朱姓买了一块地修建祠堂,在平整地基时却发现有湮埋的汤姓祖墓,汤姓人闻讯后,要争回祖墓地界,重修祖墓,一场官司打到县里,县太爷难以决断,便把这块地划为“官地”,双方都不得动土,双方就把矛头对准官府,逐级上告,一场官司从清朝打到民国。1935年清明节,时任国军第89师师长的汤恩伯欲还乡随父回岭下汤祭祖时,以修造祖墓之名,请蒋介石书写了“中山发祥”四字作为碑文,郑重其事派人护送至岭下汤,汤姓始祖墓遂得以修建。为平息朱姓族人的怨气,汤恩伯自己就写了“理学明经”匾额,以朱姓族人为老夫子朱熹后代的理由作为安抚。旷日持久的一场官司遂得终结。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