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充满古代战火硝烟传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凤翔锅盔”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在凤翔撤县建区之际,谨以【雍秦文化随笔】系列文章,纪念凤翔有着五千年“天下九州,唯雍其昌”的历史地位、有着二千三百七十一年铭刻青史的置县历程、有着“成周兴王之地,嬴秦创霸之区”灿烂辉煌的雍秦文明!</b></p><p class="ql-block"><b>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凤翔锅盔)</b></p> <p class="ql-block"> 老家有一种极具特色的大饼——“凤翔锅盔”,相传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战火硝烟之中,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但现在仍保持着传统的工艺、形状和风味,我在从军戍边的岁月里,就会常常地想起到它。</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部队驻守在西部戈壁沙漠深处的山区,条件十分艰苦。据相关史书记载,这个区域曾是古代戎人的居住地。当地流传的几个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这里的气候环境:“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到处不长草”。</p><p class="ql-block"> 白天是紧张的训练施工,晚上躺在一种所搭建叫“地窝子”的简易宿舍里,耳畔响着肆虐的风声和野狼的嗷呜,我仰望着头顶天窗中高空的月亮,脑海中就浮现出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更加会思念八百里秦川的故乡和亲人们。</p> <p class="ql-block"><b>(地窝子图片)</b></p> <p class="ql-block"> 当时正是国家困难年代的特殊时期,老家的人们都过着“瓜菜代”的日子。我们子弟兵们在军营中的生活虽有着粗细粮搭配,但不同的是老家人大多都以产量高的红薯、土豆、白萝卜和大白菜代替粮食,而我们部队一年四季的一日三餐却很少见到新鲜蔬菜,尤其在野外施工拉练时,饭里煮的是“脱水菜”,有时的主食也只有军队内部供给的一种“压缩饼干”。它由白面和红薯面混合制成的硬条状,有甜味,刚开始觉得好吃,特别是来自“西海固”地区的战友,有时还会将自已的一份偷偷省下来捎回老家,让父母尝尝鲜尽尽孝心。但经常吃,就难以下咽,不光口中泛酸,而且不耐饱、肚子发胀,时不时地胀气就会伴着响声排出体外,时间久了大家都习以为常,只有相对一笑,戏称“姑姑等”又叫了。所以,当每次吃“压缩饼干”时,我就会想到老家的“凤翔锅盔”,不由自主的口流憨水。</p> <p class="ql-block"><b>(压缩饼干)</b></p> <p class="ql-block"><b>(锅盔片)</b></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凤翔位于古雍州的中心区域,境内水流众多,河网密布,土地肥沃。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炎帝就在这里“尝百草”、“种五谷”,“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人们“辟荆斩棘,以启草莱”,开创了华夏的农耕文明。传统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和豆类。在收成好的年景里饮食以面食为主,有当地俗称的“哨子面”、“扯面”、“罐罐馍”、“干粮”、“锅盔”等。</p><p class="ql-block"> “凤翔锅盔”是用小麦粉烙制的一种饼子,在饼类家族里极具特色。它是用发好的面团多次掺入干粉反复挤压搓揉,待干湿均匀劲光后,擀成圆饼,在大铁锅里长时间的小火慢烤,达到外黄内白,外脆内韧即可完成。大一点的锅盔每个厚有十五公分、重达十斤左右,吃时再切成小块,麦香浓郁、劲道耐嚼、瓷实耐饱。锅盔的制作工艺复杂,费工费时费料,但含水量低,不怕抵压,不易松散,携带方便,可长期存放,所以人们常常在农忙或外出时随身带着食用。</p><p class="ql-block"> 老家当地根据锅盔的加工工艺,也叫它“硬面锅盔”,又因锅盔又厚又瓷实,吃时嘴张多大、眼瞪再圆也一口咬不透,便又戏称它为“瞪眼锅盔”。关于锅盔这种大饼的起源由来有几种说法。凤翔籍作家扬舟平在他的系列散文——“陕西八大怪”之《馍馍象锅盖》中,详尽地介绍了“凤翔锅盔”的历史。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就是讲它在古代的战火硝烟中诞生。</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东周的开国君主周平王因秦人护送迁都有功,就封秦襄公嬴开为诸侯,创建了秦国。但秦国是用周平王开出的一张“空头支票”——被戎人占领的“岐西之地”上建国,秦国的建国就从为获得立国之地开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处在东拚西杀的战争中。当时战争保障原始落后,将士们经常身处饥寒交迫的境地。在这种恶劣条件下的战争环境中,秦人经过不断摸索,在原有软面饼的基础上,创新出了这种味道香美,可以长时间保存又方便携带的锅盔。由此可以判定,这种锅盔就应该是我们在军旅中所吃“压缩饼干”的鼻祖和最初原型。</p><p class="ql-block"> 传说中秦人创出的锅盔不光是一种食物,而且有时还可用作战争中的一种装备。在古文中,盔甲统常指古代军人的作战服。护头曰盔,多用金属制造;护身曰甲,多用皮革作成。因为锅盔的形状象“盔”,用铁锅烙烤,就称为“锅盔”。两千多年前的生产力水平,士兵不可能有金属皮革制成的盔甲,只能用绳子穿起两个大“锅盔”,一个护在前胸,一个搭在后背,既便于行军携带,而且在挥戟舞戈的战斗中和敌人厮杀时,也作防身之用,秦腔里就有“文魁武魁不如半个锅盔”的唱词。</p><p class="ql-block"> 现代战争中使用的钢盔,也是受铁锅的启示而发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钢盔的发明与“锅盔”用于战争有异曲同工之效。</span>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叫亚得里安的将军去医院看望伤员,在和一个被德军炮弹炸成轻伤的士兵交谈时了解到,因这个士兵当时在厨房值日,听到炮声后就把铁锅倒扣在头上作为保护,很多人被炸死,但他只受了轻伤。亚得里安听后受到启发,下令让按人的头形制成了钢盔。装备部队后,伤亡率明显降低,所以这种钢盔就被命名为“亚得里安盔”,它是法军的第一个标准头盔,也是现代军用头盔的始祖,只是法国人的“钢盔”比秦国人的“锅盔”却晚了两千多年时间。</p> <p class="ql-block"><b>(亚德里安盔)</b></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锅盔”原创时的特点已无用武之地,但西府人却固守着传统饮食的文化特色,把这种具有古代战火硝烟传奇的锅盔一直流传至今,而且能与时俱进,创新出了系列品种。特别是小个的“迷你锅盔”,作为一种休闲食品,受到吃客们和越来越多人的青睐。</p><p class="ql-block"> 在那段难忘的军旅岁月里,为了活跃工作之余的生活气氛,我就用书本上看到的有限知识和祖辈们讲述的轶闻趣事,给战友们吹嘘“凤翔锅盔”的外脆里韧、可口美味及历史悠久的不凡传奇;大话秦人先祖曾“身披锅盔”、“灭国十二,扩地千里”的英雄壮举,听得他们时而憨水直流、羡慕万分,时而情绪热烈、啧啧称奇,今天回想起这些往事还觉得自豪得意、青春无悔。</p> <p class="ql-block"> 此文曾发布于“今日头条”【雍人随笔】个人专栏,辛丑年冬月修改于古城凤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