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乐,乐而好学——,犍为老年志愿者中队参观李拔馆

李佳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7日一代循吏“李拔馆”,迎来了犍为县老年志愿者中队的十二位老队员。他们中有原犍为县政协主席王定湘,原犍为县人大主任胡开富,原犍为县政协主席费集咸,犍为县农业科技领军人物原犍为县农业局局长杨玉国,犍为县老干局现仼领导。还有关心爱护下一代的关爱分队、科技分队、法制教育分队、玉津社区分队、老年大学分队队长。</p> <p class="ql-block">王定湘主席向志愿者中队的老干部们,介绍参观一代循吏李拔馆的意义和目的。尽管天上飘着细雨,阵阵寒风刮得脸生痛,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每个人眼睛里都盛满“乐而好学,老有所得”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李拔研究会秘书长,李拔的第九代孙女李佳,向大家介绍李拔馆的布展概况。</p> <p class="ql-block">  王定湘主席、胡开富主任、费集咸主席、杨玉国局长等所有参观人员,在李拔塑像前,听解说员解说第一部分,李拔“榕为大木”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解说员指着李拔铜像介绍道:李拔(1713——1775),犍为县城文林街人,字靖峤,又字寰瞻,号峨峰,别号东溪居士。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努力上进。乾隆六年(1741)恩贡。乾隆九年(1744)中举。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进士历任长阳、钟祥、江夏知县;衡州、岳阳、永川、汉阳府同知:福州、福宁、长沙知府,湖北荆宜施道等职。</p><p class="ql-block"> 李拔在任二十多年,勤于政务、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朝庭信任,曾五次受到乾隆皇帝召见,被人们誉为一代循吏。</p><p class="ql-block"> 何为循吏呢?循吏就是守法循理的官吏。</p><p class="ql-block"> 李拔有一句名言:“榕为大木。犹荫十亩”深得习近平总书记赞扬。而他自己也常以榕树精神要求自己的为官之道要“循天理,克私欲。”多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p> <p class="ql-block">  志愿者中队的老领导、老干部听得很认真也问得很仔细。他们要把参观学习到的内容带回去,讲给青少年听。</p><p class="ql-block"> 他们乐而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感动了李拔馆的讲解员和研究会老师,他们联袂讲解,希望把李拔的故事尽量讲得全面完善。</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第一部份“榕为大木”,进入展馆內,馆内清新脱俗的环境,让大家的心情为之愉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承家风,勤耕读",是李拔馆的第二部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讲解员小纪详细介绍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的三个阶段是</span>李拔从出生至19岁,他的父母对他的言传身教及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李拔出生于文庙旁的文林街,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当时的犍为政治清明,民风纯朴,富饶的物产、秀丽的山川地理,再加上他的父母对他的言传身教,十九岁以前的李拔,在犍为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当年,李拔的祖上反清拥明,受到清兵追杀,为逃避,家中财物损失贻尽。既无隔夜粮,更无一垄地,靠给人授课、打工过曰子。</p><p class="ql-block"> 李拔小时候,家贫上不起学,只能靠自学。15岁时,他的母亲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自学得怎么样,再三思虑后,想到“无师当取益友”,于是典当了自己的簪子,备好饭菜,邀请街邻读书优秀的孩子来家里与李拔一起会课交流。</p><p class="ql-block"> 李拔的父母不仅在学习上关心支持他,在思想上更是加强了对李拔少年立志的教育。周母对李拔说:“志养千口,力养一身,谓人当立志也,而力亦不可少。”她还说:“君子立志要立大志,要以许许多多人的福祉为念、而当这样的大志尚未实现、还在准备的阶段,要先想办法养活自已、靠自己的勤劳节俭去求生存谋发展、不能有干体力劳动可耻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李拔很孝顺,没有辜负母亲的良苦用心。