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律动~2021.12.7

老妈

<p class="ql-block">《惊艳的“水上森林”是如何形成的》 1981年,当时的上海市农林局提出了一个关于林粮兼作的研究课题,即在同一片农田里间隔种植粮食作物和树苗。 1982年正式启动的,春夏之交,农田灌水栽秧,耐水湿的池杉苗也几乎同时被种下去,当时胸径才三四公分。等11月水稻收割之后,又种上了小麦,来年收割后再种水稻。”</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杉树苗在水稻、小麦的一轮轮耕作中,逐渐长大,也随着它们的耕作规律,处于时而水淹时而干旱的状态。</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帮助太湖分流泄洪,青浦与浙江嘉善之间的水坝被炸开,青浦很多地方被淹,这片林地也未能幸免,从此长期处于水淹的环境,也便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水上森林。</p><p class="ql-block">现在水上森林面积在85亩左右,小树苗从三四公分长到了几十公分,现在最粗的胸径有40公分左右了。</p> <p class="ql-block">沿着宽阔的大道,两边稻田里留下整齐的稻茬,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铺上了一大块地毯。</p><p class="ql-block">庄稼汉们又及时翻耕土地,为来年的春种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稀疏的落叶,独舟前行陪伴着单飞的白鹭,枯萎的莲蓬搭拉着脑袋,它告诉我们秋天己成故事。</p><p class="ql-block">但我会在这里带着秋天的心愿等待冬季后的春暖花开</p> <p class="ql-block">“生态保育区”就是网红的《水上森林》</p> <p class="ql-block">青西郊野公园的水上森林,春夏绿意盎然,秋冬色彩斑澜,静谧美好。不仅绿化景观独特,也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p> <p class="ql-block">水上森林秋色正浓、层林尽染、林水交融,犹如一幅大自然描绘的天然油画。池杉林枝头的树叶开始染黄或染红,红黄相间,在秋阳下变得通透,尽显湿地公园生态建设的多彩之美,</p> <p class="ql-block">池杉被誉为植物中的活化石,尤为珍贵。它们的根茎已完全淹没在水中,最深处水深达2至3米,</p><p class="ql-block">树根部长出的独特造型的东西是池杉树的呼吸根,也是通常所说的气生根(俗称小佛陀)。这些呼吸根是从池杉地下的根部长出来的,能帮助树体进行气体交换,赋予了池杉在水环境中也能正常生长的能力。呼吸根质地松软,顶端有孔,表面和内部的空洞互相连通,便于通气。</p> <p class="ql-block">水中油画</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遗址于1959年被发现后,经过多次考古挖掘。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广富林地区小范围发掘了两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及其他遗址遗物。研究发现,这是上海最早发现良渚文化墓葬的两处遗址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中是现代派的几何线条的屋顶,直接坐落在水中似乎是一座被水淹没却正在浮出水面的房屋。三角形的屋顶倒映在水中,组成一个菱形的几何图案。设计者巧妙地运用咖啡色与深橘红色,使之过度到交融协调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2016年11月7日,正好相隔5年+1个月。广富林遗址公园建设中拍摄的部分照片。</p> <p class="ql-block">有评论说:外国人看广富林是中国的,中国人看是现代的,老年人看是怀旧的,青年人看是时尚的。再次回望古遗址园林,猛然想起,古遗址就是因为我们现代人欣赏而存在,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学会欣赏。</p> <p class="ql-block">再游朱家角,踏入那扇陈旧的木门,瞧见片片黛瓦白墙亲昵地挨在一起,静静地枕河而居,悠闲欣赏着桨橹轻摇,圈圈儿泛涟漪。荷叶稻香阿婆粽,泥螺香菱叽格郎,小桥流水俏江南。</p> <p class="ql-block">美篇摄影:三妹,老爹,老妈</p><p class="ql-block">文字编撰;后期制作:老妈</p><p class="ql-block">音乐:《金秋》</p><p class="ql-block">收集照片155张</p><p class="ql-block">感谢朋友们的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