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寻找普洱茶的核心价值</p><p class="ql-block">《普洱》杂志主编段兆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洱茶的热度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虽然难免有些起落,遭遇数次危机和复兴,总体而言,仍然保持着积极正向发展的势头不减。或许,有些茶友会将之归结为“人为炒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普洱茶蓬勃发展的这二十年里,越来越多的茶人逐渐深入,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了普洱茶的核心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这样的核心价值让普洱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惧风险,韧性十足,不断寻找和实现着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和绽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洱茶传奇般的崛起,堪称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茶界,乃至世界茶界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不但宣告了一个传统茶类的王者归来,还改变了中国茶界的市场格局,给茶界带来的持久的深远的影响。过去的十多年间,伴随着普洱茶充满传奇而又颇具崎岖的崛起之路的,是来自茶界本身和媒体的各种纷争议论。赞美者有之,嘲讽者有之,怀疑论者也有之,当然我们看到更多的还是理性的思考和研究。经过十多年来的沉淀,现在茶界对普洱茶的崛起逐渐形成了基本共识,那就是普洱茶的王者归来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根本的必然性因素,具体体现在普洱茶的三大核心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农残最低,普洱茶具备最佳生态地理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澜沧江中下游一带的山岳丛林地区是普洱茶的主产区,有着得天独厚的适于茶树生产的地理气候条件,也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给普洱茶的核心产区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一带,带来了大量暖湿气流,降水量丰富,使得这一区域成为北回归线沿线最大的生态绿洲。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一区域又是比“云之南”更为偏远的地区,与内地相比发展严重滞后,工业化程度严重不足,形成了所谓的发展“落后地区”。但也正是受益于这种落后,使得普洱茶产区的生态地理环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存,为优质普洱茶的生长和生产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系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优越的自然禀赋,让普洱茶具有其他茶区难以相提并论的自然条件。在全国的茶区中,普洱茶产区的茶树生长所需农药化肥最少,尤其是树龄上百年的古树茶完全不用施化肥和打农药,也能良好生长。而且随着近年来生态茶园的改造和建设,在优异的整体生态系统下,生态茶园的“微”生态系统也已经得到重建和修复,令生态茶园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度越来越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相关机构组织的历次茶叶产品农残成分检测中,普洱茶的农残成分是最低的,甚至远远低于全国其他茶类。而在出口欧盟、日本、韩国的茶叶中,普洱茶的比例也是最高的,那是因为只有普洱茶能达到欧盟、日本、韩国的农残检测标准,能够畅通无阻地出口到这些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中国的茶叶消费市场,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的环境意识、食品安全意识也不断提高,普洱茶的生态地理日益受到重视和追捧,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消费量超越全国其他茶类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越陈越香”总归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对于普洱茶来说,它具有的独特性正是在于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各方面条件都合适的情况下,普洱茶能够通过后发酵的过程,让品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因此被誉为“越陈越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认的说法是,普洱茶的核心品饮价值就是“越陈越香”的“陈香”。普洱茶的“陈香”,确实是普洱茶香最具个性的特点,但要说普洱茶的“陈香”就是普洱茶核心品饮价值还不够确切完整。因为“陈香”只是道出了普洱茶随时间延续而香味发生变化的生命性特点,并没有确切说出普洱茶香最吸引人,最让人迷恋,让人过瘾,念念不忘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说,普洱茶的“陈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香?这还需要继续说明。而这,无疑是“汤香”。冲泡出来的普洱茶的“陈香”,主要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从茶汤里飘散出来的气香,一种是蕴含在茶汤里的汤香。普洱茶气香不弱其它茶类,但其远高于其它茶类的最大优长,则是汤香,它的核心品饮价值,也在汤香,说得更确切一点,就是富于生命性的,“越陈越香”的汤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普洱茶的汤香,具体又是怎么一种香呢?它又为何能构成普洱茶的核心品饮价值?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中国第一大茶类——绿茶的核心品饮价值。绿茶的核心品饮价值,自陆羽《茶经》以来,经历代无数文人诗词歌赋的渲染,深入人心,耳熟能详,在普洱茶崛起之前,早已成为中国茶核心品饮价值的主流。那么,绿茶核心价值是什么?一言以概之,无非“茗香”两个字。茗者,何也?茶尖,毛尖也;香者,何也?茶汤之香气也。所以,绿茶品饮的要害,主要就是品两个东西,一是茶之茗,二是茶之香。品茗者,品茶尖入水之后,其形色之变,之定,精要在形色入眼,观之可人。品香者,品茶茗入水之香也,茶茗入水之后,其香入汤,弥之,散之,入鼻芳香,嗅之,玩之,入口含香,啜之,咂之。茗和香,道出了传统绿茶品饮价值的要害,就是“鲜香”两个字。茶之茗,茶树上最鲜最嫩的部分;茗之香,茶叶最鲜最嫩部分入水之香,华丽,惊艳,飘逸,诗意之香。鲜香的要害,决定了绿茶以鲜为要,以当下为要,不能老,不能久存,越鲜,越香,越漂亮越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普洱茶的香,主要不是香气的香,而是香味的香,藏在汤里,是味觉,而不是嗅觉所能感受到的香。