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东西汇融”特展纪略

海上遥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b>以 “一带一路” 为背景,选一个新的视角切入点,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共同促成了此次 “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 的特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世纪末,随着全球大航海时代的欣起,中欧贸易交流日益频繁,瓷器作为中国最具特色最硬通的 <b>“中国制造”</b> 商品之一,源源不断地输向海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一种东西方文化互动的不朽载体,<b>中国瓷器深刻地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室内装饰,以及时尚风潮</b>。透过油画作品、欧洲加彩、镶嵌改装与室内陈设瓷器,<b>展现了中欧的陶瓷用品,互相交融的设计精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海外模仿中国,和来样定产,来<b>比对瓷窑技术的互鉴,突显了高超的中国技艺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b>。我们透过异域风格的陶瓷,可以细覓各种图像,都显现了中欧审美的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的主题,是早期全球化中的 “东西汇融”,<b>而展览本身则是全球博物馆力量的汇融</b>。疫情之下,法国、葡萄牙、英国、荷兰、美国、瑞士、中国七个国家的十余家博物馆及收藏机构,与上博携手,<b>以文化冲破阻隔,用艺术联结世界,来共同谱写这段 “东西汇融” 的传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最后说:“我们对所有参加及支持此次展览的机构与相关部门深表感谢,<b>我们坚信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见证物的收藏与展示机构,理应成为文化交往的前沿,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汇融的力量终将冲破阻碍,驱散阴霾,我们携手与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拍摄:2021’SONY M2</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开光山水图盘:</b>明万历—天启(1573~1627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葡萄牙阿纳斯塔西奥·贡萨尔维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此盘带有莲瓣形开光,是典型的克拉瓷。“万历号” 沉船中出水了与此件类似的器物,提示其生产年代可能自万历延续到天启时期。此盘釉色光润,绘制精细,是克拉克瓷中最为精致的类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开光帆船图盘:</b>清康熙(1662~1722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上海博物馆,荷兰倪汉克先生捐赠。</p><p class="ql-block">盘心绘欧洲帆船图。船头为首斜桁帆,这是 17 世纪欧洲帆船配置,18 世纪早期被首三角帆代替。中间主桅杆三层横帆,下方用于固定桅杆的静支索被描绘成网格状,操纵风帆的动支索则被简化成几根曲线。中国画工显然不熟悉此类帆船图,但其特征接近17世纪晚期的欧洲帆船。1674年爱德华·巴路航海日记中有一幅海船速写与此青花帆船图较为相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白釉蓝彩开光人物图盘:</b>约1650~1700年,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里亚尼奥女士捐赠。</p> <p class="ql-block"><b>白釉蓝彩开光人物图盘:</b>此盘模仿克拉克瓷开光构图,盘沿郁金香纹饰亦常见于 17 世纪上半叶景德镇生产的外销瓷。盘心图式接近欧洲人依照自身想象与理解而设计的“中国趣味”图像。此类中西融合的凉亭和绘有郁金香的开光边饰,在代尔夫特陶器中颇为常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开光鹿纹盘:</b>明万历一天启(1573~1627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葡萄牙阿纳斯塔西奥·贡萨尔维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万历号”及“哈彻号”沉船均有鹿纹花口盘出水,都是典型的克拉克样式。本品大开光之间并无小开光间隔,样式略有区别。