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老家广平事儿(第14篇)

李顺清

<p class="ql-block">文/李顺清</p><p class="ql-block">图/李顺清</p><p class="ql-block">排版/惜,此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两个时代两县官,</p><p class="ql-block">都对广平有情感。</p><p class="ql-block">唯美八景好风光,</p><p class="ql-block">遥隔时空诗赋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辘轳明沙,河之始端。不见丘山沙白,但见急流湍湍。臆想先前,辘轳山水之清澈,遍地白沙之玉兰,赏姣洁之明月,寝蟾宫与月谈,青冥浩荡不见底,飘飘欲仙。今朝华年胜当年,谁将山河重妆扮?河岸青青,碧水涟涟,微风拂亭,彩路弯弯,翠竹青松比肩,腊梅争宠吐艳。厂房林立,相依相挽。更有美丽乡村,田园风光相伴,芬芳人间。”这是择自广平县人大副主任(原广平县副县长)高海山先生的经典著作巜鹅城八景赋》中的精彩片段。</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请欣赏清朝顺治末年广平县知县高爽的诗作巜辘轳明沙》,看看我的拙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14篇 广平古八景之三《辘轳明沙》</p><p class="ql-block">清朝广平县知县高爽诗曰∶</p><p class="ql-block">槔桔濛濛小就功,</p><p class="ql-block">辘轳几许与山崇。</p><p class="ql-block">玉峰头上人如月,</p><p class="ql-block">不道沙堤一样同。</p><p class="ql-block">诗意为∶槔桔不清楚自已小而有功劳,辘轳山哪能与崇山峻岭比高。人站在辘轳山洁白如玉的沙子上,就象站在明月里一般,不用说沙堤的颜色与辘轳山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辘轳山表面的沙子洁白如玉,辘轳山就象一轮升起的皎洁明月那样美丽动人。诗中的"槔桔"是以前从井中汲水的工具。我们当地人俗称“攉杆”。就是在井傍树上或架子上挂一杠杆,一端用带钩绳子钩住水桶,一端坠块大石头或其他重物,利用杠杆原理,一起一落汲水,很省力。用槔桔从井内打水,它对人是有功劳的,但是它不会清楚自己的功劳有多大。诗中的“辘轳”是另一种从井里汲水的工具,诗里指的是辘轳山。据县志记载此山距县城南2华里,在北贺庄,王家庄(此古村已不存在)。辘轳山也是漳河流经此地冲积的一座土山。根据诗意这座土山的形状应该象一个从井里汲水的辘轳头。与山连接的漳河大堤低于辘轳头象个辘轳把。整体看象个过去从井里汲水的辘轳,也许辘轳山的名字由此而起。</p><p class="ql-block">诗人之所以称赞辘轳山,就是因为此山表面的沙子特别白,白的如同玉石一般。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洁白的沙子反射出泛泛光亮,这时辘轳山宛若一轮蛟洁的明月。所以,</p><p class="ql-block">这时如果人站在辘轳山头上就象进了月宫。这一景色会使站在辘轳山头上的人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漳河当时从县域穿流而过。现在的北贺庄、南贺庄过去是位于河北岸和南岸的两个村庄,原名叫北河庄、南河庄。漳河由此再向北流经西关南西端的大堤,这一段大堤名叫西南堤。向北是杨堤,再往北就是西北堤。所以,清代的广平县城周围有山有水,山水环绕,堤河交错,景色十分秀美壮观。在北贺庄村己找不到“辘轳山”的痕迹了。现在,新的“辘轳明沙”景点建在了省道234线与昆山路交叉口西南角的南环河北岸。踏入景点,第一印象是,这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象征性的辘轳与老井,辘轳明沙驿站代表着苍桑的岁月;夕阳余辉下的南环河让人充满了“玉峰头上人如月”般的优雅从容,淡泊宁静的悠远遐想。昆山路两边绿色高科技企业林立,突显广平“实业立县,开放兴县”一派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创文章登载于2008年2月25日《广平报》)</p><p class="ql-block">(抛砖引玉,请指正。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