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溪头石

骥山子

<p class="ql-block">  溪头石,确切地说应该叫溪头村石,它石肤嫩滑,具玻璃质感 ,颜色幽深亮丽神秘 , 纹理丰富多变 , 质地坚硬且韧 , 大多圆润饱满 ,韵味十足 ,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奇石品种 ,爱石者称之为“石中官窑”。</p><p class="ql-block"> 溪头村是粤闽交界大埔西部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短短三公里涧流出产的一种奇石,俗称溪头石。正是对它的追捧,近年常有福建、江西、广东韶关、深圳、河源、梅州各区县石友来此猎石,人多时一天几十上百人。抱着好奇心,本人也不下十次前往溪头村,探访山川深涧,了解地形地貌,与老农闲聊山岭野史,游玩所得与石友共赏。</p><p class="ql-block"> 从大埔县城出发约半小时,来到西河镇东塘大桥,地势突然开阔起来,放眼望去,远山近岭层次明显,近山太多黄土,山上长着马尾松,郁郁葱葱;而远山如岱,多山石大岩,太多是杂木,可谓泾渭分明,据对地理有研究的朋友说远山比近山最少早形成几亿年。朝着远山方向,不久来到西河镇,溪头村水在此汇入漳溪河,由此驱车二十分钟就到溪头村委。</p><p class="ql-block"> 山村很小很普通,沿小溪零星散布山居,山很高很陡,植被很好,有种原始风貌,翻过高山就到溪头村尾的自然村——炉下坑,它是离福建最近自然村,只有几个老人还在坚守,闲聊中,得知他们先祖最先发现小涧流中有铁石,在 三公里长的山沟中先后架起九十九座炼炉冶炼生产生活用器,年轻时还常在山坡(开山造田)上捡到铁疙瘩,可惜炼炉遗址荡然无存,石友倒是在山溪中经常发现有废铁渣,自己也亲自捡到小铁疙瘩,这些似在证明当年哪段史实。</p><p class="ql-block"> 基于以上事实,大胆猜测溪头村水域历史上存在含金属尤其是铁的岩石,这类岩山个体较大,搬运不便,另起炉灶,就地取材,这才有九十九座炉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在炉下坑到溪头村委三公里范围内,山很高,山势陡峭,山谷很深,树木很密,在此觅石,常常会遇到奇怪自然现象——小气侯,每当天空有云层飘过,瞬间,就可能下雨,等石友匆忙上岸,出到村口却艳照高照,而有经验的石友知道雨下不会太久,头顶的云几分钟就飘走,雨也就停了,猜测山高谷深水流急造成气压差是形成小气候主因。</p><p class="ql-block"> 细心的石友会发现,溪头村的小溪,落差很大,溪流很窄很急,不远就是一个或连续几个水潭,神奇的是间隔一段时间再去,你会发现原有的水潭被沙填平,其它地方又出现新的水潭,考察中还发现一个震憾地理现象,就是无论在哪段小溪,沙下面都是清一色的“麻枯石”,仿佛整条溪底是一个整体石块构成。</p><p class="ql-block"> 以上发现表明特殊地质条件,湍流细沙“硬底化”使溪头石石肤细腻,充满玻璃质感。</p><p class="ql-block"> 溪头石成分纯粹,既硬又韧,所以很少有破损现象,上手有压手感,为了更好了解特性,在《客家奇石馆》我们还专门做了两次密度测试,均测得密度为3.0。这个事实说明它确实比一般鹅卵石结构更细密,成份更纯更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呜谢《客家奇石馆》鼎力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