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田秋平《海外潞商》说开来</p> <p class="ql-block">熟读古书的毛泽东是喜欢古地名的人。他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谈到上党战役时形容说:“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p><p class="ql-block">脚盆形容得好。从地理看,山西是一个封闭的斜向平行四边形高原,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东边有高大的太行山与山东遥遥相望,因此称山西;西边吕梁山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因此又称河东;北边有长城与内蒙古分界;南边有中条山、太行山与河南隔绝。总之,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中原和关中平原之间,矗立起一座险峻的山西高原,居高临下,战略意义极其重要。 </p><p class="ql-block">苏东坡说:“上党从来天下脊。”上党盆地,通称沁潞高原,与今日长治市的辖境大体相当。盆地底部平坦,海拔900米左右,四周为太岳、太行两座山脉环抱,最高的为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从海拔不足100米的华北平原仰望,太行之巅的上党盆地高耸入云,宛在天外。连朱熹也感叹:“太行山,河北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党在天脊最高处,过河便见太行山在半天,如黑云然。” 世界上的万物一旦形成,它都有着自己的灵魂,一座城市的灵魂便是她拥有的独特流域文化。 </p><p class="ql-block">流域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地理与人文相互激荡,最终形成充满地域特色的文明。 </p><p class="ql-block">上党是神农文化的诞生之地、中国最早的郡治之地、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一代潞商崛起之地。尤其是在20世纪中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革命战争中,上党老区备显辉煌,又成为人民战争的制胜之地。 </p><p class="ql-block">流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往往促成区域内的文化认同。文物是历史的框架,民俗是历史的灵魂,而那些时间中穿插的人物应该称作是贤德吧。流水里有着风的形态,斯文里留下贤德踪迹。“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缘产生亲缘,便有“共饮一江水”的观念。密如蛛网的浊漳河水系,无疑是上党盆地文化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p><p class="ql-block">从历史到现在,长治藏着千年往事。长治久安,凸显出一种追求和平、安抚民生的主题意味。长治遗留的古城门“上党门”有钟鼓二楼,钟楼曰:“风驰”,鼓楼曰:“云动”。近代,阎锡山曾说过:“上党和大同是山西的两只翅膀。” 风驰云动,上党雄城,给长治的往古添了旷远回响。 </p><p class="ql-block">沉淀于社会底层的民俗文化,保留着许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上党民俗民风,既有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又有山河之地的影响,因而具有它的特殊性,正所谓“勤俭其本质也,奢靡其习染也,劲悍本于地气,淳美由于化成”。民情古风,衣食住行,新风旧俗,染乎城乡。每逢岁月节庆,上党人总会把生活礼仪、民间技艺、风情习性演绎得酣畅淋漓,全无遮盖。 </p><p class="ql-block">久安之地,一辈子住下来,长治真是一个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田秋平著的这本《海外潞商》从经济、商业、历史、文化、地理等角度,纵深地研究了潞商的发展历史和经营规模、经商理念,既有鲜为人知的发现,也有作者的思考,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会给今人颇多启示。由于多为对上党地区经济、金融以及文化的考证,记述的跨度为从隋唐至民国年间,从中可以使我们领略到中国商业史上来自太行之脊的潞州商人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海外潞商》内容提要 </p><p class="ql-block">上党民俗民风,既有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又有山河之地的影响,正所谓“勤俭其本质也,奢靡其习染也,劲悍本于地气。淳美由于化成”。民情古风,衣食住行,新风旧俗,染乎城乡。每逢岁月节庆,上党人总会把生活礼仪、民间技艺、风情习性演绎得酣畅淋漓,全无遮盖。 </p><p class="ql-block">田秋平著的这本《海外潞商》就是上党文化丛书之一,分为潞州,彩瓷的故乡、中国南方的潞瓷匠人、景德镇的潞瓷商人、千年的铁府,万里的铁货、欧阳修眼中的上党铁钱铸币、日本的潞商铁货铺益记号、峨眉圣钟铭刻潞商记忆、潞绸几度下西洋、触摸明朝潞绸实物、潞绸驼往俄罗斯、潞绸织锦《毛主席去安源》、潞安,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茶马古道”走出潞商白银帝国、潞商草帽辫风靡欧洲百余年、京师潞商天佑号、留英潞商营救孙中山、潞商蛋粉撼动全球、“洋潞商”艾伟德的八福客栈、山西商人与《金瓶梅》19部分。