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关系,照见自己,在团体中成长

菩提子

<p class="ql-block">幸福,是人与人之间心的连接,是温暖、愉悦、满足的感觉,是脚踏实地而又充满希望和创意,“幸福家庭”心理研习社是让我们感受幸福、提升幸福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1年12月7日,周二,是参加幸福家庭心理研习社成长团体公益课堂第27周,到年底就达到30周了。</p> <p class="ql-block">学习了什么?</p><p class="ql-block">课堂上27周,54个小时的成长时间。从影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茉莉的最后一天》开始,体验了胡婷婷的《正念训练营》,李老师《从认识“自我”开始》,贺岭峰教授《爱情三部曲》,方刚教授《赋权性教育》,然后开始了《在团体中与自己相遇》的动力性团体成长。27周下来,在李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收获了很多,感悟了很多,从懵懵懂懂的认识自我开始,逐渐的在团体中遇见未知的自己,我知道成长才刚刚开始。</p> <p class="ql-block">动力成长团体解决什么?</p><p class="ql-block">在动力成长团体中,一群人在一起,会从前后左右不同的角度照见我们自己,有些是我们自己能够看到的,有些则是我们自己看不到的。通过关注团体中此时此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过程,了解自己,体察他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困惑,了解自己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调整不良关系模式进而建立有利于关系的新的模式,更好地应对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培育良好的亲密关系,更幸福愉悦地生活。</p> <p class="ql-block">我们出生在关系中,成长在关系中,终老在关系中,关系就是生命。生活离不开各种关系:亲子关系、婚姻关系、兄弟姊妹关系、朋友关系、合作关系。认识、了解、感悟和把握各种人际关系(夫妻、恋人、亲子、同事、朋友等)不可避免地成为每个人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必需环节,也成为个人发展和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美国团体心理咨询大师欧文•亚隆:人们内心的困扰均源于人际关系的冲突,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利用团体的动力去化解。</p> <p class="ql-block">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团员间真实的反馈与互动:有亲密、有冲突、有互助、有学习、有练习、有实践……积极正向地看待问题、深入透彻地发掘资源,将成长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遇见新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在团体中看见关系,在关系中成长自己,在这里,有信任、坦诚、安全、温暖、相互支持的团体氛围。在这里,我们安全的,放松的敞开自己,既被看见又被疗愈。通过其他伙伴分享的经历和感受,经历其经历,感受其感受,恍惚之间,似过几生。</p> <p class="ql-block">收获一:通过别人,看清自己。</p><p class="ql-block">人都自以为是的,没有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但是我们眼睛所见的往往只是某一刻或某个时段的现象,人就将这样的现象当成是事实。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才会不断起争执、生是非、造诸罪业的根本,也是遭受各种痛苦的根本。我们总是对别人的事洞察入微,对自己的行为却视而不见,可以做到明察秋毫,却唯独难以看清自己。人生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回首,一个顿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收获二:通过关系,照见自己。</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有一种极其强大的能力,是通过别人看清自己!最好方式,就是把每一个遇见的人当成自己的镜子。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站在镜子面前,我们只能看见正前面的自己,但看后面和侧面就有些困难。人和人之间也如此,我们常常会发现我们喜欢或者讨厌对面的某个人,其实是因为那个人恰恰做了我们的镜子,照见了我们,有时甚至于放大了我们不想看见的某些特点。</p> <p class="ql-block">收获三: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在发掘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等于是在发掘你自己。</p><p class="ql-block">团体成员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那些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了解自己,让你发觉你的阴暗面。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同样,别人对你说什么,也反映了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收获四:要想改善关系,你需要先深入自己的内在。除非你内在的问题得以解决,否则你不但无法改善关系,而且会制造更多问题。一个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内在的空虚得到填补,否则不可能放下控制别人的念头,也难以解放自己;一个满怀怨恨的人,除非化解当年怨恨的根源,否则不可能停止怨怼;一个爱嫉妒的人,除非内在能找到自信,否则不可能停止嫉妒。每个人外在的言行举止都是内在思想的呈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收获五:你与每个人的关系,都是你与自己的关系。如果你不断与自己的内在冲突,那么你也会不断地与别人冲突;如果你自己内在的情感挣扎,那么你也会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挣扎,因为我们在感情、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在的问题,所以,不仅要检讨你跟别人的关系,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关系。 “外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开始。如果你很排斥什么,它就是你必须学习的课题;所以,以后当别人指责你的时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样,立刻去攻击或反击,你要开始反问自己,因为他们说的很可能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么“当真”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