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发生了太多的事,遇见了太多行动的不确定,遭遇了各种交织的复杂性,完成了无数重大的选择题,“高速路上拐大弯”,晕一下是正常的,但我们不能失去方向感。</p><p class="ql-block"> 站在时代变量和学校变革的角度: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学校究竟意味着什么?政策和理论层面有哪些关键要素?站在一线的我们该如何行动?</p><p class="ql-block"> 时代深刻转型,却又不能散架,往往先破后立,一紧一松。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到非常的不适,因为每件事情都关乎你我他的固有观念、习惯和利益。我们来看看这一年的中国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阿里、美团、滴滴、抖音等先后被调查约谈,同时也鼓励继续发展——背后的潜台词是,强大不能有害机会公平的经济生态。</p><p class="ql-block"> 比如整治娱乐饭圈,比如规范游戏产业——背后的潜台词是,出名不能超越规则,赚钱不能误导人性。</p><p class="ql-block"> 以双减为抓手,整治校外培训产业,提振基础教育质量——潜台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能只说,必须落地。</p><p class="ql-block"> 这一点我们当然最为感同身受,还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明问题的紧迫性:2021年下半年各地党政一把手,跑学校、“蹲”教委的时间,至少是过去三年的总和。</p><p class="ql-block"> 最说明问题的是,疫情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但国家依然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同时对资本展开更多引导:限制无序扩张,鼓励社会价值——潜台词是:科技进步与制造业繁荣才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创造。</p><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第一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11月,中国和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达成并发布《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潜台词:地球环境的可持续,是当下的事情,不能留给子孙后代去痛苦。</p><p class="ql-block"> 今年3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的一篇讲话,可以说明执政者关注重心的变化,已经在各地开始向“执行端”传递。他说:</p><p class="ql-block"> 1.要办好短期内不一定实现GDP增长,但有利于构筑长远竞争力的事,如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根源;</p><p class="ql-block"> 2.要办好当前有阵痛,但未来发展必须做的事,如“碳中和”;</p><p class="ql-block"> 3.要办好眼前看似不急迫,但不解决会越拖越严重的事,如“老龄化”。</p><p class="ql-block"> 八月中旬,中央高层会议确立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目标: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包容发展——媒体对这件事给予了全新的解读:这是一个执政党新时代的执政理想,也是一场在人类历史上找不到成功模板的文明新路。</p><p class="ql-block"> 从越来越多的高层声音、媒体解读中我们知道,“共同富裕”应该是一种包容式、开放式的发展,让已经实现富裕的人不能垄断富裕的机会,鼓励没有富裕起来的人仍然有机会追求富裕;当然共同富裕也不是“杀富济贫”,而是一种鼓励创造财富,鼓励以财富创造社会价值,让全体社会成员受益的一个长期不断推进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二十几天前,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信息量极大,并且以主要的篇幅宣示了执政党的“十个坚持”:</p><p class="ql-block">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p><p class="ql-block"> ——这意味着,中国政治体系走向底线清晰,路径明确又包容创新的新格局。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大的执政系统来说,底线不能随便抬高,却也必须清晰牢固。</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到时代转型所包含的七个进步,正以比人们想象中更快的速度,成为方案或现实:企业担责,科技向善,文化求新,贫富减差,立身有德,教育归正,生态立国……</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向全球打量的眼光,在文明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必须追求和平与包容,并尽可能贡献文明的价值。有人说,美国作为一个“百年霸主”,中国作为一个“千年文明”,应当有共存共荣的雅量;而中国则需要以文明的交流超越文明的隔阂,以文明的互鉴超越文明的冲突,以文明共存论超越文明优越论。</p><p class="ql-block"> 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看,中国百年转型重生的方向具有自己鲜明的角度即“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把一切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异质文明化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这种开放的、兼收并蓄的包容力,是形成今天中国道路的一种基础力量。</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样的“文明新路”,究竟会通向哪里?</p><p class="ql-block"> 可以看见的趋势是,也许在不远将来的中国,公民有民主权利的空间,国家也有强大有序的治理;市场经济保证了社会对资源分配的效率,但并没有形成以资本为主导的体系;现代社会赋予个人发展的自由,这些自由在经济、艺术、人文、科技等领域的多元创新不断刷新世界的认知;但自由的诉求又必须框定在公共利益共同体、国家发展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对多元化的包容和对共同体的维护,“双剑合璧”,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稳定推动力。