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亭下水库离开,我们前往溪口镇下属的棲霞坑村,棲霞坑村是宁波市的历史文化名村,这个村庄距离蒋介石故里的雪窦山只有10公里,距离溪口镇的溪口和蒋介石隐秘的居处妙高台也只有20公里。我在下边的旅游地图上标注了两个黑线框,就可以看出棲霞坑村与蒋氏故里是如此之近。而地图下边显示的那个水库,就是我们刚刚在那里对俞村的断桥和千年上下的古俞村进行寻访的地方。 棲霞坑——一个多么美丽的名字,棲霞坑的“棲”字与“栖居”的“栖”字同义,区别在于棲字是古字,棲的简体字就是栖居的栖字。问过村民,他们说村子几百年来就是用“棲”,就是为了遵从祖先。我对这种说法肃然起敬! 栖居在云霞一样美丽的地方,故为“棲霞”。村庄在一条美丽的峡谷中,环村庄四面皆山也,村居在峡谷谷底,故为“坑”。以上就是棲霞坑村名的含义。当我们进入棲霞坑,举目四望,无论何人都不会失望。先发村里的上面一图,给读者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吧! 这里是村口的公交车站,只有571路公交车通到奉化区的行政中心。 棲霞坑村有一条筠(发音:云yun第二声)溪,由西向东流过棲霞坑村,村庄的许多民居就在溪谷两岸展开,南北两岸的民居之后是高耸的北侧杨家地山和南侧雷锋山。杨家地山和雷锋山之间就是贯通全村的清溪——筠溪。<div> 由于纵贯棲霞坑的筠溪上共有8座桥,因此全村沿着筠溪也只有一条贯穿全村的村道,这条村道两侧的美景鳞次栉比络绎不绝,可谓一步一景,堪比十里画廊。我们就以棲霞坑村筠溪上的8座桥为段落,依次展开棲霞坑的美丽,忠实的把眼睛看到的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div><div> 第1桥:在村口公交车站和停车场,此时已是下午两点多,太阳因为峡谷山高的关系,以村口为界,村里开始了落日的黯淡,而村口公交车站以致村西那边的远山,还是一片阳光。那山就是雪窦山,翻过那座山,就是蒋氏故里溪口。在这里,白天和黄昏有着清晰的边界。</div> 沿着村口进村,溪谷左边有一溜农家饭馆,我们决定临时打尖填饱肚子,下午两点多了,还没吃午饭呢!溪谷右边进入眼帘的第一栋建筑是洽成祠堂,建于1896年。 坐在溪谷边吃饭,吹着山谷里凉爽香甜的风,耳听溪水流韵的空谷回声,在绿水青山中吃饭,这样的感觉还是很舒爽的。我们正在吃下午的午餐,太阳就落到山那边了,村里的光线立刻黯淡下来,我看看时间,是下午两点40分。村里的日落是在下午3点左右。 饭后继续向村里走,去我们上午在亭下水库仿古时,孩子们已经预定的今晚住宿的地方——棲霞山居。孩子们以前来过,这是棲霞坑排名第一的网红打卡民宿,孩子们领我们来是回头客啦!<div> 筠溪右岸的第二个建筑是洽成阊门,是清朝末年革命党人王恩溥的故居。王恩溥是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曾与蒋介石、陈其美等一道参加推翻清朝的革命,王恩溥1916年被袁世凯政府枪杀于宁波西门外。洽成阊门下,清溪激湍,有鸭群栖息,好幸福的鸭子们,生在这么美丽的地方。</div> 筠溪左岸民居的石墙上是色彩纷呈的石料,整个棲霞坑的许多建筑石料都是富于色彩的。这使人不由得想到棲霞坑的另一个名字——桃花坑。棲霞坑处在峡谷中,村子周边山峰如壁,山上的岩石色泽艳丽,犹如桃花,所以棲霞坑还有一个美丽的别名——桃花坑,后来干脆自己命名为桃花源。据《四明山志》,栖霞坑原称桃花坑,“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丈,其石红白相间,掩映如桃花初发,故名。”你看,棲霞坑不是因为桃花命名桃花源,却以山岩命名桃花源,真是奇哉!但进村以后,就会发现房屋与桥梁等建筑的石料确实富有色彩,整个村子的民居桥梁都有一丝妩媚的味道。 我们的民宿叫做栖霞山居,在村中的第2桥之北,这是一座造型俏皮的钢架木拱桥。 站在我们的山居民宿门前回望,桥南的风光就是一幅画(下图)。 棲霞山居民宿门前的第2桥我不知道名字,我且取名叫做“山居桥”吧。山居桥东的洽成阊门那边,露出了雪窦山南麓夕阳辉映的“金顶”(上图)。还有水彩画般的小路(下图)。 