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南山凤凰,访吴越宋迹

湖光山色

<h3>凤凰山,位于杭州城南,海拔178米。在围绕西湖的群山中,并不算高,但却是杭州的一座名山。因为它曾是吴越国王钱镠始建的王宫所在地,后来又成为南宋王朝的紫禁城。<br>深秋十月,山野景色如画。11月27日,我们常在西湖花港观魚公园翠雨厅平台喝茶的一行八人来到了馒头山南宋皇城遗址处,沿宋城路直上凤凰山、将台山、慈云岭至南山(慈云岭)造像处、经南坡下山到南观音洞,八卦田景区。一路观景、一路寻遗,来了一次山野旅游。<br>公元10世纪,偏处东南一角的吴越国,在五代乱世中善事中原,保境安民。这期间钱氏治杭70余年,从凤凰山南麓绵延九里的王宫到杭州城富庶一方的繁荣,杭州的政治地位历史上首次超过苏州与绍兴(越州),成为“钱塘富庶盛于东南”之地。“奉佛顺天,保境安民”为当时吴越国三世五王治国的根本信条,在他们统治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均大力提倡佛教,其时在杭州西湖沿岸及群山之间兴建寺院、雕刻佛经、建造佛塔经幢、摩崖石窟造像等前所未见,杭州更是被称为“东南佛国”。各类大小寺院多达近二千座,其中就包括位于凤凰山南麓的“圣果寺”。</h3> <h3>圣果寺又名胜果寺,是杭城一座多灾多难的寺院。它于公元582年,隋朝初建,后毁。至唐乾宁年间(894-898)由无着文喜禅师重建。公元910年,吴越王钱缪上凤凰山,逛完圣果寺,在寺左边石壁上,让人镌刻&quot;西方三圣&quot;石佛及十八石罗汉像。公元1034-1038年,宋代,一位叫惠然的僧人,来圣果寺建了个塔。没过几年,公元1048年,宋仁宗为这座塔赐额叫“崇圣”,就是崇圣塔,因是“皇室认定”,所以也有很多人称圣果寺为“崇圣寺”。宋室南渡的公元1147年,那时候的圣果寺,已经改成了殿司衙,是南宋禁苑,皇宫的服务机构尤其是御林军,就驻扎在这里。元蒙南侵,彻底破坏了南宋皇城,同时也摧毁了圣果寺,到元至正年间(1341-1368)寺院彻底被毁。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建。明嘉靖倭寇入侵被焚,后由僧正因重建。天启年间(1621-1627)毁圮。清初寺院逐渐恢复,乾隆三十二年(1767)高宗弘历题&quot;江湖广览&quot;、&quot;澄观堂&quot;两匾额。该寺整体建筑毁于清咸丰时,至1937年日军侵杭后尚有房10余间,有僧妙慈住持其中。1958年寺院被拆毁,僧侣遣散,仁善去江西云居山修持,寺遂湮没。<br>从2017年开始,杭州市启动了南宋皇城区域内圣果寺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如今,位于宋城路的尽头,在尚存的规模宏大的圣果寺遗址上建造了一些仿古建筑。<br>古圣果寺有多大?与南宋皇城做一个比较,当时吴越国归宋后,原来的王宫就成了北宋杭州州治之所在(相当于市政府)。而后宋高宗赵构定都杭州后,在北宋州治旧址修建宫城禁苑。东起凤山门,西至凤凰山西麓,南起苕帚湾,北至万松岭,方圆4.5公里。而根据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圣果寺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及初步研究。圣果寺的范围“东至笤帚湾大街,南至月岩山冈、钱塘县界,西自慈云岭上、钱塘山界直至北一带山砧。北至本隅四图、孔子书院及官山届。寺产方圆二里许”。根据文献内容推算,圣果寺的寺产面积约为300多万平方米,是南宋皇城的五六倍!</h3> <h3>经幢。2020年建造,在凤凰山麓。幢身为八面体,正面镌刻有"圣果寺遗址",其余七面镌刻有佛经。</h3> <h3>御莲桥。2020年新建在凤凰山麓的一座单拱石桥。</h3> <h3>《云峰松径》轩。2020年新造的一座仿古建筑。三开间,单层硬山顶木结构房子。