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收藏: 志杰</p><p class="ql-block">摄影: 志杰</p><p class="ql-block">文字: 志杰</p> <p class="ql-block">熟识的茶友中不少是因品茶喜欢上茶具的。我不是,似乎是先爱上了茶具,然后才慢慢地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在有关自述的文章中多次提起钟爱瓷器与生俱来,是否站得住脚?尚不清楚。总觉得,一个人要真正了解自己与认识世界一样,是件困难的事,非高人莫属。在我的记忆中,选择收集茶具与居住的条件直接相关。结婚后夫妻两地分居了8年,每次妻子回沪探亲,学校临时借一间房子,在教师新村住过三处;儿子出生后分得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算是有了个安稳的家。可是吃喝拉撒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买几个花瓶就没处放,于是将目光聚焦上那些小小的茶盏。我的收藏之初,感性远胜于理性。大概人的行为到达完全受控于理性是需要时间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上升到理性——成熟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而今已是七十古稀之年,得闲拾掇这辈子采集的茶具,可以归属<b>粉彩、青釉、青花、颜色、紫砂诸类。</b>采集是率性的,每个时期追逐的品种是不同的,最终五花八门聚在一起,当下摊了一地。看着这些东西,就像看见一个让自己陌生的人。一个个擦,一件件赏,其乐融融。因疫情居家,老天给足了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小耳濡目染的孙子,茶技无师自通。</p> <p class="ql-block">粉彩茶具我是比较喜欢的,多年收集的器件主要取自学校附近的天山茶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至退休前,抽空常去那里转,认识了几个设店经营的老板和艺术家,趣味相投,言谈甚欢。我介绍了从书本上学来的陶瓷知识,他们向我讲述起产品制作的过程和艺术陶瓷的行情。向他们学习了不少,对于鉴赏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善长瓷作花鸟画的景德镇艺术家亚斌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我选择茶具是有内在的标准,于己而言要有美感,愉悦之感。精致的粉彩茶盏让我亲睐。粉彩始于清康熙年间,是由明五彩发展而来。据书上记载,粉彩是因其彩料中添加了铅粉而得其名,所获取的彩色感觉更丰富,具有纸面绘画的艺术效果。瓷画家在粉彩制作的过程中,先在素瓷胎上描轮廓,然后涂一层含有氧化砷的玻璃白,可起到乳浊作用,产生一种不透明的效果,再把颜料与油调和,在玻璃白上作画,最后入窑烧造。粉彩的上色法充分借鉴了画画的技法,表现力强。</p> <p class="ql-block">在天山茶城结识了景德镇的瓷画艺人胡亚斌。他个子长得与我差不多,年纪小我10岁。他自己画,母亲也在画,是个艺术之家。夫人姓雷,店铺的照看主要靠她,后来女儿也来上海读大学。亚斌善长在茶盏上绘粉彩花鸟,他对我说,在茶盏上画点花草,提几句词,饮茶时赏之很有情趣。边品茗,边赏茶盏,人生之乐。茶城里售茶具的店铺很多,亚斌的作品常常吸引我驻足,有一段时间成了他们的常客,收了他较多的东西。偶然有次光顾地处静安寺旁的久光百货大楼,在楼上瓷器专区看见了亚斌的作品,价格是天山茶城的10倍,后来我问起此事,亚斌说不是他在那里经营,是别人搞的。艺术品的价格很难有统一的、客观的标准,因人而异,就看你喜欢不喜欢,一旦市场炒作起来就成天价。</p> <p class="ql-block">这件茶碗口径8公分,高6公分,圈足高0.5公分,深腹,容量较大。釉上花鸟,胎薄透光,仿清雍正年制。我用来品时令的绿茶十分惬意。</p> <p class="ql-block">盖碗茶盏,口径9公分,连盖高10公分,圈足外撇高1公分,釉上彩,仿雍正年制。画工精细,落款端正流畅,涂有灯草边,一件精美的藏品。适合用来饮用养身保健茶。</p> <p class="ql-block">这套茶盏是30多年前购于淮海路上的一爿古玩店。托盘、茶盏绘有瑞云翔龙不一般,貌似皇家用品。取象于龙凤,以别庶饮,贵贱有别,使喝茶体现龙威。虽然此茶盏绘画精细,但仍有上色不匀之瑕疵,是件赝品。总体上观赏,乃不失为一件可把玩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这枚茶杯,口径6.7公分,外撇,高5公分,薄胎,釉下彩,满花。绘有牡丹、海棠、扶桑、牵牛、木槿和菊花,四季花香,常开不败。寓意:美满。</p> <p class="ql-block">这件粉彩茶盏是我收藏的精品之一,给我一种靓丽的珐琅彩的感觉。珐琅彩瓷始于清康熙时,经雍正、乾隆两朝趋于成熟,是中西合璧之作。珐琅彩瓷的绘画颜料是用油来调和,像油画一般,色彩更鲜艳。从画功来看,无论是花还是鸟的勾勒,功夫老到,花恣鸟态生动逼真,百看不厌。</p> <p class="ql-block">用精美的茶盏品茗,赏画吟诗很有意味,此处有佳句:<b>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b></p> <p class="ql-block">我十分欣赏芝兰寿石图杯的意境。兰花、灵芝和寿石构成的一幅清秀、雅致的图画,石(寿石)、兰草(同“南”谐音)、灵芝(仙草,喻长生)即寿比南(兰)山。西汉焦赣《易林》称:南山芝兰,君子所有。后又引申开去,比作优秀子弟,并称颂他人子孙昌盛,谓:芝兰玉树、兰桂齐芳。兰、桂皆喻贤才后继有人,德泽长存,流芳千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粉彩缸杯,釉上彩,收口卷边成缸形。