</p> <p class="ql-block">《海外潞商》目录 </p><p class="ql-block"> 潞商概述 </p><p class="ql-block"> 潞州,彩瓷的故乡 </p><p class="ql-block"> 中国彩瓷开先河之地 </p><p class="ql-block"> 寻访千年古瓷镇“八义” </p><p class="ql-block"> 潞州八义窑烧瓷轶闻 </p><p class="ql-block"> 专家著述对潞瓷高度评价 </p><p class="ql-block"> 中国南方的潞瓷匠人 </p><p class="ql-block"> 佛山祖庙寻觅潞商端倪 </p><p class="ql-block"> 潞商遍布佛山各行当 </p><p class="ql-block"> 上党人与英商斗智斗勇 </p><p class="ql-block"> 漂洋过海的潞瓷足迹 </p><p class="ql-block"> 南海沉寂国宝显现瓷器辉煌 </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的潞瓷商人 </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里的长治人 </p><p class="ql-block"> 拿手的绝活烧陶瓷 </p><p class="ql-block"> 生生不息“晋阳堂” </p><p class="ql-block"> 千年的铁府,万里的铁货 </p><p class="ql-block"> 潞铁离我们有多远 </p><p class="ql-block"> 六百年的京师潞铁老字号 </p><p class="ql-block"> 潞铁将离我们远去吗 </p><p class="ql-block"> 潞铁的未来思路 </p><p class="ql-block"> 眷恋不舍是潞铁 </p><p class="ql-block"> 潞商铁鼎立泰山 </p><p class="ql-block"> 针都市井潞铁的色彩 </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眼中的上党铁钱铸币 </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寻觅铸币遗址的村落 </p><p class="ql-block"> 上党铸造铁钱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 益国冶依然“炉火冲天” </p><p class="ql-block"> 日本的潞商铁货铺益记号 </p><p class="ql-block"> 潞商后裔的一封家信 </p><p class="ql-block"> “益记号”小山村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东瀛潞商“铁货”买卖 </p><p class="ql-block"> 峨眉圣钟铭刻潞商记忆 </p><p class="ql-block"> 商旅足迹铭铸峨眉历史中 </p><p class="ql-block"> 潞商产品进入西欧前的初唱 </p><p class="ql-block"> 德国人对山西煤铁的观点 </p><p class="ql-block"> 让鲁迅感叹的外国商人 </p><p class="ql-block"> 将潞商推向世界的李希霍芬 </p><p class="ql-block"> 潞绸几度下西洋 </p><p class="ql-block"> 万机织绸衣天下 </p><p class="ql-block"> 岁岁绸缎到番国 </p><p class="ql-block"> 匹匹潞绸下西洋 </p><p class="ql-block"> 出口番夷有影响 </p><p class="ql-block"> 触摸明朝潞绸实物 </p><p class="ql-block"> 残垣断壁中的珍宝 </p><p class="ql-block"> 五百年前的“潞绸”真容 </p><p class="ql-block"> 来自明朝皇陵的佐证 </p><p class="ql-block"> 潞绸驼往俄罗斯 </p><p class="ql-block"> 潞绸带动各行业 </p><p class="ql-block"> 潞麻一熟天下贱 </p><p class="ql-block"> 到哈萨克的“丝绸之路” </p><p class="ql-block"> 外销俄罗斯的潞绸品种 </p><p class="ql-block"> 潞绸织工精细上乘 </p><p class="ql-block"> 潞绸织锦《毛主席去安源》 </p><p class="ql-block"> 丝绸研究所旧信显“真身” </p><p class="ql-block"> 都锦生与潞绸织锦有渊源 </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去安源》价值连城 </p><p class="ql-block"> 潞安,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 </p><p class="ql-block"> 商人到俄罗斯贸易 </p><p class="ql-block"> 海上茶叶贸易到美洲 </p><p class="ql-block"> “茶马古道”走出潞商白银帝国 </p><p class="ql-block"> 中俄贸易尚未形成的前奏曲 </p><p class="ql-block"> 让马克思眼亮的恰克图 </p><p class="ql-block"> 恰克图贸易商民皆晋人 </p><p class="ql-block"> 潞商“长裕川”老茶庄 </p><p class="ql-block"> “潞锅”在西伯利亚的温度 </p><p class="ql-block"> 潞商草帽辫风靡欧洲百余年 </p><p class="ql-block"> 走访草帽辫 </p><p class="ql-block"> 