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砂”职工文学创作活动的回忆

一日一议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作者 /王守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听说郑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原来“二砂”(即中国第二砂轮厂,后改制为白鸽集团,以下简称二砂)厂区,改建为“二砂文化创意园”,且已初具规模。原郑州职工文联秘书长、作家苏小蒙先生希望我为创意园写点什么。作为一名在二砂拼搏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二砂老员工,自然责无旁贷。但由于退休后为省市专家组和几家企业做顾问,忙的不亦乐乎,加上整理出版了几本专著,更是忙上加忙。直到今年入冬,才算安定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是1968年从河南省第一技术学校机械专业毕业分配到二砂工作的,屈指算来已经52个年头。出于对二砂的依恋和感情,2009年办理退休,至今党组织关系还在二砂党群工作部。由于在二砂这大半辈子,始终没舍弃对文学的热爱,所以我这篇文章还是写写二砂的职工文学创作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起二砂的职工文学创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颇负盛名的。1978年我到河南省总工会宣传部主编《河南工人创作》(即《河南工人》前身)得知,那时河南省郑(郑州)汴(开封)洛(洛阳)平(平顶山)四城市都形成了较有影响的职工文学创作队伍。其中洛阳市以洛阳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为代表性企业,开封市以开封阀门厂、开封空分设备厂为代表性企业,平顶山市以几家大型煤矿为代表性企业,郑州市则以郑州国棉三厂和二砂为代表性企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砂的职工文学创作早期始于“文革”后期的“大批判小组”,属于半脱产性质。1970年夏天,我曾从车间被抽出来参加其中。后来,大批判小组更名为“工人理论小组”,其中几人参加了对豫剧《朝阳沟》的修改;再后来,又和郑州大学中文系七三级工农兵学员、郑州印染厂工人理论组一起组成郑州市《李贺诗选注》小组,出版过《李贺诗选注》一书。我当时参与选注的有《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等几首李贺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3年,“工人理论小组”解散,大部分人回了车间岗位。由于党委宣传部办一张叫《二砂简讯》(《砂轮工人报》前身)的铅印小报,张鉴非老师和我被抽调到位于二砂北办公楼底层的编辑部,做小报的编辑工作。记得我写的几首反映生产一线的诗歌《毛主席光辉照心田》《砂轮厂的早晨》《金刚砂赞》《大锤声声》《砂轮厂里春来早》等在《二砂简讯》发表后,在职工中引发很大反响,不少车间的赛诗会都拿来朗诵。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3年10月,《郑州文艺》试刊号出版,发表了我写的一首80行的抒情长诗《邙山抒怀》,内容是纪念毛主席视察黄河,歌颂郑州市引黄入郑工程的,一时在厂里引起了震动,作品剪样被张贴在厂前区的宣传栏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元月2日《河南日报》整版发表了我和赵振中、韩英等诗友的组诗《来自工业战线的报告》,同样在厂里引起了强烈关注。接着,《河南文艺》创刊号又以8个页码的篇幅,发表了我和赵振中、陈爱云等诗友的组诗《时代的赞歌》并配发了由主编李继槐先生亲自撰写的评论文章……此后一发不可收,几乎月月有作品上省市甚至国家级报刊,我成了全厂出名的“工人诗人”。厂党委宣传部长亲自找我谈话,说是要组建一支职工文学创作队伍,用毛泽东思想占领企业文化思想阵地,希望我发挥积极作用。根据领导指示,我执笔起草了一份“坚定不移用毛泽东思想占领企业文化思想阵地”(大意)的通知,后以党委文件下发。文中提到的措施有大力开展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发现与培养职工文艺创作骨干,举办赛诗会,出版诗歌集等。一时间,二砂10个车间,30多个科室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几十个职工文学创作小组。根据我当时发表在《二砂简讯》(剪报)文章记载“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蓬勃展开,每个车间、每个星期都要开展群众性赛诗活动;从元月份起,不到半年时间,全厂就征集诗歌1356首,作者多达1128名,汇编了诗集《砂轮工人唱新歌》”(见《二砂简讯》1974年第10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砂轮工人唱新歌》这本诗集,遴选了群众性诗歌创作活动的200多首诗歌,党委宣传部曾指定我和张鉴非、李国章带着诗集打印稿,到当时职工创作活动较活跃的洛阳拖拉机厂去交流座谈,洛阳市较出名的工人作家李清联、王天奇、高林生、李六正等都参加了座谈会。