轩匾题字系集苏东坡字。门联为:“几欲寻思修正果;弦目得地辟尘缘。"僧园志撰,楊西湖书。</h3> <h3>巜青霭亭》,2020年新造的仿古建筑。四柱,硬山顶木结构亭。亭匾由骆恒光书写;二侧抱柱楹联为:“花含春意洽;石戴古跛奇。”由乾隆帝撰,羊哓君书。</h3> <h3>圣果寺遗址山门。2020年新建,枋上额匾《圣果名山》由书法家朱关田写。</h3> <h3>《松涛亭》,2020年新造的仿古建筑。六柱攒尖顶木结构亭。亭匾由沈立新题写,二侧抱柱楹为:"半空灵阁有云住;六月溟松无暑来。"系古圣果寺旧联,由西冷印社宋涛书。</h3> <h3>新修的上山石階路。</h3> <h3>沿着整修过的山间游步道继续往上走,就到了一个三叉路口。有一座山林管理人员用房及路标指示牌:左上方到月岩,右上方是圣果寺遗址。</h3> <h3>这是建造在圣果寺遗址处路边,一座依山筑造的无名石质半亭,仅有二根立柱。亭中有一座与山崖连体的观音菩萨,旁边还供奉着由善男信女捐赠的大小观音菩萨。<br>在石亭周围的山崖上有许多摩崖题刻,其东北向还有一些圣果寺遗迹。</h3> <h3>《西方三圣造像》,又称三佛石,位于石亭子上方,悬崖最高处。如今,在圣果寺遗址映入眼帘最为震慑的就是三佛石了,据《咸淳临安志》卷七十六记载:“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钱氏(在凤凰山圣果寺)镌弥陀、观音、大势至三佛于石上”(“三佛”即西方三圣,是佛教世界里宣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尊神。又称作“阿弥陀三尊”。除此以外,佛教在中国还有:华严三圣,他是指华严经所述的华藏世界中的三位圣者:毗卢遮那佛、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另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和他的左胁侍日光遍照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三尊佛像高约10米,是杭州现存最大的佛像。可惜我们现如今看到的只有残像,依稀可见多处榫卯之间拼接用的方形空洞。</h3> <h3>《澄观》亭廊,是2021年为保护凤凰山造像所建。亭廊所保护的崖璧上的许多造像,是原圣果寺千佛阁的一部分(十八罗汉告人像等)。此处遺迹分二期,第一期为吴越国至宋,第二期为明清时期。</h3> <h3>宋高宗的“忠实”题刻。<br>“忠实”,这两个字非常大,长5米、宽2.8米。在当时书写工具和书写习惯的限制下,碑文上有这么大的字体实属罕见。此外,也反映了宋高宗赵构师承苏黄(苏东坡、黄庭坚)两家的书写风格,十分大气。宋高宗赵构在凤凰山的一块石碑上写下“忠实”二字时,正是他40岁生日,也是岳飞被杀害大约5个年头。因为这块石碑在凤凰山南宋皇宫遗址的边缘,南宋时的地面比现在的地面高出1.5米左右,所以这块碑被半埋在土里。赵构20岁正式坐上皇帝之位、35岁杀死岳飞、40岁写下忠实二字,短短5年,可见宋高宗的心境转变。</h3> <h3>为保护“忠实”这处摩崖题刻,2021年新筑造的保护亭。</h3> <h3>归云洞(洞旁题刻歸雲二字)</h3> <h3>“观(觀)微”题刻。</h3> <h3>“通明洞”题刻。</h3> <h3>方豪题刻之一:十日外方豪又三来五日乃去。</h3> <h3>方豪题刻之二:正德庚辰闰八月廿日,方豪,郑善夫来访石门。</h3> <h3>凤(鳯)山题刻。淳熙丁未(1187年,淳熙是宋孝宗的年号) 王大通。<br></h3> <h3>凤凰池题刻。</h3> <h3>这处题刻,写法怪异,好似道家的符箓,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此摩崖位于圣果寺遗址通明洞口,有字龛,摩崖单书一字,款字径4CM,落款曹芝宇书。现有资料没找到有关曹芝宇的信息,估计是明代的。