</p><p class="ql-block"> 从宏观到微观,从政治到经济,全社会的经济追求也在发生深刻的“范式变化”,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基点也从财富驱动转向价值创造。尽管当下的商业体系还有不少野蛮、粗放、透支、欺压、坑蒙拐骗的现象与习性,但法治化的市场经济,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对利益相关者的负责,用创新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等,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企业潮流。</p><p class="ql-block"> 从公平与效率的发展阶梯来看,近四十年的中国改革发展道路,从民族生存发展权为重心,逐渐过度到个体生命财产权为重心,是一种走向成熟的进步;而新的“升级点”也已经隐现——下一步的中国,不大容易走向效率至上的“自由主义财产权”,更大的机会是会走向公平与效率相平衡的“完整生命发展权”,从而产生对人性自由、资本科技有底线的鼓励及有尺度的管理——既调动人性潜在的创造力,又控制人性的过度贪婪。</p><p class="ql-block"> 从更长远的历史长河而言,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与政治进程,似乎正在致力于选择回应更完整的生命需求,实现更平衡的生命发展,走向更有包容性的自主生长——这条难得的大国复兴之路,其实已扎根在新冠疫情、大国竞和背后的全民思潮里。</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今天我们身处的国家,也是我们必须回应的时代,更是我们要去创造的文明。大家从这一系列我们感同身受的现象背后,是不是可以看见学校教育体系应该诞生的“正道”,就是坚定地选择培养完整生命成长和可持续终生学习的下一代。</p><p class="ql-block"> 在深刻的时代反思中,中国教育正在势不可挡地发生目标与观念的双重转型,这是一份被全民愿望和国家意志推动的“教育长期主义”,包含了两个根本任务:1.举国走向高质量教育体系;2.学校转向全素养培养目标。</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从政策说起。这是今年以来出台的事关基础教育根本方向的重要法规政策文件,处处指向系统改进,密集程度堪称史无前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2021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方案》及《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关于组织责任督学进行“五项管理”督导的通知》《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构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指导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草案)》教育部向全国人大提请修订《教师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关于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防治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p><p class="ql-block"> 这些政策规划了什么内容,明确了什么方向?究竟如何环环相扣重塑着基础教育体系?我们不完全地梳理了一下,基本指向的都是“动真格、下猛药”的教育生态治理措施:</p><p class="ql-block"> 比如明确“公民同招”“就近入学”,各地则展开探索“多校划片”;同时对“起跑线”的生态也进行了约束,避免掐尖;</p><p class="ql-block"> 比如规范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义务教育回归公益性原则;</p><p class="ql-block"> 比如提出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释放自主权;</p><p class="ql-block"> 比如确立了对县域、学校、学生发展不以分数为中心的评判标准,是从“结果”上消解教育的淘汰性、竞争性;以及加强了对地方政府执行的监管;</p><p class="ql-block"> 比如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治理超级中学提上议事日程;同时要继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p><p class="ql-block"> 免费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p><p class="ql-block"> 明确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p><p class="ql-block"> 以“双减”为手段,用前所未有的力度、牵涉范围,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主体,为教育均衡上了一道关键保险;同时提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应有地位;紧接着着眼于“怎么教和学”,从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完善作业考试辅导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随后又着眼于“谁来教学生”,强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p><p class="ql-block"> 以扩大并提升职业教育为抓手,落实教育强国、制造立国的根本要求;</p><p class="ql-block"> 以教育评价改革牵住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牛鼻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大海的表面已经波涛汹涌,深层次的变革并不容易,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够怎么做?回归正道,才能借势而行。在一系列组合拳的政策形势下,如何启程走向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如何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成为学校教育必须迎接的当下与未来。</p><p class="ql-block"> 对于学校、教师和区域教育管理者而言,这个过程当然不能再次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必须学会抽取所有政策的底层逻辑和根本指向,学会在一条自己并不熟悉的道路上牢牢把好方向盘,才能真正同频大变革的脉搏,推动实现学校教育的“正道回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