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果庄村的庙</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是山就有道,是村就有庙。果庄当然也不例外,果庄历史上前后有四座庙,最早的庙在果庄大珠峪,大珠峪是以沟口有一个象珍珠一样的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果庄最早的庙就在大珠峪里面一个小孤山上。</p> <p class="ql-block">山顶上有一座庙,山后有两间禅房,至今遗址犹存,依稀可见,庙山下,有一股清泉,清澈见底,源源不竭。本草纲目称其为乳穴泉,此水近乳穴流出,秤之重于他水,煎之上有盐花,久服体润不老,健脾强身,与钟乳同功。</p> <p class="ql-block">据说很早以前有一个道士,在此修炼坐禅,禅房前还养着一只白虎,道士潜心修炼,几年后,庙山夜间禅房内泛出五彩光环,终成正果,后来他御风西行,故不知所终。白虎翻山去了今天的虎峪。此庙只有遗址,并无文字记载,所以我姑且说之,您姑且听之。</p><p class="ql-block">果庄的老庙,在今天的110国道49.3公里处,2016年在原来老庙遗址上,建立了一处新村,也不知是否得罪了神灵,此项工程着实不顺,开始已封顶的十层大楼,因违章被夷为平地,70多幢别墅被拆除,书记村长进了班房,两委班子更是大换血,真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终于把一个惠民工程(开始是这么说的)搞成了一个烂尾工程。</p><p class="ql-block">听前人说原来遗址上有3间庙产,还有一个戏台,每逢祭祀的日子,全村人都要撺钱粮,请戏班子唱戏。大概1932年左右,不知什么原因,村里人决定将庙搬到小珠峪对面的山脚下。小珠峪是以沟口有一个比大珠峪小一点的山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这个庙搬到小珠峪对面落成后,也举行了隆重的洛成庆典,还请了戏班子,唱戏三天,我家二爷爷国有贵,从小在戏班子学戏,村庙庆典他也来了,还唱了一出精彩的‘三上吊’戏,至今老人们提起来,还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新庙坐东朝西,只有一大间,分内殿和走廊,内殿正中墙上供着慈眉善目的菩萨画像,两边墙上是凶神恶煞的四大天王,中间是香案。外面廊子两侧墙上写着一副幽默的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道士肩担两点,和尚下有</p><p class="ql-block"> 方巾:</p><p class="ql-block">下联:虽然平常两字,闷坏不少</p><p class="ql-block"> 闲人;</p><p class="ql-block">大家不妨猜猜是哪两个平常字?此庙因为比原来老庙面积小所以人们就叫他小庙。1980年修110国道,因为是国家工程,神仙也惹不起,只好让道。</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庙,是1981年是由徐德忠带村里几个人建的,比原来还小且非常简陋。</p> <p class="ql-block">到现在为止已基本上断了香火,在果庄人的心里庙可能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古人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现在忧国忧民的大事都在村民委员会,让他们去忧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