除了帮人放牛、打柴补贴家用、减轻母亲负担外、还给目己定下一个规矩,每天不管有多累,都要写一篇作文而且时刻将书带在身边学习。在《黄旗坝》一诗中他写道:</p><p class="ql-block">一片黄茅隐白沙,</p><p class="ql-block">採樵饮犊作生涯。</p><p class="ql-block">等闲不忍空归去,</p><p class="ql-block">读罢南华日已斜。</p><p class="ql-block">父母的谆谆教诲和李拔自己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耕读不辍,</span>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李拔在家训中写道:“吾母周恭人,治家甚严,又善教子。每鸡鸣盥漱,即呼起读书,举里中贤者,教之。</p> <p class="ql-block"> 二、 雍正七年(1731年),李拔十八岁参加县上童试,考中秀才,进入县学。每月有了固定的生活津贴,李拔不想再继续求学了。他的父亲李汝章知道后,用登峨眉山作比喻教导他说:“求学之路、如同登峨眉山,只有登上山顶,才能放眼世界无止境。如果登山走到一半就不走了,那跟不去登山有什么差别呢?</p><p class="ql-block"> 李拔听了父亲的话,取号"峨峰"以自勉,且自书联语“立志不在温饱,读书岂为科名。”及宋代理学家程颐的“探源为主静,务外总妨功。”挂在书桌前,自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拨动了大家的心弦,志愿者中队的老领导、老干部们退休后就把余热发挥到了关爱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事业上。他们感慨地说:“这样好的教育材料和教育环境,应让青少年来到这里接受传统教育。”</p> <p class="ql-block">  三、讲解员继续介绍:“李拔年轻时踌躇满志,一心想要考取功名,但苦于家境贫寒,直到31岁的时候,通过数年的积攒存了百余两银子,才买了一匹马,只身一人到京城参加朝考。当年秋天,应顺天乡试,中举。 当时的考官以为写那篇试卷文章的人是一个学识渊博,颇有学养的老学究。没想到竟是这么年轻,其水平远超其他生员。</p><p class="ql-block"> 李拔中举回到犍为,关心支持李拔求学的犍为县令宋锦,请李拔给刚刚维修完毕的犍为文庙写《重修县学记》和修订《犍为县志》。李拔不负宋锦厚望,圆满完成了重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拔31-37岁的6年间,去北京参加了两次会试,都因祖上反清拥明的连累而落第。落第后的李拔,没有消沉,他在北京景山官学作教习 (专门为京城皇家子弟办的学校),一边教书一边复习,在他38岁那年,参加第三次会试,考中了进士。</p><p class="ql-block"> 这是从南京科举博物馆复制回来了乾隆十六年颁布的金榜。讲解员指着墙上的金榜说:“榜上原有243名考生,李拔在41名,因受空间限制,此处做了一定的裁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金碧辉煌的“皇榜”,昭示了李拔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求学精神,大家驻足观看,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  四、李拔初入仕途,是在湖北钟祥当同知。上仼就在民生、教化、地方治理三大方面显示出了杰出的才华。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关注民生,广施良政,兴学重教,造福百姓,其不朽的</span>政绩,受到广大民众爱戴。</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由于政绩卓著,第二年便调到湖北长阳任县令。在长阳为官时,官场盛传”三李并循良,第一数长阳”。当时的湖北,有三个李姓县令都相当优秀,数第一的是长阳县令李拔。 李拔调任时,长阳百姓舍不得他走,送他到长江边,直到他坐的船看不到影子了,大家才若有所失地自动围坐在大榕树下,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他秉公执法为民申冤,“清刑平狱”治理地方,修“勤民㮃”,写“长阳志”,建“佷山书院”,让贫困孩子有书念。一位从朝廷庶吉士位置上告老还乡的白发长者吟诵起了李拔写的:</p><p class="ql-block">勤民楼上勤望民,四野农桑日夜新。</p><p class="ql-block">但得鲁山琴一鼓,闻弦自有辨音人。</p><p class="ql-block">大家一致推荐庶吉士长者为李拔撰写“去思碑”做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兴修水利,不仅工程浩大,还费时费力,难见成效。但是李拔以此为根基做了大量的民生工作。李拔认为“兴教化莫先于足衣食, 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 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因此他把兴修水利列为了第一要务。