口径6.5公分,高6公分,平底重(油)彩描绘,提写</span><b style="font-size:18px;">“有福尝此味 凡骨变成仙”</b>句。看到此杯,就会想起一位景德镇瓷画老艺人吕联安,他曾对我说,家中藏有一袋祖传的颜料,专画荔子,此颜色在景德镇独此一家,所以他画的荔子不用落款。我常思忖景德镇的陶瓷艺人世家不会少,有多少人家的独门绝技能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纵览我国的陶瓷发展史,陶瓷器的形状和功用是由社会发展的形态、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就以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碗为例,依然如此。我所见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碗,西安半坡村出土的碗就是斗笠形状,南京北阴阳营出土的碗和属于红山文化的内蒙古敖汉湾小河沿出土的碗都与现代的瓷碗形状近似,只是使用的材质和制作的工艺上有着巨大的进步。如今我们使用的饮茶器具的繁花似锦是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一个缩影。之前我曾错误地认为斗笠形状的碗出现在宋代,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先人已经创造了。</p> <p class="ql-block">这种平底敞口收腹形状的碗在新石器时代也已发现,只是用陶土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收藏的高仿明成化斗彩茶盏。斗彩瓷创于明成化年间,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其做法是:先在胎上用青花料画好图案,涂上透明釉,入窑焙烧后,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再入窑焙烧,即成斗彩。可见数种色彩,美不胜收。曾经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在嘉士德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会上拍出过亿的天价。</p> <p class="ql-block">我在天山茶城经常光顾的另一爿店亦是自产自销号称“贵和祥”的铺子。丈夫在景德镇家里制作,妻子带着幼小的孩子守店铺。给我的感觉她不是个生意人很实在,店里陈列的东西我非常喜欢。上门多了,她常与我聊几句,有一次她告诉我,那些仿明成化年间的斗彩茶盏还闹出了风波。因为她老公仿古瓷做得太真了,从他们家买去的仿品有人拿到香港拍卖获取了暴利,结果看走眼的人闹到她家里,法院判与他们无关。听完这个故事,我把她店里的剩下的仿品都买下了。</p> <p class="ql-block">贵和祥的粉彩荷花就是与众不同,工笔描绘,细致且不刻板,花恣、阔叶、茎杆逼真而灵动。赏之,可感觉到风动,甚至听见了风声,用句时髦的话即是有温度。我喜欢荷花,用此茶盏品茗,即使在冬天里,也会随着茶香飘到荷花池中。</p> <p class="ql-block">贵和祥的粉彩寿桃图案茶具是成套制作的。构图、着色的深浅都是可圈可点。说是传统柴窑焙烧,表面釉色更亮。是现代制作的茶具中值得收藏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粉彩人物是瓷画传统题材,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收集的此题材的作品竟然多为童趣。不期而遇、不约而同的选择是早就蕴含了的文化因子,退休后带孙子是应验。</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把产自河北的壶,十几年前,我买自上海的新天地,器形上显然有其特色。尽管远古时期现在的浙江地区是古窑分布最密集的,但是到了隋唐,河北出现了许多名窑,率先发明了白瓷,有相当长的年代流传着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如今河北的骨瓷产品仍然享誉一方,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粉彩瓷画不只是表现在茶具上,因为我收集的主要是茶具。其实,在花瓶上更能显现粉彩技艺的风采。这个圆形花瓶是亚斌的作品,放在案头不插花也很美。</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温酒具,大罐盛热水,小罐盛黄酒,再把小罐放入大罐中,冬季饮酒其乐融融。我更欣赏在酒具上的彩绘,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精致藏品。</p> <p class="ql-block">约20年前,天山茶城开张不久,在一家茶叶店见到一位老人正欣赏着一把瓷壶,我凑上去也欣赏了一会,老人说是他画的,我夸奖了几句,并问是否出售?老人说,遇到看得懂的人可以转让,要价300元。我认为此壶值此价,当即成交。接着问还有作品吗?老人说还有一壶给你看看,不卖的。我夸他那只蝉画得逼真,很有意境。我一言,他一语,言谈甚欢。后来以同样的价格转让给我,紧紧握手。老人说,自己年纪大了,同样的东西再也做不出了,今天遇到一个懂它的人,一定会爱惜它,转让给这样的人很开心。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去那爿茶叶店,问起那个老人,店主说,老人去逝了。每当我看到这两把壶,就想起那个可爱的老人。艺术品的买卖不完全是件交易,更是缘分。</p> <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