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中国历时近30年,不仅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造成极大的震动和深刻影响,在世界上也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事件。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时之长,人数之多,影响之大,古今中外,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 由此,研究和评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必将成为当今或数年之后社会科学的一个命题,并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同样,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评价历史事件,“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2年5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青年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壮丽篇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奋发图强 ,为改变国家一穷二白面貌勇挑重担、艰苦创业。涌现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谱写出一首首感人至深的青春凯歌。就是在这次纪念大会上,特意安排邢燕子、候隽、董加耕、赵耘等全国知识青年的榜样出席,并在前排与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合影。</p><p class="ql-block"> 2012年9月,经中央审定并批准正式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特别是对广大知识青年发挥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边疆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了锻炼,用自己的宝贵年华为改造祖国的农村面貌作出了贡献,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起到了传播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和事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知青时代即宣告结束,但是由1700多万知青在艰苦奋斗中培育的知青精神,在4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仍然异彩光芒,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如何对待知青这段历史的问题上,有人习惯于把上山下乡与“文革”拴在一起。写知青史绕不开这个问题,也无法回避历史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新中国成立即开始至改革开放开始而结束,在这个全部历史进程,要弄清这一重大决策是谁做出的,为什么要做出这项重大决策,整个发展过程是怎么变化的,把这段历史搞清楚,答案就比较明确了。因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是“文革”的产物;当然,从1967年以后下乡的知识青年自然无法脱离“文革”的影响。即使在部分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中,因为没有从总体上认识和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因与历程,仅从个人体验认识这一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编撰一部全方位、全进程、全景式的“知青史”,让知青们自己走进这段历史,重新认识自己在这一历史时期所充当的角色,所履行的责任和担当是十分必要的。</p> <p class="ql-block"> 现在,很多人都在写文章专论“知青精神”。 在本书中也列一章节专题论述“知青精神”,并以实例为证。什么是知青精神?简练的说法即“爱国、奋斗、奉献”。知青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在数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和发扬、它是广大知青与亿万农民相结合的产物。所以,知青精神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知青精神”需要由当代青年继承和光大。</p> <p class="ql-block"> 2006年8月,时任黑龙江省逊克县副县长的刘玉栋对返乡的知青说:”你们知青从城市来到农村,自己可能没什么感觉,可在我们农村人看来却是翻天覆地。我是土生土长的逊克人,父母都是逊克农村的基层干部,我的老师就是上海知青。逊克与苏联仅一江之隔,受俄罗斯文化影响非常大。知青没来以前,逊克农村只有俄罗斯文化,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中国文化,老百姓只知道做弥撒、过礼拜、圣诞节这些俄罗斯的风俗习惯。</p><p class="ql-block"> 上海知青来了后,我们才知道有中华民族文化,才知道清明、端午、中秋节、过春节、闹元宵,这么多的节日。现在逊克农村家家户户也都扒土炕改木床了,饮食习惯、服装打扮、家居装潢方方面面,已经完全与上海、北京接轨了。”这就是知青文化对农村带了深刻的影响,也是知青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在返城后的几十年间后,知识青年都把“第二故乡”作为自己向往和回报的热土。这种眷念之情、感恩之意,来源于在广阔天地的艰苦磨练中而培育的敢于吃苦、勇于耐劳、不畏艰险的品格,来源于这块热土及其父老乡亲对他们的真挚情感和片片赤诚,来源于对中国农村的真实了解、对农业的真心关切和对农民的真情厚意。正是这段难以忘却的青春之路、故乡之恩,把许多知青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以至演绎出“后知青”时代这一幕又一幕可以载入史册的画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整理和编著杭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仅仅是对这项社会活动初步研究的开始。以后,对知青上山下乡的研究将继续,与其他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一样。因为,这毕竟是近三十年的历史,一代人为之所付出和贡献了自己的青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本书是作者通过对知青历史的探索和思考,对一代杭州知青历史进程作了摄录,也是作者对这段历史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景式的知青上山下乡将更清晰地展现出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将使我们对知青上山下乡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更趋深化,视角更趋多元,研究也更趋深入和理性。</p><p class="ql-block"> 知青上山下乡是共和国历史上沉重的一页,但无可置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中开展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的政府组织行动。它是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因此,还原历史,加深认识,是知青与和后代的共同希望,也是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和动力的需要,因此,我们期盼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问世。作为知青,有责任不断思索,以使由我们作为主体的这段历史对所有人都有教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