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span style="font-size:18px;">近日,在广东省和广州市道教协会会长潘崇贤道长,以及他的助手陈高慧道长等引领下,我随广州市花都区盘古王文化研究会冯云峰会长一行参观了坐落在广州市番禺石楼镇大岭村建设中的道教场所——赤松宫。</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赤松宫的名字源自道教一位神仙——黄大仙。黄大仙又名赤松子,一生为民赠医施药,广积善德,深得人心,备受尊奉。黄大仙信仰文化早在明、清时期,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就有流传。番禺石楼镇大岭村可谓粤、港两地黄大仙信仰文化传播的发源地。</span></h5><div><span style="font-size:18px;"><br></span></div><h5><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记载,早在1897年,大岭村的陈启东在深柳堂联同族人就建了一间黄大仙善信活动场所,即菩山普济坛,这也是广东第一间黄大仙祠。其“普济劝善”的宗旨为日后黄大仙信仰的发展确立了明确的方向。由于历史原因,该活动场所已原貌不在。如今为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合理开放宗教活动场所,满足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在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区民宗局的指导以及大岭村的大力配合帮助下,使旧日的黄大仙场所得以恢复重建,且更名为“赤松宫”。</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br></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赤松宫目前建设范围,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位于大岭村马山岗半山麓,是一处藏风聚水、环境优美的好地方。大岭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大仙 - 道教神仙画像</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我国东南沿海,尤其在港澳地区人们普遍信仰这位神仙:黄大仙。</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大仙亦称赤松黄大仙,本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广为流传被信奉的神灵,后被道教纳入其神仙系统。近现代,随着华侨旅居海外增多,黄大仙信仰也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大仙本名黄初平(约328-386),晋代人,号赤松子。据《金华府志》记载,他曾在放羊时随道士到金华山洞中修炼道法,其兄黄初起四处寻找,不知下落,40年后才在山洞外相见。从前的羊群早已化成了满山的白石,但黄初平一声呵叱,石头立即变成羊群。黄初起惊异万分,仰其弟之功法,亦立志修道。从此,黄初起留在洞中跟随弟弟一起修炼,不食人间烟火,每天以松籽茯苓充腹,最终得道成仙。因此,有说黄大仙为黄氏二兄弟。也有说黄大仙乃葛洪弟子黄也人。因为民除害兴利,泽被一方,所以民众为其在金华山修建起黄大仙祠,又名赤松观,世代祀奉,由此各地信奉黄大仙者均以金华为“仙乡”,以赤松观为“祖庙”。黄大仙庙宇遍布东南沿海一带,以至东南亚及美国。据说,过去,浙江省金华市黄大仙祠和香港黄大仙庙最为著名,信仰者云集,香火炽盛。以后,一旦广州的赤松宫建成,就更便利内地沿海信众的祭拜需求。</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3>潘道长介绍说,赤松宫的宫殿建筑传承了中国唐代之风格。</h3><div><br></div><h3>我注意到其主殿屋顶的一对神鸟的艺术造型,这与传统的岭南建筑不太一样,但岭南建筑屋顶上也见过小鸟塑像,听说是玄鸟?也有的老太太说是神鸟。印象中国外还出过鸟神——埃及神话里的鹰神?</h3> <h3>埃及鹰神</h3>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么,东西方都有对神鸟的崇拜,难道是对鸟类羽毛华丽而富有节律美的倾慕?除此之外,人类在古代只能仰望天空,鸟儿可在蓝天和大地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美丽、自由是人类共同的向往和追求,这可算是一种人类共同价值了!</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赤松宫里弧形长廊连接了多个功能厅,类似宫廷建筑格局。我想如果钟声一响,它会余音缭绕许久吧?</p> 中国古人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br><br>实行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br><br>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br><br>中国古建筑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这些装饰装修构件多为玲珑剔透的木刻造型。传统建筑木装修无论在工艺技术和艺术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中装修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h5> </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门神威武,它们也已经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了吧?</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们是谁?</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据说,门神在每一个朝代都是不同的,不过随着文化的延续,唐代名将秦琼和尉迟恭是目前大家一致认为的门神。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汉族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1、第一任门神是神荼和郁垒。《山海经》里说:在苍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有上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他们有此本领,能够驱邪避凶,所以受到了世人的敬仰,便把二人称作是门神,他们有此本领,能够驱邪避凶,所以受到了世人的敬仰,便把二人称作是门神。</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2、第二任门神是钟馗,钟馗当上门神是在唐代的时候。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鬼。</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3、第三任门神是唐代名将秦琼和尉迟恭,它们是在元代以后才坐上门神这个职位的。传说是唐太宗晚上老做噩梦,于是让秦琼和尉迟恭站在宫门两侧,果然能够睡得安稳。太宗嘉奖二人后,觉得它们整夜守着实在太辛苦,于是命画工给他俩画了像,悬挂在两扇宫门上,从此夜夜安眠。直到元代人们才沿袭这种做法,奉二人为门神,延续到现在。</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那么,上面看来是第三任门神了,可是哪位是秦琼、哪位是尉迟恭呢?