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柴火

尚希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柴米油盐酱醋茶",家家过日月,开门七件事。尤其这柴是第一件,放在了头等重要位置。在日常生活中,柴比米或其它都重要。挂在口头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虽然把柴米放在了一起,但柴还是第一重要。在中国寒冷的北方,冬天雪花飘飘,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室内需要柴火取暖。夏天披星戴月,耕田种地,一日三餐要柴草煮饭。所以,柴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居住在城市的高楼里,冬日居室是大暖供热。日常做饭是天燃气灶,旋纽一按一转,那兰精灵一样的火苗,倾刻间围成一个兰色的圆圈。猛烈的贪婪地舔着锅底,炒菜煮饭十分方便,清洁卫生不冒黑烟。如果你对年轻人说拾柴火,他们先是不懂,继而像听故事一样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听你说着,好象入了神,等你说完问一声:“还有吗?往事不堪回首,你们太辛苦啦。”这就是现在年青人对老一辈人过去生活的总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是山区的一个村镇,因为是山区,山上生长的参天树木蔽天遮日,满山的灌木丛覆盖着山岭。还有高低错落的野花野草,这些天然资源都可以当柴烧。还有一个最有利的条件,距家乡六七十里的宝丰煤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煤质不错的老矿。一年四季有赶马车拉煤、卖煤的人来往煤矿和乡间。有需要买煤的打个招呼,煤就会送到家门口。因为那个年代,普通百姓手头钱紧。除冬季数九天取暖烧煤外,其余时间还是烧柴火。就是百姓说的,烧着旺火傲着岁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我虽然从小淘气顽皮,经常惹邻居和大人生气。但是邻居和家里人还都喜欢我,碰见熟人叔叔、伯伯的叫着,年纪老点的爷爷、奶奶的喊着,谁见谁说:这孩子嘴甜懂礼貌。我从小就看着大人劳累辛苦,从小就跟着大人干活,打猪草、拾柴火。拾柴火记得是年令小的阶段,身体小力量小,走不了远路。只能提个筐子,去河边树林里捡柴火,有时候会捡很多。夏天下雨导致山洪暴发,冲下的朽木和树枝,还有被风刮落的枯枝,都会捡上做柴火。秋天,收完玉米、高梁后,经过秋耕后的土地里留下茬子,有的完全裸露在地面上,只需用手捡起在小镢头上碰去土,顺手放进筐里。有的刚露出地面一部分,发现后用小镢头刨出,打掉积土,又收获一个。刚翻的土地里,茬子很多,一上午就捡不少。运回家去整整齐齐的码在墙根老高,大人会说,能烧一阵子,不发愁了,每听到这话,心里美滋滋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龄稍大一点,个子也长高了些,力量和耐力也大有长进,可以跟着大人进山打柴了。进山打柴相比村边地头捡柴要辛苦很多。一般出去回来得一天,夏日,白天长回家得五六点。冬天太阳落山早,回家也就太阳落山了。打柴的前一天,得把准备工作做好。镰刀蘸上水在磨石上反来复去的磨上几遍。直到用手一刮感到有锋了,才算住手。这应了古人一句话,磨刀不误打柴工。把捆绑柴火用的麻绳绑在扁担上。那时候进山打柴只带干粮不带水。西山的每条沟里都有流水,常年流水不断。既使干旱的春季,泉水虽然小一点,但不会断流。所准备的干粮也没啥新鲜的,带两三张日常食用的煎饼。煎饼夏天不怕变质,冬天不怕冻了咬不动,并且携带也方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山打柴大部分时间是去西山,去西山路稍顺当些。过了西河口、二里半、五里庄走不多远就是大山森林,走进大森林就能捡到硬干柴,如果运气好,一棵干枯的老树枝或枯萎的树木,足足够你跑两三天。大部分时间是寻找枯死的灌木,如柞木、黄栌、松枝、连翘等。用镰刀或斧头将其砍下,然后分成长短一米左右的节。把捆绑柴火用的麻绳在地上展开,整理好的柴火放在绳上,捆绑牢固。用挑柴的扁担找准柴捆中心扎好一捆。扎第二捆时较费力,用扁担挑起第一捆柴火举起扛在肩上。找准第二捆柴中心扎进去。这算一天的任务完成了一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言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打柴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没有上山打过柴的人,无论如何你是难以体会个中艰辛。早上起床进山,走到目的地已经累了,还要滿山跑着砍柴火。等把柴担收拾好已经晌午多了,肚子也有些饿了。折腾了大半天,本就很累了,又挑起和自己身体差不多的一担柴火。嘴里喘着粗气,身上冒着大汗,两条腿灌了铅似的沉重。但肩上的柴担压的腰前倾,身体重心前移,惯性催着脚步挪动更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忍着满身淋漓大汗,走走歇歇,口干舌燥嗓子发干几乎冒烟。因为山上没有泉水,只有坚持到坡底的山沟才能喝山泉水,用清凉的泉水润完冒烟的嗓子,利用吃干粮的时间做短暂休息,让两条脚稍稍做个放松。片刻休息后,将柴担压在肩上,继续往家走。经常打柴的人都知道,担柴走路不能常时间休息,肌肉过于松驰人感觉没精神。所以经常进山的人是累了少歇一下,缓缓神接着走,很少有长时间缓气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山打柴是山村人最辛苦的一种活儿,也是我少年成长过程中最累最苦的事情。看着那些打柴卖钱维持生活的人,我深深体会到,他们那钱来的太不容易了。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我学不到知识,走不出大山,是否也会以打柴为业维持生活。那一年,我顺利如愿以偿考上了中学,离开家乡踏上了求学之路,没更多时间进山打柴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