桑托斯宫的穹顶上镶嵌有与此件一致的瓷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白釉蓝彩开光花卉纹盘:</b>约1710~1735年,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荷兰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白釉蓝彩开光花卉纹盘:</b>这件大盘属于 18 世纪代尔夫特产品中的大件,胎体很薄,底部有字母 IVE款,是“金属罐”窑厂主人兰伯特斯·范恩洪的姓名缩写,其纹饰与另一件中国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盘如出一辙。值得注意的是,二者的生产时间极其接近,这说明代尔夫特陶工能接触到最新生产的中国瓷器并立即仿烧,制作的山寨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凉亭人物图盘:</b>清乾隆(1736~1795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开光葡萄牙阿尔梅达家族徽章纹盘:</b>明万历(1573~1620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青花开光狮球花卉纹盘:</b>明弘治一正德(1488~1521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利纳号沉船出水,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弗兰克·戈迪奥捐赠,2000年。</p><p class="ql-block">“利纳号” 沉船出水大量此类锦地开光盘,同类产品在东南亚及中东较为多见,而类似器物也出现在葡萄牙桑托斯宫瓷器穹顶上。达·伽马初访印度,返回时送给宫廷的礼物就包括在卡利卡特购买的瓷器。1501年卡布拉尔完成印度之旅后,送给君王的礼物也包括瓷器。桑托斯宫的这类器物,可能包括这些最初由航海家带回葡萄牙的器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五彩开光盆景花卉图盘:</b>明天启—崇祯(1621~1644年)中国烘德镇窑瓷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大卫·格里芬顔赠,2018 年。</p><p class="ql-block">克拉克竟主要是青花产品。五彩者极为少见。此件五彩瓷盘是克拉克瓷器中的持殊产品。弥足珍贵。传世品中目前仅觉荷兰收藏有类似五彩盘,但彩料颜色略有差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矾红描金缠枝莲纹碗:</b>镶嵌鎏金银座。明嘉靖(1522~1566年) 鎏金银座约1583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镶嵌,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青花矾红描金缠枝莲纹碗:</b>1582年,德国埃伯哈特·冯·曼德沙伊德伯爵前往耶路撒冷朝圣,次年于奥斯曼帝国购得此碗,带回德国后添加金属镶嵌以纪念兄长,这是中国器物经由旅行者之手从中东流通至欧洲的著名实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贴塑八仙盖碗:</b>明崇祯(1628~1644年)</p><p class="ql-block">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p> <p class="ql-block"><b>青花贴塑八仙盖碗:</b>盖碗贴塑两两一组的八仙塑像,塑像圆雕露胎立体感强,这种装饰手法在明代晚期特别流行,本展览中另有镂空贴塑的作品。油画中的青花盖碗与此件如出一辙,但狮子及八仙人物均着有色彩,推测露胎可能是为了后续加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山水图碗改装把杯:</b>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明万历(1573~1620 年) 或为德国镶嵌银镀金,约1600~1630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埃弗里基金1923年。</p> <p class="ql-block"><b>青花山水图碗改装把杯:</b>碗外壁绘连绵山水,是典型的万历时期外销瓷。欧洲工匠为其镶嵌银镀金口沿、底座和把手,其中由曲线和焊缀银珠组成的卷草形把手尤其精巧。类似风格的把手也见于同时期的镶嵌玛瑙碗。</p> <p class="ql-block"><b>青花山水图碗改装把杯:</b>早期进入欧洲的瓷器颇为贵重,加装镶嵌可以保护易损部位,而瓷器只是欧洲工匠镶嵌的多种对象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蓝地描金番莲纹碗改装把杯:</b>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明嘉靖(1522~1566 年)英国镶嵌,银镀金,约 1590~1610 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879 年认购。</p> <p class="ql-block"><b>蓝地描金番莲纹碗改装把杯:</b>此类金彩装饰瓷器在日本广受欢迎,被称为金襕手,16 世纪也输入欧洲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美洲墨西哥、秘鲁和中东土耳其、伊朗等地。英国工匠为其镶嵌银镀金底座和把手,把手造型为状似卷草的怪兽,向外侧昂首张口。