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课余生活,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案例

青青校树

<p class="ql-block">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之中国,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大多数少年儿童家务活不用干了,体力劳动不用干了,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书,读书。一句“不让孩子输起跑线上”迫使家长们想方没法让自己的孩子在课余和节假日参加各科课业辅导和兴趣培训班,虽说没有体力劳动,但学生却也不堪重负。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独立性不强,生活上依赖父母,学习上依赖老师。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小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了,家庭作业少了,学习任务基本在课后延时服务内完成了。校外培训负担也减轻了。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线上培训班也销声匿迹了。学生每天5点半放学回家,六点钟吃完饭,至九点睡眠还有两个多小时,特别是双休日和假日,学生没有硬性作业,大多数小学生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那么这部分时间,学生该干什么,可干什么?是我思考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回想自己的童年时代,那时家里没有电视机,更没有手机等可消遣打发时间的方式,我们放学后是挑水,做饭,扯猪草,放牛,喂猪,或是和小伙伴们跳房子,做游戏,假日里跟着父母下地干活,莳田,打禾,晒谷,吊青蛙,砍柴,家中没事时父母也不管,任由我们自由玩耍,折纸包,踢毽子,制木枪,滚铁环,玩泥塑,甚至结伴到河里摸鱼虾蟹贝,中秋节还会做桔灯,烧瓦塔等,那是多么地自由自在,充满乐趣。无形中我们既长知识,又锻练了身体,既掌握了劳动技能,又培养了动手能力。课外生活是充实而快乐的!有鲁迅笔下闰土看瓜刺猹般危险的经历,有《慈母情深》中的无书可读的辛酸,有冰心学骆驼咀嚼一般的傻事,也有琦君笔下无忧无虑快乐的童年生活!还有像雨来一样的淘气,以及像小嘎子和胖墩一样的顽皮。</p><p class="ql-block">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太少了,他们不再需要下地干农活,也不需要洗衣做饭,童年趣事的丧失和体力劳动的缺失使得他们终日无所事事,看电视玩手机成了他们课余生活的全部,犹如困兽,犹如鲁迅所言只看见院子里四角的天空。枯燥的学习常态和做不完的作业令他们厌学,特别是语文写作成了普遍的心病,因为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家长无计可施又奈何不了,因此学校延时服务和托管服务应运而生。换言之,如果孩子们放学后有做不完的家务,有同村伙伴一起玩耍,有亲近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他们还会感到孤独和显得这么无聊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以为,合理安排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引导孩子们开展创造性劳动迫在眉睫。</p><p class="ql-block">我班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资源,学习并推广“三园”劳动教育课程。“三园”指的是校园、田园、家园,既指三个维度的劳动场所,又阐释了劳动教育理念——立足于校园,辐射至田园,服务于家园。</p><p class="ql-block">实施过程</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以课程构建引领劳动教育的开展</p><p class="ql-block">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现的,我校发挥有特长老师的优势,前期开发出“种植技术”和“烹饪技术”两门劳动教育课程。在长期的劳动教育教学中,坚持走目标引领,任务驱动,以评价促发展的道路,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教材。</p><p class="ql-block">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劳动能力水平,我校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化、序列化开展。一至六年级的课程开设体现逐步推进、逐步深化,相同课程的内容和难度逐级加深与提高,充分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相衔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校内劳动基地建设拉开校园劳动序幕</p><p class="ql-block">为了进一步给学生搭建实践舞台,我校五年级组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平整闲置土地,开设出蔬菜种植园、花卉种植园两大校内种植基地,注重融合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唱响“劳动最光荣”主旋律。以蔬菜的种植和管理为例,第一学期进行“蔬菜的栽培与管理”研究性主题学习,第二学期从5月份开始对蔬菜进行育苗、栽种、管理,二,三个月后开始收获,做到学校食堂蔬菜自给自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学校为五年级每个班级在校内开辟出一块“责任田”,各班级可以选择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全体学生全程参与作物种类选择、作物生长习性研究、作物种植管理与收获,在系列活动中经历完整的考察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推动田园劳动顺利开展</p><p class="ql-block">为了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参加实践劳动,学会并亲历更多常见农作物的科学种植与管理,体验劳动的艰辛,形成爱惜粮食,尊重劳动者的意识,我们但织学生到高州乡几内得粮食基地和油菜基地参观,了解粮食和菜油的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校园种植基地里,同学们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经历了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学习了必要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并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念。收获后,同学们还将亲手种植的高粱、红豆、绿豆、萝卜等农作物送到敬老院,给需要关怀的老人送去满满的爱心,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家园劳动让情感在家庭中升华</p><p class="ql-block">我校五年级组建成烹饪技术专用教室,充分发挥爱好美食教师的特长,实施烹饪技术课程,教会学生常见菜肴和面食的制作。随着烹饪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在掌握了家常菜肴加工制作方法的同时,还学会了制作部分传统美食。如:艾叶米果、粽子、水饺等。学生利用学会的烹饪技术,每个周末回家独立为家人做一顿饭,这种劳动教育技术学习伴随着德育渗透,让浓浓的亲情再次升华,受到了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多元评价促进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实施</p><p class="ql-block">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全面发展,推动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实施。学期结束后,学校会围绕劳动技术技能掌握效果、劳动过程参与情况以及劳动价值观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并给予老师和学生奖励。使得这项劳动课程得以延续实施。</p><p class="ql-block">主要成效</p><p class="ql-block">我校劳动教育课程经历了开展到发展再到初具规模的体系化和科学化过程,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观念、社会责任等,均得到了长足的提升与发展。</p><p class="ql-block">我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与课堂展示相得益彰,开创了实施“三园”劳动教育,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塑造学生美好人生的良好局面。</p>

劳动

学生

课程

教育

我校

种植

烹饪

学习

课余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