最早记载此摩崖题字的是成书于康熙元年(1662)的《凤凰山圣果寺志》:通明洞,在中峰亭下,巨石削拔,玲珑中空如堂。户壁镌“石门”,字楷;“飞龙”,字隶。<br>那么此后的文献对此处摩崖又是如何记载的呢?据清黄易,约成稿于乾隆六十年(1795)前后的《武林访碑录》抄本:“飞龙”、“石门”俱在通明洞。据金志敏主编,成书于2014的《杭州凤凰山摩崖萃编》:明清曹芝宇书“九十九寿”(“飞龙”)……简评:此刻为道家的符箓书法一类,包含有祈福,祈求长寿的含义。其可释读为:“九十九”、“飞龙”、“飞升”、“寿”等等诸多含义,甚吉祥。可见一直没有统一的解读。<br>直至近几年,有人发现西安碑林所藏清马德昭《花甲重周寿字碑》(也称一笔寿字碑),才将它解读为“花甲重周寿”。西安碑林是将该字的下半部那似"甘"字的那部分认作"廿一",九十九加廿一,一百二十岁。为两个花甲子,当为两周(重周),可不单单当九十九寿看,比九十九长廿一岁。</h3> <h3>这是西安碑林所藏清马德昭《花甲重周寿字碑》的拓片字样。外形虽粗旷,但筆划是不是基本相同?!</h3> <h3>沿着这些摩崖石刻向上可达凤凰山顶一一凤凰亭,往南则可到凤凰山上的观月胜地"月岩"。我们往南观赏月岩景点。</h3> <h3>凤凰亭,位于凤凰山顶。(这是先前拍摄的凤凰亭照片,比艮山门东河坝子桥上的那座凤凰亭更漂亮)。</h3> <h3>沿着弯弯曲曲的石階游步道,上上下下。</h3> <h3>沿途有一处摩崖题刻:跃云。</h3> <h3>快到月岩景点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有"髙大光明"题刻的悬崖。其中高字已被损坏。</h3> <h3>这款"高大光明"题刻,是由明代著名书法家洪珠所书,杭州岳庙照壁上书写的"尽忠报国"四字也是他写的。</h3> <h3>月岩是一株巨石峰,石峰上部有一天然圆洞,洞径约45厘米,称为“月窦”。每逢中秋节,人们从石峰下会看到月亮刚好在这圆洞中,这圆洞引月光到地上,又形成了一个圆圆的月影。天上和地上,双月如双璧,叫人不免拍手叫绝。<br>    南宋以来,历代都有人在中秋之夜慕名而去观赏,或饮酒吟诗,或弄笛长歌,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月岩石峰周围还有许多奇峰怪石,升腾起伏,如气蒸云涌,比园林假山有趣多了。这些峰石上,有许多古人的题刻,其中如“高大光明”、“光影中天”等,字径都大到一尺左右,虽个别字已损坏,但仍能给人以美感。南宋诗人陈天瑞吟咏月岩的佳句“怪石堆云矗大空,女娲炼出广寒宫”,刻石字迹至今依稀可辨。<br>月岩昔日是与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齐名的杭州三大赏月胜地之一。三大赏月都有其特色,平湖秋月是湖边赏月,三潭印月是湖心望月,月岩是山中观月。每当春分、秋分日的上午或中秋朗晚,便可看到太阳或月亮刚好位于圆洞中,此为一影。透过圆洞将光引到地面井中,此为第二个影。天上地下,仙境人间,双影合璧,放大光明,相映成趣。</h3> <h3>“月窦”的下方有几处摩崖石刻,其中光影中天题刻的作者为蔡襄。蔡襄,北宋名臣,杭州老市长;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其书法为"宋四家"之一。</h3> <h3>《無影相》题刻。它是明末抗清民族英雄楊龙一有之父,浙江左参政楊师孔所写。</h3> <h3>《月崖》题刻。</h3> <h3>月岩景点的石岩间小道。</h3> <h3>月岩景点,为一三叉路口,往上可达将台山,往下可到栖云寺和梵天寺。</h3> <h3>栖云寺,位于栖云山,月岩与梵天寺遗址之间。古栖云寺刁建寺至今已经有近千里历史,一度辉煌,南宋时曾为皇家寺院,后圯。明代著名的莲池大師(其墓在云栖兜云亭前),为净士宗第八代祖,曾在此修行。不过,最近几年,日趋没落。<br>而梵天寺遗迹更是只剩下两座经幢。</h3> <h3>我们选择了上将台山。