这种将 S形曲线复杂化的把手设计在 17 世纪早期的欧洲较为常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耶稣受难图缸:</b>清康熙(1662~1722 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广东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青花耶稣受难图缸:</b>缸腹部绘“耶穌受难”图,電蘇周围花卉环境将耶稣受难像置于花卉之中的做法,在绣品中最为常见。从纹样撕续的短线条看,也很可能借鉴自绣品织物。可见早在康熙时期,工匠已经可以纯熟借鉴各类装饰技法,用于外销瓷器统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白釉红蓝彩人物图罐(一对):</b>约1725年,法国鲁昂锡釉陶,上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鲁昂地区的锡釉陶生产,可追溯至16世纪。1644年,当地贵族尼古拉·普瓦雷尔取得烧制锡釉陶的五十年专营权。18世纪初,当地有十几个工坊烧制锡釉陶器。罐身所绘人物图模仿康熙瓷器上的纹样,但工匠并未理解中式园林中的曲折栏杆及其分隔规律,画面的透视关系略显失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白釉蓝彩博古仕女图盖罐:</b>约1690年,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英国国立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白釉蓝彩博古仕女图盖罐:</b>罐上有 GK字样,为主人格里特·特茲家族徽标字母。罐身的图中有三人:前俩女子着中式衣衫,后面发髻高的男子梳日式“月形头”。可见纹饰原样可能是模仿中国的日本外销瓷。17世纪中后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多从日本购买陶瓷。代尔夫持也开始仿绘日本的陶瓷纹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白釉蓝褐彩人物故事图八棱罐:</b>1650~1700年,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白釉蓝褐彩人物故事图八棱罐:</b>此罐器型仿自 17 世纪中国的八棱盖罐,器身的人物故事图也是模仿明末清初 “转变期”风格纹样。17 世纪中期,中国瓷器的出口陷入停滞,代尔夫特窑业迅速成长,许多产品模仿中国瓷器风格,因此,不排除油画中的八棱罐也可能是代尔夫特的产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缠枝牡丹纹碗:</b>明弘治正德(1488~1521年)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此</span>碗是典型明代中期贸易瓷,来自叙利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514年乔瓦尼·贝</span>利尼所绘《诸神之宴》中可见类似品。尽管彼时新航路已经开辟,但远未成熟,中国瓷器仍经由中东贸易至欧洲,渠道多由威尼斯商人掌控。这类青花大碗出现在威尼斯画派的作品中绝非偶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军持/青花碗(两件):</b>军持、鹿纹克拉克碗、花卉纹碗都是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初贸易瓷器中的常见品种,在东南亚、中东、欧洲、美洲都有大量出土。</p> <p class="ql-block"><b>军持/青花碗(两件):</b>在同一时段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沉船上也都有出水。</p> <p class="ql-block"><b>军持/青花碗(两件):</b>6世纪远东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航路主要被西班牙、葡萄牙两国从东、西两个方向控制。西班牙贸易航线以马尼拉为远东基地,跨越太平洋至墨西哥西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改走陆路至墨西哥东岸的维拉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至西班牙。活跃于这条航线上的西班牙商船也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长颈瓶(两件):</b>明万历中期(约1590~1600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圣迭戈号沉船出水,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弗兰克·戈迪奥捐赠,1999年。</p> <p class="ql-block"><b>青花葫芦纹盒:</b>长颈瓶、瓷盒在东南亚及中东皆颇受欢迎,而17世纪初,这类器物已经出现在欧洲油画上,是珍贵的东方货品。老扬·勃鲁盖尔绘制于1617-1618年的油画《视觉》上已经出现了克拉克长颈瓶。</p> <p class="ql-block"><b>青花葫芦纹盒:</b>威廉·克莱·海达在1650年左右所绘的静物画中也描绘了被用来盛放调料的瓷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广彩帆船图盘:</b>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广州加彩。