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种特殊地貌

识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国六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特殊地貌类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喀斯特地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喀斯特地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Karst Landform)</span></p><p class="ql-block">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p> <p class="ql-block">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p><p class="ql-block">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当水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减少,碳酸含量亦减少,碳酸钙将发生沉淀。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数十倍,且反应速度很快,因而岩溶作用强,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水的溶蚀能力、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对喀斯特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湿热气候区地表水与地下水流量大且活动性强,故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干旱高寒气候区喀斯特作用很弱。</p> <p class="ql-block">我国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吉林。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丹霞地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流水切割)</b></p><p class="ql-block">丹霞地貌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区。一般认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p> <p class="ql-block">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丹霞地貌红色的奇峰异石与嶂石岩有点相似,但它是由流水整体侵蚀切割形成的,以块状结构为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3、雅丹地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风力作用)</b></p><p class="ql-block">雅丹地貌是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它是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4、“岱崮地貌”</b></p><p class="ql-block">是中国山东省沂蒙地区独有的一种特异地貌景观,中国地理学会依据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全国最集中的崮形地貌现象,将原称“方山地貌”正式更名为“岱崮地貌”。岱崮地貌是我国继“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之后为我国科学家最新发现的新的世界岩石地貌类型。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人们通常叫做“崮”。“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远处观望,像是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头。</p> <p class="ql-block">“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地质作用,形成了现在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崮”主要分布在蒙阴、沂水、沂源等鲁中南山区,较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说,形成了美丽的沂蒙“崮”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5、张家界地貌</b></p><p class="ql-block">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它是由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它是“在中国华南板块大地构造背景和亚热带湿润区内,由产状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统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营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墙、天生桥、方山、平台等造型地貌为代表的地貌景观”。</p> <p class="ql-block">张家界地貌是以塔柱状峰林为特色,看上去是千峰耸立、万石峥嵘的景观。在张家界市区境内,由于受地理、地层、构造、气候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观。从地势上来看,张家界市西接云贵高原,东临洞庭湖,北与鄂西山区接壤,南又与雪峰山毗连。其总的地势是:东南与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两岸,又有一块一块的冲积土平原。该市境内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流发育,各条溪流的均汇集到澧水河,然后从西向东,一直流进八百里洞庭湖。湖内,沉积着几十米几百米厚的泥沙。与洞庭湖相反,从东向西,地势又逐渐升高,到市区中心地段,便出现了海拔高达1500余米的天门山、七星山等高山峻岭。有高山峻岭,又有低谷平原,这就是本区独特的流水侵蚀地貌。&nbsp;张家界市境内山峦重叠,地表起伏很大,最高点海拔1890.4米,最低点海拔75米。张家界,奇峰三千,秀水八百,张家界的山大多是拔地而起山,山上峰峻石奇,或玲珑秀丽,或峥嵘可怖,或平展如台,或劲瘦似剑。张家界,既有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奇观,又有举世罕见的砂岩峰林异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6、“嶂石岩地貌”</b></p><p class="ql-block">它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命名地是河北赞皇县嶂石岩村,命名老师是已故地理学家郭康老师。属于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另外两大事张家界峰林地貌和丹霞地貌。</p> <p class="ql-block">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多形成绵延数公里的岩墙峭壁,三叠崖壁,除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岩构成。远远望去,赤壁丹崖,如屏如画,甚为壮美。被地质、地理学家命名为嶂石岩地貌。</p> <p class="ql-block">这种地貌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多形成绵延数公里的岩墙峭壁,三叠崖壁,除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岩构成。远远望去,赤壁丹崖,如屏如画,甚为壮美。被地质、地理学家命名为嶂石岩地貌。嶂石岩地貌蕴藏着丰富的地貌学知识。“嶂石岩地貌”有五大特点:</p><p class="ql-block">①丹崖长墙连续不断、</p><p class="ql-block">②阶梯状陡崖贯穿全境、</p><p class="ql-block">③“Ω”形嶂谷相连成套、</p><p class="ql-block">④棱角鲜明的块状结构、</p><p class="ql-block">⑤沟谷垂直自始至终。</p><p class="ql-block">它与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有本质上的区别。</p><p class="ql-block">它最典型的特征是阶梯状陡崖和赤色峰墙。</p><p class="ql-block">这种特殊形态与构成它的岩石性质有关,上层为较坚硬的厚层石英砂岩,下层是较薄较软的泥质砂岩,因此下部先受侵蚀,上部再垮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下层为泥质砂岩,看上去就很软)</span></p><p class="ql-block">泥质砂岩薄软,但是它在嶂石岩地貌形成过程当中起很大作用,因为它首先被横向侵蚀掏空以后,然后上面岩层失去支撑,在重力的作用下塌下来了。由于整个岩层中间间隔存在几层泥质砂岩,所以在“<b>横向掏蚀-纵向垮塌</b>”反复下,形成阶梯状陡崖和峰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水平掏蚀形式的岩廊,不是人挖的)</span></p><p class="ql-block">横向掏蚀卸荷作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岩性的差异。风化侵蚀首先从夹砂页岩和松软砂岩开始,在软弱层被掏蚀后,上覆岩层悬空并承受自重和上部岩体的压力。当软弱层不断的被掏蚀,上覆岩层承受的力越大,岩层原有的垂直节理加强并产生新生节理,造成整个岩体的不稳定。悬空的岩体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时开始卸荷塌落形成反梯状塌落面,当塌落面达到山顶后岩壁大面积崩塌,岩壁整体后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