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5日,那大十小语文课题组成员在主持人庞微波老师带领下开展了研讨活动,并由蔡枫华老师根据课题组成员的研讨,先后提供了两节研讨课《难忘的泼水节》。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教学副校长许俊才、教导主任吴华两位领导全程参与并指导活动。</p> 课前教材研读 <p class="ql-block"> 课题组成员觉得,目前语文课堂上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课堂安全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因此选定二年级上册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围绕“如何借助教材资源,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研讨。图为课题组成员课前研读教材。</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围绕研讨主题提前钻研教材,研讨会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就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生长点以及教学策略达成了初步的一致意见,将本课的教学生长点定为“想象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过泼水带的”这一问题,让学生借助图片及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蔡枫华老师根据大家意见形成了教学设计方案。</p> 课中实施过程(第一次磨课) <p class="ql-block"> 课堂上,蔡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了文中生字词的认读,借助田字格教学了“难忘”一词的写法,并围绕“难忘”一词展开了全文学习。</p><p class="ql-block"> 教学中,蔡老师抓住两个主问题展开教学: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读一读。2.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p><p class="ql-block"><br></p> 二次集中研讨 <p class="ql-block"> 一节课下来,老师们围绕研究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老师们认为:</p><p class="ql-block"> 1.这节课虽然是阅读教学课型,但老师仍不忘字词教学,体现了二年级学段目标。这是做得挺好的。</p><p class="ql-block"> 2.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周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场面时,因为老师设计的范例有些局限,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只能顺应老师的想法去表达,无法激活学生语言,出现了目标达成度不尽人意。</p> 再次课堂展示 <p class="ql-block"> 根据老师们的建议,蔡枫华老师再次修改教案,在二(2)班重新执教展示交流。这一次因为有关于泼水节习俗的介绍,在引导想象“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这一问题时,教师借助书中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人物形象及表情,并借助文中语言“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祝福健康长寿。”设计了开放性说话训练题:“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把水洒向谁?对他说什么?”勾连学生生活经验,激活学生思维,语言表达得到了较好的提升。</p><p class="ql-block">生1: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洒向一个小学生,慈祥地笑着说:“小朋友,祝你学习进步!”</p><p class="ql-block">生2:<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洒向一位老奶奶说:“老奶奶,祝你长命百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3: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洒向那个背着鼓的小伙子说:“小伙子,祝你事业顺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至此,课后训练题“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周总理是怎样和泰族人民泼水节的”目标就顺理成章地达成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研讨活动小结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集体的研讨和分享。磨课过程是痛苦的,但“破蚕成蝶”的幸福正是这份痛苦成就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殆。只有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学习,并将研究所获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师才能真正得到专业成长,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实惠。这样的教学教研活动才是真正朴实、真实、扎实、有效的活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