我们今晚的民宿棲霞山居门口太美了,我忍不住举起手机拍摄,老伴和孩子们正在开门进入。 栖霞山居的客厅十分别致,有着浓厚的书卷气,是可以欣赏美景且品茗读书的好地方,窗外的古雅民居、翠竹和红花树透窗而来。 我们的房间都有小院和柴门,坐在寝室外边的起居室就能望见一幅山居画图。 我们休息到下午4点,便开始沿着筠溪游观棲霞坑。回来已经天黑。下边一组图片是第二天早晨拍摄的栖霞山居民宿的图片,相当美的民宿环境。原来民宿可以在诗意的村庄里诗意的栖居。早晨门前小院的门灯还没有熄灭。 栖霞山居的角落里和篱笆边,几株红豆幽幽的述说着“红豆生南国”的故事,使得山居过客心里顿觉暖暖的,诗意的山居清幽淡雅而不张扬,犹如一盏淡淡的茶,需要静静地品。 登上栖霞山居的二楼露台,可见山居之外的棲霞坑之晨宁静而优美如画。二层露台设有露天吧台,雅致而舒适。 再登上三楼露台,意外发现这里有着棲霞坑的标志性景观——长安桥!关于棲霞山居三楼露台下的长安桥景观,我们在长安桥时段再集中介绍。 现在是12月3日下午4点,回到我们住宿的小院,立刻出发从第2桥前往第3桥 从棲霞山庄门口的第2桥向西,经过两三幢土坯房和木板房,第3桥长安桥迎面而来。这是一座廊桥,下图是廊桥的南桥口。北桥口连着关帝庙。 长安桥之东,可见我们住宿的棲霞山居。 长安桥之西。 长安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70余年。桥是用碎石和鹅卵石建造的单孔石拱桥,桥上建有木屋,自古以来就是村民遮风挡雨的地方。桥中间的廊屋里供奉着观世音,左为土地公,右为护法神将韦陀。桥北口为关帝庙(下图),供奉关老爷。桥南口有两棵几百年的香樟树,守护者长安桥。 桥南口有居民烧水,山居村民的常态生活也是一种画图之美。这时,桥南口来了两位古装美女,现在,古装的审美又被年轻人发现和推崇起来。 12月4日的早晨,我们在棲霞山居的三楼平台上,意外发现我们的民宿就在长安桥旁边,晨光里的长安桥,美如仙境。 离开长安桥,我们向第4桥前行。 到达第4桥。 由第4桥沿着筠溪,遇见村里的一座溪边小公园。北侧杨家地山的山巅夕阳晚照,一片金色的余晖。山半腰以下虽然已是落日的黯淡,但峡谷山林和民居依然妩媚,神采奕奕。 以上3张图片应该是一家新建的民宿。 复前行,便见显应庙,内有戏台、大殿,“赏善罚恶”的大匾高高悬挂。此庙为清初建筑,在庙的内大殿上书有“德媲甘棠”,落款为雍正乙卯年,即1735年。“显应庙”是全村王、周、何、孙四姓的宗庙。 过显应庙,就是筠溪南侧雷锋山的栖霞古道入口。许多人来此登山,是宁波登山的打卡网红之地。 经过了古道牌坊就是王氏宗祠,这个宗祠非同一般,这里是中国古代书圣王羲之的第60代后裔聚居的地方。据《四明栖霞王氏宗谱》记叙:此地为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后裔聚居之地,王羲之曾隐居奉嵊交界的六诏。“王氏宗祠”是栖霞坑村的王姓祖堂,王羲之的后辈在棲霞坑已经居住500多年。如今王氏宗祠成了棲霞坑村的文化礼堂,王羲之后裔把奉祀先祖的祠堂当做棲霞坑村的文化圣殿,从而无愧于他们的书圣先祖。 到了第5桥棲霞桥,桥北是棲霞坑村的党政中心,党政中心也设计的这么有文化气质和艺术范儿。 棲霞坑两边依偎着巍巍青山,村落民居依山傍溪而筑,前后延绵600余米。村内新房虽然不多,但必须与古村的风貌协调一致。棲霞坑有许多青砖黛瓦的传统民居,有斑驳沧桑的土坯房,有水彩画一样的石头房。建筑群充分利用山区地形地貌,错落有致,背山面水,既宜居,又有观赏性。最为可贵的是,这里对各个时代的老房子都保障它们的生存权,从而使棲霞坑村的风貌异彩纷呈。为什么江南地区有这么多的古镇古村保存的那么好,从凡有村落必有祠堂这一点来看,只有敬畏祖先的民风才能有延续文化遗产传承的民俗与民风。<div> </div>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潺潺的溪流从村中缓慢流过,流水欢歌里,当年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不知在这里上演了多少年多少代,到了秋冬,一簇簇深红浅红仍然像春天的一片片彩霞,栖满了溪谷两岸。 第6桥:凤棲桥 山根的房子就像古堡,不由得想起《古堡幽灵》。 