请您告诉我好么?</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大仙塑像即将进入金碧辉煌的主殿,受人祭拜。</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这些树龄数百年的或上千年的、来自东南亚的名贵实木菠萝格,参天大树成为此殿的顶梁柱!原来木材是从圆柱型修成方形,再从方形修成圆形,如此可知原木更加粗大。</span></h5><p class="ql-block"><br></p> 菠萝格树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些名贵的树木幼苗,是如何不容易长成参天大树?</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果采用基因工程来育苗,就可以加快苗木供应,降低成本,发动大家广种名贵树种,就意味着可以多给子孙后代留下财富了,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种树,只要种活就基本上大功告成!往后是阳光雨露为我们提供养育树木的终身服务了。</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潘道长的热情介绍,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多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教文化。</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家不仅看建筑,也在看周边的交通建设环境。</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潘道长告诉我们,寓意60甲子的60个神仙将进入此大厅被供奉。因为神仙队伍庞大,这里虽然刚建好,但为了让信众有更宽敞舒适的拜神环境,又需要扩建。</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教拥有数以千计的神仙构成的神仙系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的本义是指那些故去的在人民心中地位崇高的先人。其中,先天神,是道教诞生之前就已经大量存在,被民众广泛信奉的神,道教将她们纳入自己的神仙系统,例如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后土,太乙,天地水三官大帝,灶君,土地等等。而后天神则是有真实姓名的,被百姓尊封的神,他们在活的时候通常都有大功德,于是被奉为神灵,例如张天师,孙思邈,岳飞,关羽,各地域的城隍老爷等等。还有一种是自然神,例如风伯雨师,雷公电母,龙王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常,先天和后天神仙都是历史上为民众幸福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曾经活着的人们。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楷模,感念感恩的祖先等等。其次是民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概念符号及其形式载体,如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星君,他们也是人们战胜不同困难的智慧和力量源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来,道教评选神仙的条件非常严格,其中最关键的条件是大众的认可,相信道教以后也会与时俱进,他们以后会将我们这个时代的毛泽东、袁隆平等纳入神仙系统吧?</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赤松宫第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完成,进入到内部装修和外部绿化的阶段。</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六角亭让我联想到我新做的一个幻灯片,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中国古老竹文化建筑,在国都故宫、在岭南建筑中,在广泛采用陶瓷建材后仍被守正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竹是北回归带(古人称为夏至线)盛产的禾科植物,建筑文化是我国最为盛名的农耕文化的一种分支,看来这种竹建筑文化几千年都被传承着,甚至传到了天安门上,成为了展示我们东方建筑自然美、健康美的主流文化。反观许多现代城中村充斥着布局凌乱、水泥合子般毫无美感的“握手楼”真让人感叹!人心不古也是一种无奈?还是要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回就让赤松宫来好好展示中国传统优秀建筑文化的风采吧!</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缺失传统建筑美感的建筑群——握手楼。</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转自2021广东(狮岭)盘古文化论坛笔者的报告幻灯片。)盘古王庙、广府文化特色建筑陈家祠也体现了近古建筑对远古建筑的传承和美感。</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哦,这些是持续8年,用辛勤的汗水一砖一瓦建设宫殿的人们。</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使还没有完成工程,大家也都被建筑的恢弘大气,不失雅致秀丽的传统道观建筑风格所吸引。</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潘道长正在介绍赤松宫的一个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艺术手段结合的徽标视觉形象设计。它将一个“羊”字和“赤松”两个与黄大仙神话故事中的关键词融合到八卦图中。图案大气、柔顺、既抽象,又具象,整体感特别和谐。参观人员纷纷表示赞赏。</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家愉快地在徽标前合影留念。</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项目启动迄今,历时八年的建设工程,潘道长带领他的团队精心设计和严格监督施工管理,倾注了无数心血,更展现了严谨务实而富有创意的构思,为实现理想蓝图的整合资源智慧。令人钦佩!</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潘崇贤道长,俗名潘志贤,生于1966年7月3日,广东三水人。1983年入道于广州三元宫,拜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四代玄裔吴信华道长为师,并跟随师学习全真斋醮科仪。1984年被选送至中国道教协会道教专修班(中国道学院前身)深造,学成归来在三元宫继续修道。1998年任纯阳观都管;1999年任广州市道教协会副会长;2001年被推举为纯阳观住持;2004年任广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2008年至今任广州市道教协会会长;同时还兼任广州市增城何仙姑庙(2005年)和广州都城隍庙住持(2010年);2019年12月25日至今任广东省道教协会会长。</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来,赤松宫选址在大岭村也是有一定渊源的,因为隐藏在繁华都市的千年古村,大岭村据说是广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黄大仙文化的发源地。