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见王立武,是 1987 年,在大秦铁路建设工地。</p><p class="ql-block">那一次,我带领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在大秦线采访,他陪同。</p><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告诉我,王立武已是《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了,近两年还在《人民日报》发表多篇报道。</p><p class="ql-block">听了这个消息,我又惊讶又高兴:一个原来只有初中文化的人当上了记者,很不容易、很不简单;我为他的进步、为他取得的成绩由衷地感到高兴。</p><p class="ql-block">王立武所在的铁道部十六工程局常年在崇山峻岭中担任铁路施工任务。近些年,哪里有局里的施工队伍,哪里就有王立武的身影,从渤海之滨到太行山区,从塞外高原到闽南山地,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p><p class="ql-block">1986 年年底,十六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在福建山区担任隧道施工任务。当他得知职工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月掘进 332 米施工记录的消息时,不顾自己身患感冒,立即前往采访。他从北京出发,坐了三四天火车、汽车赶到目的地,屁股没沾上板凳就找人调查情况。1个星期后,写出了《铁道兵部队雄风犹在》的长篇通讯。投出不久,就被《中国青年报》采用了。</p><p class="ql-block">为了搞好报道,王立武把“根”扎在施工第一线,甘愿吃尽千般苦。</p><p class="ql-block">最近几年,十六工程局参加了国家重点工程大秦铁路的建设任务。穿行在崇山峻岭中 100 多华里线路的每个工点,几乎都被王立武跑烂了。为了及时报道建设者们的先进事迹,他在桑干河畔的局工地指挥所住了近 3 年时间,每年翻山越岭的路程都在 2000 公里以上!</p><p class="ql-block">1986 年上半年,王立武在燕山深处的一座隧道洞口和工人同吃同住 90 多天,与人合写了反映铁路职工不怕牺牲、吃苦奉献的通讯《牺牲岂止在战场》。稿件送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台领导当场拍板采用。稿件播出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山东、安徽、浙江等地的一些姑娘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王立武写信,愿把自己纯洁的爱情奉献给那些可敬可爱的筑路职工;成百上千名大秦铁路建设者听着广播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稿件中的主人翁之一、素有“铁汉”之称的十六工程局第二工程处三段段长孙庚听完广播后,马上拿出上级颁给他的大秦铁路建设积极分子荣誉奖章,戴到了王立武的胸前……</p><p class="ql-block">短短三四年时间,王立武仅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些中央主要媒体上,刊播稿子就达 200 多篇!作为他的同行和朋友,每当看到他从崇山峻岭中的铁路工地上“摸”出一条条“活鱼”时,我总是止不住心头的高兴与惊讶:这个王立武,真是神了!</p><p class="ql-block">王立武在大秦铁路建设工地为筑路职工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赞歌。为了表彰王立武的突出事迹,国务院大秦铁路建设办公室将他评为大秦铁路建设积极分子,奖给他一枚金色奖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