这小门我很喜欢,寂静的人家,山居的宁静。 老房子虽然老得掉渣,也要竭力延续它的历史生命。这里的普通百姓对祖先遗产尽心竭力的守护,值得我们尊敬,棲霞坑成为宁波的明星文化村名副其实。难怪冯骥才也被感动了,他在介绍棲霞坑一书的扉页这样说: 沿着筠溪上行,棲霞坑幸福的鸡们当道游荡。 村民们沿着筠溪村道卖茶叶蛋、竹笋,特别是细长的小地瓜,5元1斤。这儿的小地瓜糖分高,很甜,尤其烤出来的小地瓜,味道相当好。 这土垒的老房子几乎就是考古上见到的夯土版筑之法,房梁透墙而出。我的眼前即刻浮现出家乡的赫图阿拉城的城墙的夯土布椽的作法,那墙体上的椽子朽烂了,成了排列整齐的孔洞。这里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画作。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棲霞坑原生态的生活都是一幅幅艺术的作品。 喂鸡的老伯一脸的满足和快乐,这也是诗意的山居啊!来到了第7桥。 想起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借用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竹林生处有人家。停步最爱棲霞晚,枫叶红于腊梅花。 经过这处已经无人居住的老屋,我们就到第8桥。这第8桥叫做永济桥,是棲霞坑村的西口,过了永济桥,就出村了。 筠溪之上的南培岭下有一座单孔石砌古桥,叫做永济桥。建于清朝乾隆初年。由永济桥继续西行,就踏上了从奉化,中间经过棲霞坑村,到余姚、绍兴通商的千年古道。这千年古道是商道,也是名闻遐迩的浙东唐诗古道。 上桥之前,有棲霞坑古道文物保护标志碑和古道路线图。 永济桥之东。 永济桥之西。栖霞古道一头连着奉化溪口镇的栖霞坑村,一头连着余姚四明山镇的唐田村,是过去两村相互走动的民道。每到春秋雨季,是古道最佳时节,春时桃花遍野,深秋红枫点缀着峡谷山林,金色的落叶铺满古道,仿佛进入仙境。<div> 手机干没电了,也恰好把棲霞坑的美景收入囊中。天也黑了往回返。民宿棲霞山居的灯光迷离,招呼远客归巢。<br> <br></div> 我们的房间小院,柴门亮起了夜灯。 餐厅好像水晶宫,一顿棲霞坑大餐在等着我们。 12月4日早晨醒来,早餐好棒。尤其是棲霞坑的烤地瓜,美味极了!苞米、烤地瓜、烧麦、花卷、大米粥加上两碟脆瓜咸菜,配两片大橙子。 出门再看棲霞坑的晨光,又是一番模样。晨光里,朝阳从雷锋山上泼洒下来,袅袅炊烟从筠溪上缥缈。 早晨,各家各户都在露天沿街烧水,每个烧水炉边都排列着四五个暖壶,似乎要把一天的水都烧好。这种水壶中间是烟火通道,就像飞机的进气道。进气道外周环绕壶体,壶底加上壶体上下的烟火通道,加大了受热面积,可以快速的把水烧开。 烧水都用竹子,棲霞坑的经济活动都以竹业为主,还有竹笋等,而筠溪的“筠”字的含义之一就是取竹中之意。从山脉上看,栖霞坑地处四明山南麓的雪窦山徐凫岩大峡谷,位于溪口镇西北,风光胜绝。山中多竹,有溪水穿村而过,故称“筠溪”,为剡溪支流的源头,筠溪作为支流,汇入溪口镇蒋氏故里的河流——剡(发音:善)溪。 清代的《四明谈助》一书把“栖霞坑”列为词条,其中有记述:“两岩崇竦,饶竹木,夹溪逼视,曲突相错……岩下溪水奔赴如雷,岩上众绿阴翳,不见天日。有巨石俯于溪边,可坐数十人,行者必于此乘凉、盥漱,移时乃去。”这段有如桃源仙境的记录和现今的棲霞坑比对,几乎没有大的改变。 棲霞坑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桃花坑,在《四明栖霞王氏宗谱》中,有一首描绘桃花坑景色的诗:“水复山垂路有余,桃花坑里有人家。溪唇乱落如红雨,洞口粉披赛绛霞。盖透鹰岩频午茶,荫迷虎岭每栖鸦。向津可有渔郎否,也胜武陵景物嘉。” 初冬的栖霞坑,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歌,是一个美丽的梦。这里的人们,在诗意的棲霞坑村诗意的栖居着。恍惚中,我们触摸到了时光荏苒的足迹。 <div> 再见,如梦如幻的棲霞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