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p> <p class="ql-block"><b>广彩帆船图盘:</b>口沿开光中书写荷兰文 “弗雷堡号,雅各·雷兹船长 1756 年在中国”,显示这是荷兰东印度公司 1756 年停靠广州的“弗雷堡号”商船,桅杆上飘扬着荷兰国旗,船首是荷兰港口米德尔堡的旗帜。1748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泽兰商会出资建造“弗雷堡号”,1771年该船退役。这件瓷盘见证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的商贸往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五彩花卉纹香料盒(一对):</b>清雍正~乾隆(1723~1795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上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五彩花卉纹香料盒(一对):</b>器型源自法国生产的香料盒。18世纪法国贵族宴会的上菜形式发生变化,诞生了一系列新的餐具,包括汤盆、酱汁船等。这类香料盒是18世纪早期富裕阶层餐桌上的调味用具,盒身中心钻孔,可安装金属轴,方便旋转盒盖,周围分为三格,可盛装盐、胡椒、肉豆蔻,或者由姜、胡椒、丁香、豆蔻、肉豆蔻等组成的复合香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葡萄牙佩索托家族徽章纹执壶:</b>明嘉靖(1522~1566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葡萄牙梅德罗·阿尔梅达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此壶由葡萄牙商人兼航海家安东尼奥·佩索托订制。1543年他漂流至种子岛,是最早开</p><p class="ql-block">拓赴日航线的葡萄牙人之一。16世纪20~40年代,葡萄牙获取中国商品的途径有二个:一是在马六甲、北大年等地等待中国及东南亚商人前来;二是在闽浙沿海走私,期间发现赴日航线。佩索托的活动反映了葡萄牙在这一时段的贸易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开光花卉纹军持:</b>明万历(1573~1620 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p><p class="ql-block">克拉克瓷以盘碗为主,但也有其他器型,如瓶和军持等,此件即为克拉克军特,器身可见开光,内填花卉。“圣迭戈号”沉船出水过不少军持,其中有与本品造型相同者。军持是梵语音译,由印度传入中国,但明代景德镇军持多为外销产品,消费地以东南亚居多,也有不少销往欧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花卉纹六方执壶:</b>明万历(1573~1620 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英国大英博物馆藏,A. W.弗兰克斯爵士捐赠。</p> <p class="ql-block"><b>青花花卉纹六方执壶:</b>执壶造型可能是花椒的六边形变体,于 16世纪晚期至 17 世纪早期输入欧洲。仿扬·范克塞尔的静物画中,就出现了一件经过镶嵌的青花六方执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粉彩凉亭人物图咖啡壶:</b>清乾隆(1736~1795 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p> <p class="ql-block"><b>粉彩凉亭人物图咖啡壶:</b>壶身一周色绘凉亭绿荫,这一形制的执壶在欧洲被用作咖啡壶。相较于青花,粉彩能更好地呈现曹朗克的构图设计与画面层次。棕榈叶图案,贝壳装饰等都是普朗克及其工作室的典型元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博古图笔简改装盖杯:</b>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明崇祯(1628~1644 年)英国镶嵌银镀金,约 1660~1670年,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克劳德·迪·罗奇遗赠。</p> <p class="ql-block"><b>青花博古图笔简改装盖杯:</b>此件器物原为笔简,流行于明末清初。笔筒外鑲嵌了银镀金翻盖、把手和底座,使其变为风格华丽的盖杯。盖面的浅浮雕图案复制了瓷器本身的博古纹饰。根据镶嵌附件上的 WH 印记,其制作者很可能是 17 世纪中叶移居伦敦的瑞士著名金匠沃尔夫冈·豪泽尔。这件盖杯也被称为“豪泽尔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镂空庭院仕女图连通壶:</b>清康熙(1662~1722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p> <p class="ql-block"><b>青花镂空庭院仕女图连通壶:</b>此壶颈部镂空,倘若倾倒,液体会从颈部漏出,无法按照常规使用。其奥妙在于壶柄与口沿凸棱中空,形成吸管与器身连通。使用者需要利用口部凸起的吸口,方可吸饮壶中饮品,为增加趣味性,三个吸口中仅有一个与吸管连通。