普洱茶的品饮价值是极为丰富的,粗略概括,就有色、香、味、气、韵、境等六个方面,每一个方面的品饮价值,都不弱于全国其它茶类。但普洱茶最突出的核心品饮价值还是在香和味,并且是含在茶汤的香和味,而不是从茶汤里飘溢到空气中的气香。并且,从汤香角度而论,普洱茶的汤香,远高于全国其它一般茶类,这就是为什么普洱茶能够征服那么多茶人的嘴巴,让人纷纷上瘾,牵肠挂肚,难以释怀的根本之香。普洱茶的香,是含在汤里的,是内敛之香,是入口、入喉之香,而非鼻腔的飘渺之香。普洱茶的汤香,是浑厚之香,实在之香。普洱茶的汤香,还是有生命的变化之香。有生命的变化之香有两层含义。其一,普洱茶越陈越香,同样一款普洱茶,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陈放不同年限的普洱茶,香是有变化的,在一定年限内,总的香味变化趋势是越陈越香。其二,同一片茶,第一泡,第二泡,第三泡,第四泡……每一泡的汤香都有变化,总的特点是比较耐泡,汤香久久不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普洱的汤香是有生命的,富于变化的“汤香”。所以,普洱茶核心品饮价值的准确表述应该是“越陈越香的汤香”。普洱茶存放上一段时间之后,苦涩渐褪,“酽”逐渐演化为甘醇,而这种甘醇,主要是凝聚在汤香里面的,而不是浮在茶气表面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毋庸否认,与民风精致细腻,对茶尖、茶形、茶新,以及对各种唯美的冲泡、品饮艺术精益求精,力求穷形尽相的江南、沿海小叶种传统绿茶相比,民风浑野淳朴,制作工艺简单粗犷,形制豪放,以砖、饼、沱为主,对品饮艺术大而化之,不大讲究,只求甘爽痛快,以大叶茶种为主体的传统普洱茶,给人以下里巴人的印象。不过,在茶香的层面,普洱茶的汤香和传统绿茶的茗香相比,是丝毫不落下风,甚至大有全面压过茗香的势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汤香更厚,茗香更薄;汤香更沉,茗香更浮;汤香更绵,茗香更短;汤香更浓,茗香更淡。如果说茗香是一首首隽永的山水诗,那么普洱茶的汤香就是一部部关于大地的恢弘叙事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味最酽”,普洱茶拥有最佳健康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明清时期,普洱茶“味最酽”,酽到可以入药的健康价值就被发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洱茶健康价值的发现,是从消食暖胃开始的。明末,学者方以智已在其《物理小识》中明确写道:“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藩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写道,贾宝玉等人准备夜里私自开宴庆祝生日,正好碰上来查夜的林之孝家的,贾宝玉谎称自己没睡是“因吃了面怕停住食”。于是林之孝家的便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林之孝家的回答实际上是很到位的。曹雪芹过世两年后的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成书刊印,他在著作中从药性的观点说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清·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茶名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也就不难理解了。一是满族的祖先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以肉食为主,进入北京建立清王朝成为统治阶层后,养尊处优下生活更加奢华;二是康乾盛世时期经济繁荣,人们大鱼大肉吃多了自然需要消食。普洱茶除了品饮价值外,还因具有性温、善解油腻之功效而成为王公贵族们的标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清宫中以饮用普洱茶为时尚,有的用来泡饮,有的用于熬煮奶茶。尤其是每年冬季北方气候干燥,多饮普洱茶更是对身体大有裨益。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以至普洱茶在当时能誉满京城。直到晚清时期,清宫中仍保留着品饮普洱茶的风尚。曾伺候慈禧太后日常生活达八年之久的宫女,在清朝灭亡出宫后,回忆说:“老太后进屋后躺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杯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图它又暖胃能解油腻。”从中可以看出,普洱茶的健康价值一直为清宫所看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梁实秋有一篇经典的散文叫《喝茶》。谈到普洱茶时,梁实秋说:“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港著名美食家蔡澜,1995年曾在《壹周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叫《普洱颂》。该文在阐述了香港人爱喝普洱茶缘由之后,笔锋一转,如此写道:“普洱茶已成为香港的文化,爱喝茶的人,到了欧美,数日不接触普洱茶,浑身不舒服。我每次出门,必备普洱。吃完来一杯,什么鬼佬垃圾餐都能接受。移民到国外的人,怀念起香港,普洱好像是他们的亲人,家中没有茶叶的话,定跑到唐人埠去喝上两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从清朝末期开始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国内民众生活普遍处于贫困状态,饮食结构以素食为主,营养本已不足,大量饮茶,特别是饮“味最酽”的普洱茶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也因此,普洱茶在这一时期整体陷入低迷,甚至淡出了越来越多人的视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洱茶再度崛起的21世纪初,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饮食结构出现了以肉食为主的颠覆性变化。这种变化,为人们带来营养充足、体格强壮的同时,也带来了具有普遍性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一系列“富贵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味最酽”的普洱茶在消食暖胃、降血糖、降血脂等方面具有较强功效和健康价值。来自云南澜沧江两岸莽莽群山间的普洱茶,以绿色安全的原生态身姿,独具特点的品饮价值,以及可以入药的健康价值,满足了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自身健康问题的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因此,虽然再度崛起不过短短十来年,普洱茶就不断超越其他茶类,改变了中国茶叶市场的格局。相信在未来,普洱茶还必将会开疆拓土地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不断拓展自己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因为这一杯茶是独特的,安全的,健康的,必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