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写东西了,《芳华》上映之际,是我这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本没什么心情去看电影,别管是什么内容,但为了分散老父的注意力,弥补母亲在世时候的遗憾,鬼使神差买了三张电影票想陪父兄一起去看,看了简介是父亲所能接受的年代,而我与哥都曾是军人,自认为最恰当不过。但是没有经过哥哥同意,票已出,只能邀友同看。朋友一个曾是军人,一个是部队子弟,想着总能产生点共鸣。但世间任何事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电影这东西也一样,就像当年看《老炮儿》同伴能落泪,而我没泪点一样吧!可以理解,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那首《绒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脑子里想写些感受,但还是提不了笔,直到今天又看到一位战友转发的同基地老班长的一篇关于《芳华》的文章,索性提笔写写!</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芳华,不是仅限于军人,而影片票房居高,一来唤起了那一代人的共鸣,二来就是部队的背景。我是1992年12月入伍的,我比别人晚去了部队一个月,当时的黄土高原抬头是山低头是土,我穿了一身哥哥的夏季作训服,围着一条妈妈亲手织的白围巾,英姿飒爽的站在了新兵连的院子里,被我们班长一眼相中,我归了她,但很不幸噩梦来临。到后来我才发现我有多么悲催,直到现在其他女兵班的战友们都喊我们7班的兵是“小强”。可见是有多顽强才能生存的生命啊!在那个吃饭之前必须唱歌的日子里,每天都要检查指甲的日子里,16岁的我接受了人生很多的第一次。</p><p class="ql-block">新兵连第一课,整理内务。我刚领回来的被子还没打开就被班长扔到了地上,哗!半快餐杯的水泼了上去,我懵了。然后比我早去的战友们给了我一把小板凳,凳面冲下,让我跪在被子上面搓。这下我好像懂了,但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后来才明白是为了实现这个“豆腐块”。但毕竟是第一天到部队,还没有具备敢发问以及顶撞的勇气。只好埋头苦干,至此后的两个月我的被子只有这个形状的时候在床上,其他时候都在地上。</p> <p class="ql-block">第二课,作风训练。所谓的作风训练就是半夜班长不停的让你穿了衣服打好背包然后再脱了衣服散开背包。一晚上能折腾十多次,然后到点就该搓被子了。我的棉裤没有领到,一直穿着我妈三天给我赶织的毛裤,两个多月啊!从未敢脱了毛裤睡觉,因为那玩意太紧了,经不起这一晚上十多次的穿脱。紧急集合。这个不多解释当过兵的都懂,跟作风训练差不多,但比那个要正式多了,一般是连长才能发号施令,也保不准连长一个不高兴就会拉出去来个五公里,回来的几乎都是丢盔弃甲,我的裤子穿反了,裤腰带直接从后面拉上,回来打不开了,只好请战友帮忙。豆豆没衣服了,出不了门,原来是咪咪把她衣服打进了自己的背包,此类事件层出不穷。牙杯掉了的,胶鞋丢了的…换来的当然是班长的一顿猛踹,那时候的感情除了班长我们是一股绳的,体现不到文革前后那种对于出身排斥歧视的感觉。何小萍的悲哀我们未曾感受,刘峰的待遇也不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因为那时候的我们都会抢着做好事,打水总想多拿几把壶,扫院子都想多干活,因为满脑子憧憬的未来,让人热血沸腾。这一身军装一穿,满脑子的荣誉象征。</p><p class="ql-block">第三课,队列训练。真的走到你觉得怀疑人生了,长了这么大居然走不会走,站不会站了。曾经因为一个“到”字回答不响亮,而被罚喊,站在厨房旁边把司务长养的猪都喊出来了,向后转腿不直被罚转圈,脚下的草坪都磨了一个坑。这都不算什么,这个变态的班长,因为踢正步给我们每个人腿上都绑了砖,引得前院的男兵都参观。还有更可气的,训练不许哭,谁哭就拿饭盆接着眼泪,流下来多少,再喝下去多少。我就是那个负责接的,我还曾因为小值日饭打多了,被罚一个人吃掉七个大馒头两大盆大米粥,吃的我三天没训练,教官天天派人给我揉肚子。下图就是这辈子最不想见的人,可我唯有这张照片清楚。战友们强烈建议我P掉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干活就是倒煤,完了却只有冷水可以洗澡,帮厨切土豆丝切掉指甲,掏厕所因为冻得那叫一个结实,不得不跳下去刨,冰碴子溅得满脸都是,居然没有口罩可以戴。最烦人的就是食堂那个胡萝卜海带汤,因为我小时候特别不爱吃胡萝卜,每次都是含在嘴里出来后趁班长不注意吐掉,每次站岗都要裹着被子,听着山上的狼嗷嗷直叫…哎!苦难的新兵连在运煤、掏厕所、帮厨、训练、各种变态挨整、半夜站岗听狼嗷嗷叫的日子里结束了。熬到了下连的日子,虽苦,可情真意切,犹如《芳华》里文工团解散的那一晚一样,喝的七荤八素、东倒西歪,仿佛世界末日的到来,那滋味,正是《芳华》触痛我的泪点。因此我们的友谊也延续至今,当年唱着红尘呀滚滚,却总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唱gonggong,而被豆豆提醒。在此后20年里我们一直牵挂着我们曾患难与共的战友。去年八一的第一次见面我们抱头痛哭,仿佛这些年一直凝固在身体内的那些情愫才能得以发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连队了,女兵的职业除了文艺队儿,只有这两种了,话务员、卫生员。我也一样,在妖、两、三、四、五、六、拐、八、勾、洞,的训练中,我培训结业到了新的岗位,就像普普通通的一名工人一样,只不过是听着号声起床,吃饭,睡觉而已。班长们总说新兵听哨,老兵听号,这下算是体会到了。还有诸如新兵信多,老兵病多,因为离家较近,经常回家生病,又赶上提前复原,所以我在部队待的日子屈指可数,但这回忆却是值得用一生去品味的,曾煲过电话粥,文书说我两小时开场才算是个预热。吃包子14个创过全连第一,也曾因打架被罚写检查,还跟着男兵去套野鸡逮兔子,踢足球,爬山采蘑菇,还拿胶鞋换过老百姓的银盘蘑菇,最爱吃的就是资源匮乏的辣椒夹馍,跟老百姓换的粉丝,加一勺醋一勺辣椒就是美味的酸辣粉,也曾因男多女少被当成国宝有众多的追随者,也情愫暗生有自己的仰慕者。</p><p class="ql-block">总之,那一段的青春岁月留在了这一生最为骄傲的日子里,虽苦犹甜。正像《芳华》里说的那样,我们的芳华已逝,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部队是所大学校,学会的东西有很多,学会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会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何面对分别,学会了集体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学会了自己一个人独立去解决问题,学会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部队,部队回馈给了我们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脱了军装还是兵。芳华褪去,我们的情感却越久越醇。</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军人和战友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