</h3> <h3>将台山,东北连凤凰山,西接玉皇山,左瞰钱江,右眺西湖,实是观杭州龙飞凤舞、左江右湖山势的绝佳处。将台山的山巅平台,足有三十余亩,又有“四顾坪”之称,四顾坪有杭州著名的天然石林两列,如衙兵左右列队,中有通道,故称为排衙石(亦称排牙石),四顾坪西南面另有一高出数丈的小平台,称“点将台”。此外,在山顶还有一口被称为"鹿池"的水塘。</h3> <h3>吴越国时,此地曾是钱镠讲武之所,钱镠于排衙石上留有的诗刻目前仍有残存。<br>北宋年间,杭州郡守祖无择,曾在排衙石旁建“介亭”,以方便游人歇息。有《介亭铭》,其序云:“亭前有石二佾,自北而南,二十举趾,高逾再仞,有若衙道,故谚以排衙称。”佾,是古代乐舞的行列。同一处石头景致,在一介武夫钱镠眼中是“排列的亲兵”,到了北宋市长眼里,就成了“乐舞的行列”。<br>相传北宋末年,方腊起义中百花公主曾在此点将。<br>到了南宋时,此地列为皇室禁苑,御校场之上校场设于此地。<br>宋亡,至元代后渐逐荒废冷落,到清代,这里筑有澄观台一座,为清西湖二十四景之一,景观稍有恢复。<br>近代后,将台山又复冷落,解放后因山巅土地平整,据说还当过果园,起初种下果苗长不大,后来找着原因:发现地下为整齐的地砖,于是破坏了大部分地砖后,果树遂茁壮。想必这些地砖,是当初南宋校场跑马练兵的地坪,北宋介亭等建筑的基础和那些历史遗迹,就这样一并被毁了。</h3> <h3>《排衙石诗刻》,2000年已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排衙石在吴越国归顺北宋后曾遭人为损坏。</h3> <h3>排衙石</h3> <h3>鹿池,其实是将台山上的一口水塘。而之所以称呼其为鹿池,是因为池边上的岩石上镌刻有三只鹿。</h3> <h3>这是镌刻在池为之岩石上的三只鹿。</h3> <h3>这块太湖石就是沉睡在鹿池中几百年的名石"涌地云",长约170厘米,宽约70厘米。它是在2019年4月,清理鹿池时被发现的。石上除了涌地云三字外,还有思道两字。思道其实是明代刑部主事方豪,字思道,开化人,他在西湖边有多处题字。<br>但有历史学家认为"涌地云"原系排衙石的一部分,应该是五代时题刻,而思道是明代的,会不会是当初思道也找不到"涌地云"而自己题刻了一块"涌地云"题刻。</h3> <h3>离开将台山我们继续往慈云岭方向走,之间有整修不错的游步道。</h3> <h3>慈云岭,位于将台山与玉皇山之间,岭顶有一座老玉皇宫,和一座石凉亭。由此处左行是将台山、凤凰山及南宋皇城遗址;右行而上便是玉皇山顶,朝南径直下山则是著名的慈云岭造像、八卦田,可至钱塘江北岸;而向北下山则是玉皇山正门,经玉皇山路可到西湖边的南山路。<br>现今的杭州人已很少有人知道,这条长不足千米,高不逾百的山路是一条千年古道,是吴越国王钱镠为打通西湖与钱塘江所建。彼时,钱塘江是杭州的出海口,过江可抵富甲一方的天下粮仓宁绍平原,溯江西行而上可由富春江,新安江抵安徽;南去由浦阳江,兰溪江入浙中。一千年前,慈云古道算得上是杭州人的主要出城路了,此处之繁华可想而知。</h3> <h3>老玉皇宫围墙边的油麻藤,藤径已有近30厘米,具有上百年的历史。</h3> <h3>老玉皇宫为一道观,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时期。吴越国王曾于此筑登云台,是他称王后的祭天之所,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登云台改辟为天真禅寺,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毒蜂禅师重建。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扩建为道教灵官殿,殿内供奉诸灵官中名气最大的王天君,后由清末民国紫东道人李理山律师开坛演教,成为子孙庙宇(即意味着此处宫观是师徒相承的),建有山门,灵官殿,慈航殿,玉皇殿,慈云亭,假山,祭天台及生活用房等,为往返道侣提供幽静的栖身之所,每到玉皇山脚变能听到晨钟暮鼓及道长们琳琅的诵经声。