</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岭村,坐落在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面部,面积约3平方公里。距离市区15公里,离石楼镇中心城区约3公里,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大岭村风景优美,山青水秀,历史遗存丰富,传统建筑精美,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岭村原名菩山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面,村民以及游客都会称呼为“千年古村”,因为大岭村开村至今已经有九百多年了。大岭村有两大姓氏,一为陈姓,二为许氏。传说中大岭村有陈氏开村跟许氏开村的说法。陈氏原籍江西,第三代孙遗庆公于南宋绍兴元年自南雄珠玑巷迁徙至大岭开村。另有记载:大岭村的开村主为广东始兴郡皇后之父许氏,于北宋宣和元年从南雄珠玑巷逃至大岭开村繁衍。</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岭村分为有中约、西约、上村、龙漖、缯棚5个自然村,至今依然保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村里约有9000平方米的岭南风格建筑群保存得较为完好,这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是难得一见的。村内有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显宗祠、始建于宋代的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两塘公祠。两塘公祠的蚝壳墙有10吨以上的蚝壳,祠堂门口的菩提树已经见证了六百年的风云。</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岭村整体傍水而建,村落居民有序地排列在菩山脚下和大岭涌之间,基本呈半月形布局。大岭村以一条古街为主轴,旁生里巷,形成“大街一小巷”的两级交通体系,形成“鱼骨状”的街巷格局。整体来说,传统村落肌理清晰,格局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岭村也是一个科举之乡,历史上出过1个状元、1个探花、34个进士、53个举人和100多个九品以上的官员。在大岭村内,这些寓意深刻的景点名字也映射了大岭村的文运昌盛。显宗祠门前有两个石鼓墩,其上均镌刻着垂卷发、紧身衣、束马裤、高皮靴、佩长剑的西洋人,村中老人指出,该村在明代已有人任礼部主客清吏司郎,返乡时就在祠堂外立了“送财洋童子”。</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魁阁塔</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文部分引自:360百科、“行走在路上的猫仔菌”2020年5月和”维权骑士文化”2019年9月的。特此鸣谢!</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观了坐落在广州之南的赤松宫,我不由得将坐落在广州之北的花都区狮岭镇的盘古王庙与赤松宫比较,心生感叹。盘古文化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而且花都狮岭还是“盘古国”旧地,“中国盘古王文化之乡”,也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盘古的信众遍及全国。看来目前这座盘古王庙还是小了一点点吧?</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盘古王庙外景</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盘古王诞”活动盛况。</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都区狮岭镇地图</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盘古王山半山亭平台眺望狮岭盘地。盘古王山从自然山系来看,并非为传说中的九连山余脉,它是一个独立的双环形山系西北部的一段。当然,它与其他环形山系呈现了局部的交叠、相切等关系,就很容易形成与其他环形山系连贯“余脉”的视觉效果。</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50年代狮岭镇有一个盘古乡小学。现在的振兴村范围大致属于原盘古乡第八堡,是50年代初才改为振兴村的。</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顾历史,1500年前南朝时的盘古国-在明朝弘治年间被灭,但盘古地名仍存-后改为花山-而花山里还有盘古乡,这也算是盘古国文化基因从地名上、社会区划上的一个标志性的传承,尽管被缩小,还是存续着。可到了50年代初就从行政图上抹掉了,这太遗憾了!</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盘古地名是一个中华创世文化圣地的标志性地名,中华传统文化含金量极高的地名,我们还是争取恢复振兴村为“盘古村”吧?以后,要好好论证恢复盘古地名、行政区划名的理由、必要性和现实意义。</span></h5><h5><br></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转自2021广东(狮岭)盘古文化论坛笔者的报告幻灯片。)</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盘古”二字,我理解是花都狮岭这一带上古时期的原初地名,后来才成为姓氏名和国名的。“盘”的地名原义是指狮岭盘地,下图中,我站在盘古王山望对面的山脉,很可能是环形山的另外一段(这需要再复核)。“古”是指这里曾经是地处北回归线“日正中”的地方。上面九州禹贡图的红十字提示的位置,其包含了花都狮岭一带的位置。</span></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盘古”这两个字无论从自然和社会意义上都非常符合花都狮岭和振兴村这片盘古文化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篇作者陆玲去年在花都区盘古王山生态文化考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国自古以来盛传盘古为“三皇五帝”之前的创世之王,近古记载盘古王和盘古国与古南海郡关系密切等信息逐步引起关注。华夏文明溯源研究更要重视盘古文化溯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1年将要过去,2022年就要到来,作为广州市花都区盘古文化研究会顾问,让我向盘古王山许一个愿吧:期待中华文明溯源更多好消息传来!期待有一天,可以在狮岭镇或振兴村恢复“盘古”地名和行政区划名,让我们的后代倍加珍惜这片土地——盘古文化圣地,将盘古王山敬为高尚神圣的“神山”,盘古精神的文化载体,中华儿女四海归心,文化寻根的地方。以后狮岭的盘古宫倍极壮丽,并富有民族创世文化的标志性意义,更加惊艳世界!</span></p> <h5>致谢:</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东省道教协会和大岭村委</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州市花都区盘古王文化研究会</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美编采用了钟伟彬先生、辛舜玲女士提供的部分精美图片</span></h5><h5>……</h5><h5> 参观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以上美编随笔若发现任何问题恳请读者留言指正。谢谢大家!</h5><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