</p><p class="ql-block"> 从墙上展出的图片可以看出李拔当年向朝廷作了许多兴修水利的请示,特别是李拔在福宁为官期间主持重修的霞浦县西山三坝,现在仍造福于当地人民。</p><p class="ql-block"> 李拔针对福宁地处沿海,山多田少,百姓向来以捕鱼为生,收入微薄,生活贫苦等现状,动员夫人,在衙中试养蚕子,试种桑树和棉花。获得成功后,在民间广泛推广栽桑、养蚕、种棉、纺纱,深得民众喜爱。尤其是把犍为的包谷(玉米)引种到福州后,解决了当地人“半年出海打鱼,半年出门要饭”的温饱问题。福州百姓亲切地叫李拔引种的玉米为“李公麦”。至今“李公麦”的故事,仍在当地脍炙人口。</p> <p class="ql-block">兴修水利</p> <p class="ql-block">种桑养蚕</p> <p class="ql-block">引种玉米</p> <p class="ql-block">请修水利</p> <p class="ql-block">犍为的农业专家,亨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杨玉国局长看到李拔给朝廷写的那些请修水利的奏章,感慨地说;我国是农耕国家,在古代主要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的根本就是兴修水利。李拔抓住了地方治理,发展生产的根本与命脉。做了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好事,怪不得福建人民至今仍在怀念他。</p> <p class="ql-block">  五、李拔不仅注重工农业生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对教育也非常重视,他“</span>兴教化。振民风”“兴文造士”。从《霞浦县志》历史资料上可以看到,他当年写的《兴文楼记》刊登在《霞浦县志》乾隆版。</p><p class="ql-block"> 他关心教育,教化民众,每到一地任职都要捐款建书院,留下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述,代表作是《辩志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亲撰府志</p> <p class="ql-block">书院讲学</p> <p class="ql-block">六、“修城垣。固疆城”。是李拔对国防方面的贡献。以前在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横行、城垣是国防的根基,李拔未雨绸缪,在国库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带头捐了200两俸银。其他县令也纷纷慷慨解囊,在没有向国家要钱,也没有向百姓索取资金的情况下,修筑了城楼。使百年废坠的“府属城垣,”成为保得一方太平的“屹然重镇”。</p> <p class="ql-block">  七、李拔为官,在所辖范围内,常身体力行,四处奔波。一次他去鼓山考察,触动了他早年关于登峨眉山的回忆。于是,他在山脚刻“云程发韧”,在半山刻“毋息半途”,在山顶刻“登峰造极”。这些题刻既是李拔的自勉,也是向攀登鼓山的学子们,勉示让他受益终生的为学之道。</p><p class="ql-block"> 他任荆宜施道,治理长江西陵峡,爬山涉水,勘测地形、观测水利,留下了大量的题刻墨宝作为水文资料和水文观测点。而今他留下的墨宝仍在山崖上,草树间熠熠生辉,向人们传递水文信息。</p> <p class="ql-block">  八、李拔的为官之道是:“居官者,忠清报国非此不完;勤慎之身,非此不备;俭可养廉,廉可养心。”</p><p class="ql-block"> 《俭箴》,是李拔<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廉洁自律的代表作。这篇铭文</span>多角度全方位地揭示了李拔从一个书生成长为一代循吏的心路历程,展现了李拔一生格守”居官以廉洁为要”的人生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俭箴</p> <p class="ql-block">九、李拔治理地方,除了民生、教育、国防方面,还要断案,他秉公执法,清刑平狱、获断案“李青天”美誉。</p><p class="ql-block"> 他铁腕除弊规,提出了”酷吏不可为,姑息亦养奸,苟不勤,恶能治?苟不俭,恶能廉?”。提倡”薄赋便民”,他对下面所属的官吏,官兵严格要求,不允许地方恶吏作弊,不允许多向农民增收票钱,革除了民间赌博,停棺不葬等恶习。赢得百姓信赖。</p> <p class="ql-block">李拔任湖北荆宜施道以观察为事,廉访为职,在职期间他采取严刑峻法对各种冤假错案进行了一一纠正。</p><p class="ql-block"> 他在荆南观察使任上,曾经审定了一个案犯。但他的上级官员却让他把这个犯人放了,去另缉凶手,李拔对此据理力争,他说:“证据辞确,而舍此另缉,则前之死者,冤终不雪,而后之偿者,冤更无辜,是一狱而两冤也。其若,宪典何必?如所命另办,请勿列本道职衔。”