出口欧洲市场的日子里 </p><p class="ql-block"> 生活离不开草帽辫 </p><p class="ql-block"> 京师潞商天佑号 </p><p class="ql-block"> 尘封半个世纪的商业档案 </p><p class="ql-block"> 光顾天佑号 </p><p class="ql-block"> 两次题写店铺名称 </p><p class="ql-block"> 留英潞商营救孙中山 </p><p class="ql-block"> 祖籍上党的英国商人 </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曾蒙难英国 </p><p class="ql-block"> 资金雄厚的留英大商人 </p><p class="ql-block"> 潞商蛋粉撼动全球 </p><p class="ql-block"> 天津口岸“蛋粉”价格飙升 </p><p class="ql-block"> 星罗棋布的上党蛋粉业 </p><p class="ql-block"> 蛋粉业远去的潞商 </p><p class="ql-block"> “洋潞商”艾伟德的八福客栈 </p><p class="ql-block"> 初期的身份传教士 </p><p class="ql-block"> 来到中国曲折艰难 </p><p class="ql-block"> 创建八福客栈成为“洋潞商” </p><p class="ql-block"> 对美国《时代》记者表明立场,反抗日军 </p><p class="ql-block"> 出走太行山,百名儿童大迁徙 </p><p class="ql-block"> 加入中国籍的小妇人 </p><p class="ql-block"> 山西商人与《金瓶梅》 </p><p class="ql-block"> 商人何以收藏《金瓶梅》 </p><p class="ql-block"> 《金瓶梅》东瀛藏版回山西 </p><p class="ql-block"> 票号职员发现《金瓶梅》 </p> <p class="ql-block">《海外潞商》精彩页面</p><p class="ql-block">佛山,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属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地区。 </p><p class="ql-block">佛山历史上为广州的一个商品集散重镇,其历史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是广州口岸重要的物资出口基地,陶瓷、铁货、茶叶、中药材、山货等诸多商品物产从这里源源不断出口到世界各地。“只要有麻雀的地方,就能见到山西商人的足迹。”在一处商贸这样大好的商业环境下,一向灵活机智的山西、陕西商帮组织更是不会遗忘掉佛山这块能赚大钱的风水宝地。在《重修山陕会馆落成碑》里记载的“兴隆泰、复生义、玉盛洪、西水泰、富有大、复祥光、晋玉魁、永顺生、恒丰泰、隆昌兴、广盛魁、和兴德、合义祥、万盛赵、元利富、通兴永、广升镇”等等二百余家商铺,上万人的东家和伙计里,他们中的商人包括瓷货商、铁货商、绸缎商、票号商、钱庄商、茶叶商、药材商和盐商等数十个行当,从地域上来讲,这些晋商来自晋东南潞州、泽州、晋南平阳、晋中榆次、太原、霍州等地方。从店铺字号上讲,我在其中就发现了合义祥、晋玉魁、永顺生、恒丰泰四处与长治县的铁货铺相同的字号,或者说就是潞州铁货商人设立在佛山的分号。这些山西商人与当地的商人组成一批批商帮团队,形成了自己的行帮组织,建设了自己的经商仪事地“山陕会馆”,他们的商业经营行为,无时无刻不在触及着南中国商业繁荣发展的脉搏。 </p><p class="ql-block">由佛山人士李待问在明崇祯年间编纂的《李氏族谱》中,记事文字很有价值,其中史料显示,李氏家族自明初由山西定居佛山,“以冶铁兴家,是佛山的巨族”。这可称晋商“以冶铁兴家”在南中国成为商业人物的典范。 </p><p class="ql-block">灵应牌坊是佛山祖庙里的重要建筑,始建于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因明景泰皇帝将祖庙赐封为灵应祠而得名。牌坊施工构建,格外讲究、壮丽异常。牌坊建筑为三楼三层式,威严耸立,檐柱间大量施用斗拱,飞檐叠翠,飘逸凌云。正面顶层正中有竖书“圣旨”二字匾。下层横书“圣域”“灵应”等字。背面顶层竖书“谕祭”二字匾。朱红的木结构,映衬着贴金大字,配以绿色琉璃瓦上盖,使整座牌坊显得辉煌夺目。灵应牌坊的右前侧,立着一尊雄健的铁质神像,威风凛凛,这也给我们的晋商追溯带来一则典故。元朝末年,佛山镇有一座寺庙名为铁佛庵,庵内有一通《铁佛庵碑》记载:“元时,山西商人某姓,避乱江南,历经艰辛而定居本地,便建庵供佛,以答神佑。”佛山镇里的这座铁佛庵,于明崇祯年间重修,清朝时改为寺,寺庙在建国初期庙毁碑失。但山西铁匠商人铸造的这尊高2米的“铁韦驮”神像至今保存在佛山祖庙里,见证着晋商铸铁匠人“佛山铁货”的高超铸造手艺。 </p><p class="ql-block">铁质神像脚下,并排其左右两边的四门巨型铁质铸炮为我们记录下清朝道光年间,时任广东巡抚的山西上党高平人氏祁贡铸铁造炮,在虎门要塞,英勇抗击英商输入鸦片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以上通篇文字,来自《浙江新华书店官网》《孔夫子旧书网》及朋友圈提供图片。感谢有您!</p> <p class="ql-block">《海外潞商》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田秋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副秘书长,首届理论专委副主任。中国钱币学会专家智库成员纸币专业委员会委员。作品《海外潞商》曾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参评入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