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润无声·国画显风流-记湖南省中小学中国画教学展示暨观摩研讨活动

芙蓉学校

<p class="ql-block">  我是那种慢节拍的人,总觉得跟不上步伐,但内心又充满美好期待,我喜欢一切美的事物,也热爱美的生活。农学的我大学毕业后几经辗转我当了一名美术老师,感觉很幸运,很快乐,也很满足,但由于美术专业知识缺乏,所以我也特别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外出培训的日子我从未迟到过一堂课。但此次听课中那满脑的想法,却在电脑旁敲不出任何文字,这种复杂的心绪无法表达……直到听完15节课和朱小林老师的点评梳理后,脑子里的思路才清晰了一些。</p> <b>一、精彩纷呈·独具魅力</b><br> 这次活动的十五堂国画课可谓是各具魅力,时有新意。特别是岳阳余坚龙老师的《梅竹言志》、郴州刘思媛老师的《画说汉字》、怀化曾丽娜老师的水墨写生《红色记忆》、娄底罗熹璇老师的《感受音乐》这几堂课听的我忘记了记笔记,但记忆尤新。岳阳余老师以郑板桥先生自拟,让学生感受了一次百年穿越,即激发了课堂的活力,又妙趣横生;郴州刘老师的画说汉字让汉字回到了千年前的文明之初,阐释了“书画”同源,展现了汉字和绘画的魅力,同时又赋予书画同宗的时代新意,让学生在画中书写,在写中绘画;怀化曾老师的水墨写生,结合时代主题唱响了红色旋律,课堂中曾老师巧妙的把西方素描写生的手法运用到了国画中,而选择的红色记忆文物,让孩子们在绘画的同时又接受了一次红色文化教育;而娄底罗老师的感受音乐,把音乐融入了国画学习中,舒缓的音乐平静如直线,跌宕起伏的音乐如折线,节奏鲜明的音乐如画点,一堂课下来既有视觉上的美感,也有听觉上的美感。 <b>二、强调感知·重在体验</b><br> 美育重在培养美的感知、美的行为、美的创造,在这十五堂国画课中,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放手大胆的让孩子们去说、去感知、去体验。高中的《格物致知--写意竹》、《文人情怀-山水画中“树”的独立审美和个人风格》、《林泉丘壑-“我”是一棵树》重在学生的说,通过鉴赏名家书画资料分析,让学生感受国画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魅力。初中的《梅竹言志》、《中国彩墨画》重在学生的感知,通过欣赏国画作品,了解国画的用墨技巧和绘画步骤,从而学会国画创作,形成学生国画的基本审美能力。小学的《笔墨畅想》、《彩墨游戏》、《老鼠娶亲》等十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通过国画基本知识的传输,让学生了解墨色的浓淡,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笔法,进行简单的国画创作。 <b>三、巧借科技·守正创新</b><br> 这次的美育活动,各个学段、每堂课程都巧用了信息化教学。纵贯美术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在今天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老师们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巧用各类科技手段教学告别枯燥的黑板加粉笔,让欣赏更突出,比如老师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发现画中墨色的变化,点击画面将此处放大看的更清楚;让示范更直观,比如老师利用投影技术、录制插播方法让示范更清晰,学生学的更明白;让课堂更高效,比如老师利用计时器合理把握教师授课时间、学生反思时间、学生创作时间,使得课堂紧密有序。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以及感觉,把美贯穿教学的始终。 <b>四、一点遗憾·几点反思</b><br> 在这十五堂美育课中,只有三堂男老师的课,作为一名男老师不得不觉得有些遗憾,内心希望这种继续能有一天打破,我想这一天打破的时候也许就是教育人真正有底气和壮大的时刻。回顾这十五堂国画课,时而清晰,时而遥远,总觉得国画教学在小学、初中、高中缺乏系统的教材,现有的美术教材只有寥寥几节国画课,跳跃式的美术教学只能是走马观花,要想体系化必须有不同阶段的体系教材,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另外如何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国画教学新的生命也是我们美术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该怎样教学国画,怎样把国画落实到美术课堂中,怎样让孩子爱上国画、爱画国画都是值得探讨的。 此次国画课学习,就像芷江的夜景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引领示范给国画教学开辟了一条条道路,既然有人在开山引路那就要紧紧的跟上,学习其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实践,以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国画

老师

教学

学生

美的

课堂

重在

美育

音乐

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