</p><p class="ql-block"> 在座的陪审官员无不为李拔的刚正不阿,满腔正气所折服。</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 李拔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不惧权势,敢于担当的高尚品质,深得<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领导、老干部们</span>交口称赞。</p> <p class="ql-block">十、李拔居官以廉洁为要,他说:“做官,除做到清、慎、勤三点外,只有俭可以做得到完美。贪腐的人,为聚敛钱财,往往不择手段,横征暴敛,势所必然。所以做官的人必须对自己要严格,对他人应宽宏,节省滥用的财物,生活自然就富裕有余了。积累仁政善行,身体自然就安康了。在当官时能做到廉洁,幸福与恩惠自然会荫及子孙后代,这不是很好吗?</p><p class="ql-block"> 李拔的这个认识也与父母教导分不开,李拔初到长阳做官,接父母到长阳小住。父母到的当晚,李拔吩咐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为父母接风,他的母亲见了很不高兴,训斥李拔“忘负米,採桑,牧畜时乎?”李拔低头连声认错。母曰:“有美馔,仆婢分之。”,于是,李拔了叫上家里所有人一起吃了这顿饭。从此,李拔无论到那做官,都是一饭一菜一汤,除祭祀宴宾外,从没违背过。他还将其母所说的 “近山不可多烧柴,近水不可多使水。”“财物,不当用而用,谓之奢。当用而不用,谓之吝。与其奢也,宁吝。”作为自己廉洁自律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 由于生活节俭,李拔视来路不正的金钱如粪土。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李拔从京城赴湖北汉阳就任途中,有个投机取巧的人想花钱买官,派人带上书信和五百两银子在半路等候。</p><p class="ql-block"> 当李拔问明半路拦他的是什么人后,当面拒绝行贿银子,烧毁书信,并义正辞严地对来人说。“你知道吗?春秋时期鲁人柳下惠,因为国君不问他仁义治国,反而问他攻战之事,他觉得人格受到了污损,引以为耻。我还在上任途中,你就这样羞辱我。即使我缺少费用,也绝不会接受你这不明不白的钱财。赶快拿走,不然,把你抓起来查办。”行贿者听闻要追究他的行贿罪,马上从地上爬起来落荒而逃。</p><p class="ql-block">&nbsp; 李拔在清正廉洁方面,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拟对联:</p><p class="ql-block">报本溯水源,无忘乃宗乃祖。</p><p class="ql-block">作事循天理,当念尔子尔孙。</p><p class="ql-block">作为廉洁自律的座右铭挂在书桌前,时刻警醒自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拔清正廉洁的故事,让大家凝语沉思,“多好的清官,不愧是我们大犍为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十一、这里挂的《榕荫堂跋》《冰鉴堂跋》和《清照池跋》是李拔在福宁为官时,在福宁府衙内写的三篇文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三篇文章表达了他以榕树儒道文化为道统渊源,结合自己修齐治平的切身感受,在传承程朱理学“循天理灭人欲。”的基础之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循天理,克私欲”的新理念。不断完善自已“榕为大木,犹荫十亩,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的人本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十二、李拔从“榕为大木,犹荫十亩”的循吏理念出发,以“责人必先责己,欺民即是欺天。”作为自己地方治理的行为准则,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事。留下了不少“福宁福州两郡争守”,“在六个任职地方离去后,百姓自发为他刻“去思碑”,以及“折狱谁如仲氏贤,惟良齐颂李青天。只今父老怀清处,能说当时解倒悬。”等当地百姓对他或关爱或纪念或怀念的佳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三、1762年李拔的母亲父亲先后病逝。按朝廷规定他回家丁忧三年。这三年里,李拔整治家风,亲手编撰家规家训,从孝、勤、读、仕四个方面制定的《家谱》,对后代如何治生、教家、训子、立志、励业等方面作了很细致的要求。并归纳出“居家以孝悌为先;治家以勤俭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务;居官以廉洁为要”四条基本家训,作为族中子弟必须遵守的底线。