文革期间遭到毁坏,2004年恢复宗教活动场所后,历经4年时间重建老玉皇宫,该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柱,具有鲜明的江南古建筑风貌,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慈悲心地的特点。建有灵官殿,凌霄宝殿,内供奉王灵官,武财神关圣帝君,文曲星君,及玉皇大帝。</h3> <h3>这是位于老玉皇宫前右石壁上的“乾坤一望”题刻。<br></h3> <h3>但慈云岭“乾坤一望”石刻有两处,除了上述的在老玉皇宫外,慈云岭游步道旁边的这处外,在老玉皇宫内还有这一块。两者相距非常近,估计直线距离不到20米,但两处字迹不完全相同,最明显的就是这个“一”字和“望”字中的“月”,明显是两种字迹,所以这两个“乾坤一望”并不是同一款石刻,而是两种石刻,由二人所写。<br>据《武林石刻记》,此四字,系明刘伯温书。<br>洪武年间,作为御史中丞的刘伯温,来杭州视察工作期间,登慈云岭至老玉皇宫访友论道,发现这里风景不错,想起了司马光的诗:“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乾坤只在掌握中,五湖四海归一望。”于是挥毫写下了“乾坤一望”四个字,赠与宫中道长,道长让人将此四字刻于慈云岭石壁上。这是现存在老玉皇宫内的那处题刻。</h3> <h3>为什么同一条慈云岭上要题刻二处内容完全相同的四个字呢?这在通常的摩崖中极其少見。比较通俗的解释是历史上慈云岭曾经改过道。现在,老玉皇宫内的石刻已经完全看不清楚落款了,而路边的石刻依稀还能看到落款,虽然已经不太清晰,但看着像“嘉靖壬辰秋”这五个字。嘉靖壬辰年是1532年,这已不是刘伯温生活的年代,而正好是另一位著名的大字书法家洪珠所生活的时代,那时他也正好在浙江当官(嘉靖七年(1528)任绍兴府知府,嘉靖十二年(1533)迁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所以说路边的那个是洪珠所书,也是比较让人接受的。<br>有人推测,当年刘伯温(1311-1375年)来到慈云岭,玉皇宫道长盛情接待这位明朝开国重臣,陪同游览赏景,看到此地风景极佳:山容委婉,陂陀迤逦,慈云洞幽,殿宇肃穆;远眺钱塘江浩瀚之形似青龙逶迤而来,近望西子湖波光潋滟;雷峰塔、三潭印月、苏堤、白堤、孤山远影,风光秀丽。此时,又想起来了宋代名名相司马光的《登山》诗句:乾坤袛在掌拿中,四海五湖归一望!遂意气风发,泼墨挥毫,写了"乾坤一望"四个大字,赠与道长,道长将此四个字镌刻于道旁石壁上,以供人后人瞻仰。<br>随着明成祖崇扬道教,玉皇宫也逐步扩大,到弍佰年后,此处题刻已被圈在道观内,慈云岭道路也下移到现在的位置。到了1532年,时在绍兴任知府的洪珠来杭述职,余瑕之际也来到了慈云峰瞻仰刘伯温,观赏先生题刻。由于洪珠也酷爱书法大字,此时发现刘伯温的"乾坤一望"题刻已不在路旁崖璧上,路人根本看不见,感觉不妥。于是也泼墨挥毫,题写了一幅"乾坤一望",命人镌刻在道旁崖壁上,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款摩崖题刻。</h3> <h3>慈云岭造像位于慈云岭南麓,为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吴越王钱弦佐建资贤寺时所雕凿,现寺已不存,造像尚在。</h3> <h3>为保护慈云岭造像所修建的院落。</h3> <h3>院落匾额是《吴越瑰宝》。</h3> <h3>慈云岭造像与天龙寺造像、烟霞三洞(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造像及石龙寺造像、凤凰山造像、吴山造像,统称为西湖南山造像。</h3> <h3>慈云岭造像共有二龛。<br>主龛横长,宽 10米,高5.8米,龛内圆雕造像七尊。