</p> <p class="ql-block"><b>青花镂空庭院仕女图连通壶:</b>这类壶被称作“奥妙壶”,源自欧洲陶器,在 18 世纪极为流行,荷兰代尔夫特法国鲁昂等地皆有生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釉上彩人物图把杯:</b>约1725~1730年,德国迈森瓷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R.桑顿·威尔逊为纪念弗洛伦斯·埃尔斯沃思·威尔逊捐赠,1954年。</p> <p class="ql-block"><b>釉上彩人物图把杯:</b>这件把杯是迈森现存最大的把杯之一,画法及配色风格源自康熙五彩式样、纹样是“中国趣味”风格。在1722~1740年的近20年间,迈森瓷器从模仿中国或日本纹样转变为以“中国趣味” 东方人物为装饰。画中人物与动植物失真的比例,让画面看起来像一个生动奇趣的“小人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花葡萄牙徽章纹方瓶:</b>明万历~天启(1573~1627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葡萄牙梅德罗·阿尔梅达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青花葡萄牙徽章纹方瓶:</b>器型仿造欧洲玻璃器,多用来盛装烈酒玻璃器瓶口往往帯有螺纹,搭配白蜡盖,瓷器则以青花线条模仿螺纹。瓶身纹章属于葡萄牙维拉斯博阿斯和法利亚或瓦兹家族,订制者很可能是阿尔瓦罗·维拉斯博阿斯,他是王室的贵族骑士曾指挥印度洋舰队,在1590~1610年间参与了18次印度洋航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白釉加彩圣经故事图杯:</b>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德化窑瓷器。意大利加彩,英国大英博物馆藏,W.温克沃思捐赠,1924年。德化白杯,杯身以红彩添加圣经 “五饼二鱼” 故事图,描绘耶稣以五个麦饼和两条鱼使数千信徒皆得饱腹的故事,图案绘制极精,纤毫毕现。底部有卡罗温德林·安伦泰签名,他活跃于18世纪30年代,在维也纳及佛罗伦萨从事瓷器绘制。1737年,他是佛罗伦萨多西亚工坊的首席绘制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五彩中国男子像:</b>清康熙(1662~1722年)</p><p class="ql-block">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p><p class="ql-block">男子发留辫,头戴珠顶凉帽,身着外褂,胸背正中缀以补子。康熙一朝大量人物、动物瓷塑出口欧洲,满足了欧洲对东方的好奇与想象。当时欧洲对中国人的认识主要来自东方游记中的插画,存在不少臆想的成分。相对而言白晋神父的《中国现状》图册较为真实,而这类写实的塑像也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五彩中国女子像:</b>清康熙 (1662~1722年)</p><p class="ql-block">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埃内斯特·格朗迪埃捐赠,1894年。</p><p class="ql-block">女子发髻高耸,柳眉杏目,其发式、衣装与雍正《十二美人图》式样相似,皆为清前期流行款式。有趣的是,法国洛可可时期代表画家弗朗索瓦·布歇曾创作了一系列中国风的画作及《中国生活场景》版画,画中女子的面貌、眉眼、神情与此件塑像颇为相似。布歇本人收藏有大量来自东方的塑像与器物,也许类似的塑像亦是这位洛可可巨匠的灵感来源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瓷器陈列柜:</b>欧洲木质柜,18 世纪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清康熙(1662~1722 年) 上海博物馆藏,荷兰倪汉克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b>瓷器陈列柜:</b>17 世纪中叶起,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增加,欧洲出现了许多瓷器厅室。王公贵族以大量瓷器装饰墻面,从壁炉内部一直到天花板的檐壁,透过形状和尺寸的交替变化,凸显室内装饰的规律与美感。</p> <p class="ql-block"><b>瓷器陈列柜:</b>18 世纪开始,审美风尚发生变化,中国瓷器的使用阶层也进一步扩大,瓷器更多地出现在壁炉和陈列柜等家具上。陈列柜内摆放的瓷器体现了藏家的财富和声望,藏品排列的对称性、平衡性和韵律节奏也体现了收藏者的品味与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静物《水果与青花盘》:</b>作者亚伯拉罕·范贝耶伦,约 1665 年创作,布面油画。荷兰国立博物馆,在国立博物馆周年纪念基金会的支持下购藏。</p> <p class="ql-block"><b>静物《水果与青花盘》:</b>作者亚伯拉罕·范贝耶伦是荷兰黄金时代杰出的静物画家,擅长创作奢华静物画,这种题材在 1640年后开始流行。在这幅奢华静物画的中央是装满水果的克拉克瓷盘,其尺寸很大,因烧制难度高而价格不菲。不同材质的器物与食物展现了画家描绘各种表面及质感的能力。画家本人并不富有,可能利用了这些奢侈品的素描、版画和模型来作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