特别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居官以廉洁为要”既是李拔一生的座佑铭,更是他对后代的严格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传世清白,浇离恶习”的李氏宗族在李拔“清白传家”的要求下,常常以他在六大本《家谱》完成后又定下的《“谱”成书训示后》对照检查自己的所作所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家训</p> <p class="ql-block">谱成书训示后</p> <p class="ql-block">  十四、李拔在家丁忧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人想读书却没有钱读书,就率先捐资修建私塾。不仅让李氏族人有地方读书。同时也让犍为的很多贫困子弟能够读书。</p><p class="ql-block"> 1775年,李拔在长沙已经63岁了,他思念远在四川的亲人,第一次在书信中叫儿子李元模去长沙看他。但当李元模赶到长沙时,李拔已经积劳成疾,在长沙病逝了。病逝后皇帝给他诰授了“中宪大夫”的头衔,但是他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棺椁却没有钱运回四川。</span>他的儿子李元模到达后也是囊中羞涩,当地的地方官员和百姓以“麦舟之赠”的方式捐资租船,才将他的棺椁装上了船,由李元模护送回家。</p><p class="ql-block"> 启程时、李元模跪在船下,叩谢当地来送行的百姓和官员。泣不成声地说:“先父,你生前多次想要穿洞庭过长江入岷江,“一棹西川碧水生”地回故乡。今天,终于遂愿了,但你却再也睁不开眼睛看沿途的风景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李元模的悲声,让在场的人涕泪交流,吸泣不已。 1776年李拔归葬在舞雩镇康乐村的禄眷山。</span>岳麓书院的山长旷敏本为李拔题写墓联;</p><p class="ql-block">泽傅东南深得民情爱戴, </p><p class="ql-block">学宗濂洛直探道统渊源。</p><p class="ql-block">言简意赅地为李拔作了终其一生,福祉人民的盖棺定论。</p> <p class="ql-block">李拔墓地</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小纪和研究会老师的倾情联袂讲解,把大家带入了对李拔先贤的深切怀念之中,“李拔,犍为人民学习的好榜样,您安息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十五、李拔逝世后,儿子李元模,孙子李锦源、李宗濂秉承家族优良传统刻苦学习、潜心研究,也先后考中了进士。有清一代,犍为一共出了9位进士,李拔一家就占了四位。成为古韵犍为“一门四进士”的佳话。近年,舞雩康乐村出土了“父子进士李”墙砖。</p> <p class="ql-block">十六、榕荫后世,二百多年来,李拔的后辈们牢记先辈的教诲,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涌现出了很多优秀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拔的第七代孙李道熙、第八代孙女李怒云和正在为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作贡献的犍为李拔研究会。</p><p class="ql-block"> 李怒云会长和赖金普常务副会长领导的犍为李拔研究会,为抢救犍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沤尽心力,在2020—2021年中,李拔研究会选编的《李拔家训选注》《李拔诗选》《李拔文选》系列书籍。<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了,</span>这三本书,已获国家图书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十七、2014年,李拔因其榕树精神受到习主席的赞扬。浓墨重彩地为古韵犍为添加一抹亮丽色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八、2021年10月8日,在县委政府主特下开馆的一代循吏李拔馆”,已成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基地。开馆两月来,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一个学习优秀传统,敬畏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已经到来!</p> <p class="ql-block">十九、结束了在“李拔馆”的参观,老领导老干部们又来到李拔研究会办公室座谈交流参观心得。</p><p class="ql-block"> 李佳介绍了2019年9月,县委政府成立犍为李拔研究会的初衷,要求李拔研究会定位于李拔文化的源头研究,并以此造福本土青少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李佳说:研究会成立两年来,我们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除抢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了三本书籍外,先后建了兰花村研学点、李拔书堂,全公益地为留守儿童进行国学培训。