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古城记忆西安城墙护城河历史变迁

捕光掠影~瑞林

<p class="ql-block">  西安护城河,形成于公元1370年明朝时期,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时期是唐末的初掘。</p><p class="ql-block"> 西安古城的前身是隋唐长安皇城,它只是在外郭城墙外3米左右,环掘了一条宽9米,深4米的城壕,那时并没有护城河。直到唐末昭宗天祐元年三月,韩建改筑长安城,放弃了外郭城与宫城,仅以皇城改筑为新城,出于城市防御的需要,始在新城的城墙外环掘了一周的护城河。这就是西安护城河的早期工程。</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时期是明初的拓掘。</p><p class="ql-block"> 到了明洪武七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往陕西修城池”,即西安城墙在原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向东、北两面拓筑的同时,随着城墙的外移,城周规模的扩大,亦延长拓掘了护城河,增强了城墙的防御作战能力。</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时期是清代时期对明初拓掘后护城河进行了多次加深加宽和疏浚。</p><p class="ql-block"> 五代宋金元及明清时期,先后疏通了原城东郊的龙首渠,并新开凿了城西南郊的通济渠,引水入城,排注于壕。同时,为了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明代时期又修了余公渠。</p><p class="ql-block"> 金代时期,龙首渠入城及灌注城壕之水未断,时兴庆池仍支分渠水入注。京兆知府张仲孚还在兴庆池北修有众乐堂与流杯亭,曲水流觞,日与宾客宴游其中。</p><p class="ql-block"> 元代初期,为解决护城河的水源与府城的引水,极为重视龙首渠西渠的疏浚。</p><p class="ql-block"> 明初,由于西安城区向东、北两面的扩广,护城壕的继掘延长,以及城区之内诸王府与各衙署新的部署,增加了城市供水的需要。因而在府城拓建工程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毕工后,立即对龙首渠进行了重新规划疏治。</p><p class="ql-block"> 清代,对龙首渠也进行过多次疏浚,而护城河注水渠向发生了变化。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巡抚贾汉复疏浚龙首、通济二渠。</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经济衰败,当时的西安城也破旧不堪。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民国时期的地方当局为保护城墙,也做过一些必要的修护工作,如发布保护城墙的措施,实施小规模修缮等,这些修护工作虽未能改变古城墙衰败面貌,但对保护其完整性及为日后大规模修缮起到了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民国以后,因为要发展交通,西安城墙开始部分拆除。在原有四座城门基础上,斩断城墙开辟了4座新城门(中山门、解放门、勿幕门、玉祥门)。1935年,修建西安火车站时,还拆毁了火车对面一段城墙。</p> <p class="ql-block">  近现代,随着城市发展,西安城墙也先后开辟了朝阳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朱雀门(据说尚有唐门遗迹)、含光门、尚德门、尚勤门、尚俭门、尚武门,城门总数达到18座。</p> <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我国迎来了一次拆城运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城市建设需要;二是当时的苏联专家对我国城建的影响;三是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所造成。</p> <p class="ql-block">  受1958年大环境的影响。1959年重新编制的总体规划(未经批准)不再保留城墙,仅留4个城门和4个城角。该规划虽未被省、市领导认可,但原规划被无形中放弃,一些污染工业逐步侵占到近郊。</p> <p class="ql-block">  在这期间,城墙墙体被挖断400 m,WG期间破坏严重,在墙体内“深挖洞”,新挖洞穴1000孔左右。据调查外墙青砖及墙顶海墁被拆上万立方米。内侧170个溜水槽被拆除过半,80%以上墙体受到严重破坏。</p> <p class="ql-block"> 建国后护城河被纳入城市排水系统,接纳约40km㎡范围内的雨水。那个时期又有许多单位在雨水管道中乱排污水,造成护城河严重污染。护城河两岸则居民密集,乱搭乱建,挖土损坡,向城河大量倾倒垃圾,致使河床变窄升高,河水变浅发臭,雨季排流不畅,溢洪成灾。</p> <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初,西安城墙已是一片颓垣败壁,连续的暴雨都有可能把它冲垮。1981年,中央领导看到《我国唯一的一座完整的封建古城垣遭到严重破坏》的文章后,指示有关部门对西安城墙认真保护。及早维修。</p> <p class="ql-block">  1970年代,西安开始设计地铁方案,拆城墙又被提上了日程。当西安市提出效仿北京地铁,将西安城墙拆除,利用墙址所留下的壕沟来建设地铁的时候,又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保护派和拆除派互不相让。而这次的争论,拆除派占了上风。</p> <p class="ql-block">  1974年,临潼兵马俑被发现,立即引起世界瞩目,国家也非常重视。西安成为外宾来华访问的必经之地。因为兵马俑的发现,西安其他的文物古迹都受到了重视。</p> <p class="ql-block">  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在西安召开,三年后西安同时入选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兵马俑的发现给西安城带来了众多的特别待遇。此时的西安才真正断了“拆城”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初,西安城墙已是一片颓垣败壁,连续的暴雨都有可能把它冲垮。1981年,中央领导看到《我国唯一的一座完整的封建古城垣遭到严重破坏》的文章后,指示有关部门对西安城墙认真保护。及早维修</p> <p class="ql-block">  1981年11月,新华社以《我国唯一的一座完整的封建古城垣遭到严重破坏》为题,真实反映了西安城墙的现状和窘境。这篇文章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发表后,很快得到了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的批示。1981年的最后一天,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西安城墙保护工作的意见,为西安城墙的保护和修复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1982年7月,陕西省委书记马文瑞倡议义务劳动建设西安“城墙公园”。随后市委、市政府提出“维修城墙,整治城河,改造环城林,打通环城北路的建设方案”。</p> <p class="ql-block"> 1983年4月,环城建设开工,环城建设包括维修城墙、整治城河、改造环城林、打通环城路四大项目。1983年6月,东城门楼修复工程开工。这是建国后首次对古城墙进行大规模修葺。</p> <p class="ql-block">  1983年,西安开始了建国后首次大规模的环城建设,为了加固城墙墙体,整修环城公园和护城河,全市人民总动员,历经劫难的古城墙在这座城市及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得以重现拱卫古城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  1983年开始的西安城墙抢救性修复离我们最近,那是一段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正是有了那次全民参与的大规模修复和保护,以及后来相继实施的护城河清淤、改造等工程,才使得西安城墙焕发青春,重现辉煌。</p> <p class="ql-block">  1986年至1990年。完成环城北路火车站地下隧道工程、南门月城及闸楼吊桥复原,长乐门、安定门、文昌门、建国门等券洞工程,含光门新建工程,墙顶12座敌楼和一座魁星楼复原工程。</p> <p class="ql-block"> 2003年12月30日西安城墙火车站段连接工程开工。工程全长537.7m,2005年4月完工。</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人对老城墙的保护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西安百姓要与陪伴、保护了自己千百年的老城墙在一起,继续走下去,要让老城墙真正发挥其社会价值,让其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西安古城墙,环城公园环绕,护城河碧波荡漾。已经成为西安的一张名片。成为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