中间的三尊坐像,为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阿弥陀佛高2.45米,头顶螺发,身披袈裟,偏袒右肩,双手相叠,置于脐前,作禅定印,两足心刻八辐法轮。左侧观世音,头戴宝冠,上饰化佛,两侧宝缯垂肩,右手执柳枝,左手置于脐前。右侧大势至,宝冠高髻。三尊造像均作全跏趺坐式。莲花座花瓣饱满,下设须弥座。身后皆有背光,中间内雕缠枝牡丹,边缘饰火焰纹。三尊造像两侧,有两尊菩萨立像,高2.72米,再两侧是金刚力士像,高2.92米,戴盔穿甲,腰系草带,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执长杆宝钺。龛内上部雕有飞天和迦陵嫔伽,飞天头戴宝冠,身着天衣,肩披帛带,手举花束朝着弥陀飘舞散花。其后的迦陵嫔伽,人首鸟身,背上着翅,尾随而至。龛楣上石刻祥云缭绕,七尊佛端坐云际,左端文殊骑狮,旁有拂菻;右端普贤骑象,旁有獠蛮。主龛除去两尊金刚力士面部较为完整,其他菩萨的面部均有损坏,现有修缮,但补上的跟原来的有些差异。<br>主龛右侧有一地藏龛,坐北朝南,高2.6米,宽2.33米,内雕地藏和左右供养人。正中圆雕地藏菩萨,高1.96米。光头长耳,作和尚打扮,外披通肩袈裟,左脚踏莲花,内着衬体衣,半跏跌坐式,面相圆润,深沉恬静。地藏菩萨的两侧侍立供养人,束发,穿交领衫,系长裙,神态恭敬虔诚。龛的左侧引出云头,绕向龛外上方,云际间浮雕“六道轮回”。 “六道”乃佛家用语,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牲道、地狱道。两侧供养人的面部亦有损坏,现有修缮。</h3> <h3>在主龛造像的外侧,有一块石碑,题额上刻有“新建镇国资延遐龄石像之记”,下面则是北宋绍圣甲戌年(1094年)惟性和尚镌刻的《佛牙赞》一首,其内容与题额毫不相关,是赞颂佛牙而非造像,可见是惟性和尚磨去了原碑上的“石像之记”,改刻成《佛牙赞》的。这与历史上吴越归宋后,北宋曾派员损毁钱王碑刻的记载相吻合。而且从时间上说,大中祥符元年时寺名已改为“上石龙永寿寺”。由此可见,慈云岭造像是吴越王在创建资贤寺时所雕凿,“新建镇国资延遐龄石像之记”的石碑题额,是为造像时的原刻</h3> <h3>南观音洞位于慈云岭造像下方,在现今玉皇山隧道南口东侧,洞前原有净胜院。因玉皇山的后山有石突出宛如龙首,有上下二龙,上石龙在永寿院(即今之慈云岭石刻造像处),下石龙在净胜院,故净胜院又称下石龙院(庵)。<br>这是一个清幽怡情的天然洞穴,高和深各约3米。洞内两侧的岩壁上,雕凿着十八罗汉像,虽然佛像身高不到半米,但布局自然,相映生趣。在十八罗汉像的上面,还有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和济公和尚像。<br>走到洞底,可见到观音菩萨和胁侍像。从这些造像的风格上来说,应为南宋时所刻,由于后代香客的涂泥饰金,面目已经全非。造像的时间,从残存的题记上看,有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和明代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等,说明南观音洞造像是在南宋迁都杭州(当时称为临安府)之后开始雕刻的,一直延续到明代。与同时期的山上石龙洞造像相比,它的艺术价值要稍逊一些。<br>南观音洞前的净胜院(下石龙院)早已不复存在。南观音洞依然如故,净胜院的一部分遗址已成南复路路基,另一部分成为一座有两个佛堂的小庙,供奉着观音及其他菩萨。每逢月初、月半及观音菩萨生日,香客盈门,香烟缭绕,不禁使人追忆起七百年前南宋净胜院(下石龙院)时香火鼎盛的一派盛景。</h3> <h3>只可惜,疫情期间已不开门。</h3> <h3>南观音洞的山阴有北观音洞。<br>玉皇山山南与山北的两个姐妹观音洞,是杭城独显佛教文化的观音洞窟。</h3> <h3>八卦田景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