承担了玉津镇社区治理的国学传承活动和犍为一中新生的开学第一课。研究会的所有公益活动和研究都是围绕造福本土青少年来开展的。</p> <p class="ql-block">地方优秀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兰花村研学点</p> <p class="ql-block">李拔书堂</p> <p class="ql-block">培训“今津小导游”</p> <p class="ql-block">开学第一课</p> <p class="ql-block">  李佳介绍完,王定湘主席率先发言,他说:“今天参观了一代循吏“李拔馆”很受启发。犍为县委政府建李拔馆作为党员干部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是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我很赞成!我们学外地的先进,榜样,却不知本地就有一个受到习主席赞扬的好榜样。</p><p class="ql-block"> 王主席抚摸着装有李拔三本系列书的书袋说:“这么好的学习资料,我要带回去好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后我会经常去李拔馆看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坐的所有人都被王主席“老有所乐,乐而好学”的发言所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胡开富主任接着发言说:“李拔在湖北任职的地方我知道,我的老家就在那边,山高路险,自然条件很差。李拔在那样的艰苦的地方,能做出许多受民众拥戴的政绩,确实不容易。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青少年对中国历史不了解,听信网上历史虚无主义的胡言乱语。我们要用类似李拔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实例告诉他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不是虚无的,是有实实在在文化内涵的。只有响应习主席号召,<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成为当代新青年,也才能</span>更好地构筑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自己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p> <p class="ql-block">费集咸主席发言说:“李拔馆除了作为党员干部廉政文化的教育基地,还应作为青少年教育的基地,李拔少年时“立志不在温饱,读书岂为科名。”的远大志向,应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青少年是我们老年志愿者肩负的历史担当。通过参观李拔馆,我对如何关心、爱护、教育好末成年人又有了新的认识,建议关工委在李拔馆挂牌建立“青少年教育培训基地”。</p> <p class="ql-block">犍为县农业科技领军人杨玉国局长说:“我是搞农业的,我知道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至关重要作用。李拔每到一地为官,首先抓水利建设,这是抓住了民生工程的命脉。</p><p class="ql-block"> 李拔在福宁治理西山三坝,运用了都江堰李冰父子治水的方法。首先分洪杀水势,再修水渠,引水灌溉农田。所以他修建的西山三坝现在都能造福于百姓,真是一个学以致用的好官。</p><p class="ql-block"> 李拔把犍为的玉米、棉花、蚕桑引种到福建,又把福建的茉莉花引种到犍为,造福于家乡父老乡亲。像这样以民生为重的清官,值得乾隆皇帝召见他五次。更值得我们向他学习。</p> <p class="ql-block">十七、大家的交流发言很热烈,可惜时间过得真快,还有好多老干部没有来得及发言,就到中午十二点多了。老领导们从早上八点出门就忙着参观学习,座谈交流,一直没有停歇过。考虑到他们的身体健康,我们提议交流暂停,可那里停得下来,大家谈兴正浓……</p> <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老干部,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你们“老有所乐,乐而好学”的精神,就像寒冬里盛开的菊花,把一缕缕散发着渊博学识,丰富经验的清香留给了我们。让我们记住了你们关爱下一代,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你们不惜以年迈之躯为他们保驾护航。犍为李拔研究会衷心祝福你们健康、长寿、平安、快乐!期待下次再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