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简介 观课情况 听课记录 观课感悟 <p class="ql-block">一、问题引领,直切主题。</p><p class="ql-block"> 8位作课教师都是以问题为导向,先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初步解决问题。老师再进行变式或者加条件等方式,引发学生猜想,进而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比如戴颖华老师的《认识底和高》教师利用点和线,线和线的图片,让学生动手画垂线,复习了垂线的画法。紧接着对图形进行变化,变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引出本节课内容的同时,也说明了三角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的个数的区别。</p><p class="ql-block">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活动。</p><p class="ql-block">几位教师都充分设计学生活动,问题引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充分调动积极性,发展高阶思维,学生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思维逻辑清晰,在探究展讲过程中能一题多解,对比优化,得出最优解题方案。比如吕领先老师的《质数与合数》,老师以设计分组比赛,什么数字作为面积能画出比较多的长方形,什么样的数字只能画出一个长方形,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讨论验证,进而思考:长方形的个数与因数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最后推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最终引发矛盾:1不能画出长方形,不符合质数和合数的定义。从而解释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整堂课利用学生爱做游戏的性格特点,让学生设计游戏规则,为了赢得比赛,学生绞尽脑汁,充分思考,把一节枯燥的概念课升级为富有激情,思维碰撞火花四溅的优质课堂。</p><p class="ql-block">三、总结升华,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培养。</p><p class="ql-block">8位教师的课堂总结都非常经常,推陈出新。大概分为三种类型:1、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戴颖华老师以微课形式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李秋灵老师以时间火车回顾本节课内容。2、矛盾碰撞,引发高阶思考。比如殷日奇老师的《可能性》,在最后总结时让学生观看狄青掷硬币的事件,讲解有些事情是必然事件。3、数学家历史讲解,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丁元春老师的《圆的周长》在推出π的数值后,为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把π的数值精确到3.15926-3.15927之间。吕领先老师的《质数与合数》最后讲解哥德巴赫猜想,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中国人在数学史上做出的贡献,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怀。</p> 活动总结 <p class="ql-block">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数学思维碰撞,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和媒介。那么如何做到问题引领,活动优化,是所有数学老师在备课和研讨的主要内容。本次活动为大家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通过本次活动,所有数学老师对数学课堂都有了新的领悟和启迪。相信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会更好的将领悟化成行动,努力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发展学生思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