后来这本诗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出版,但《河南日报》《河南文艺》都曾大篇幅刊载,在省内外造成了较大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的最大收获是培养并发现了一批工人文艺创作骨干,他们在诗歌、小说、戏曲、曲艺、音乐、评论、书画等诸多文艺领域,为反映时代生活,讴歌工人阶级,塑造企业文化,做出了应有贡献。其中海振坤、张鉴非、李国章、祝恒、宋德潮、杨建中、曹荃、王铭钦等一批优秀骨干,大多是郑州市文联各协会的会员,不少还是河南省甚至国家级协会会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8年底至1982年初,我借调到河南省总工会先后主编《河南工人创作》(季刊)《河南工人》(双月刊),先后编辑出版两种刊物14期。在此期间,我参与组织了1980年11月在郑州举办的河南省第三届职工文艺汇演。这届汇演声势浩大,全部自编自演,我和禹国庆创作的豫剧唱段《周总理来到黄河边》,由国棉四厂女工李文惠代表郑州市参赛演唱,获得创作、演出两项大奖。此期间,《二砂简讯》也于1981年8月改为《二砂厂报》,并开辟了文艺副刊作为职工文学创作的阵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2年初,我重返二砂工作,先后担任企管办秘书、企业管理处处长、企管战略处处长、白鸽集团郑州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此期间参与策划成立了二砂职工文学创作协会,由公司工会樊德来任主席,我和范晓玲、宋德潮任副主席。1983年3月《二砂工人》更名为《砂轮工人》,并于1984年11月报经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批准,正式注册。报纸为4开4版每周1期,设有文艺副刊《鸽哨》专版,发表员工文学作品。“职工文协”还编辑出版了综合性的文学报纸《腾飞》,囊括了诗歌、小说、戏曲、曲艺、音乐、评论、书画等多种形式,很受职工欢迎,出版了多期后,由于经费不足,被迫停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这十几年,是二砂职工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工人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机械报》《中国建材报》《中国作家》《中国诗歌》《河南日报》《河南工人》《河南青年》《妇女生活》《郑州晚报》《奔流》《百花园》等,屡见二砂作者的作品和大名。其中王守安的诗歌与报告文学,海振坤的诗词,李国章、宋德朝的小说,曹荃、王铭钦的评论,秦珊的散文等在郑州市甚至省内外文坛都形成一定影响。不少作品还获得国家和省市的奖项,被载入了省市的志书。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首往昔,二砂曾经的文友如宋德潮、杨建中、曹荃等早已作古。剩下的或年逾古稀,或几近耄耋,寥若寒星,多已挂笔。知道的只有比我们还年轻一些的散文女作家秦珊还在奋力笔耕。再就是我的师傅和忘年交挚友张鉴非,1938年人,2019年3月,他在读到我新近出版的诗集后,为我写了一篇《岁月长河流苦乐——读王守安诗集&lt;岁月里流淌的歌&gt;》的评论,发表在《紫雨轩书院》和《河南文学》上,洋洋洒洒5000多字,实在令人感激涕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0年7月过后,我已是71岁的老人了。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为了发挥点余热,我连续74天关注疫情,挑灯夜战,创作了150多首抗疫诗歌,以史诗的形式,再现了这场伟大的人民战争。系统描绘了从武汉封城,到八方驰援;从“雷火”显威,到方舱救助;直至曙光初现,江城解封的历史画面。讴歌了钟南山、李兰娟、陈薇、张继先等英模人物,塑造了解放军医疗队、人民警察、普通劳动者的光辉形象。这些作品已于2020年5月以《伟大的阻击》为书名正式出版,被誉为“抗疫史诗”,我也因此被誉为“抗疫诗人”, 受到上级表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让我用我的书和这篇文章作为一名二砂老工人、老管理干部、老共产党员、老文学爱好者献给二砂文化创意园的一份礼物吧。愿二砂职工文学创作的这段历史,也能成为一片绿叶,在二砂这块我们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土地上,为二砂文创园增添些许含情的春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0年11月24日于二砂职工生活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