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淳西部是水网纵横的圩区,过襟湖桥就是江南最大的圩区永丰圩。永丰圩北邻三圩、南荡圩,南毗相国圩,总面积58.89平方公里,圩堤周长27.4公里,是江南第一大圩。</p><p class="ql-block">永丰圩原是一片浩淼水域,据《高淳县志》记载:“宋政和五年(1115)十月,上(徽宗)阅李白游丹阳湖诗,因询蔡京。京言:昇州溧水管,三湖相连,其中高阜处可围湖成田。上遂命将军张抗督筑。相传筑永丰圩时,适值冬雪盈湖,时有白鹿出没湖滩间,留下足迹,圩工便沿着白鹿行踪,选其曲直高低,筑成圩堤。圩内民居枕水而居,家家户户都有水码头、划桨小船,水上交通是村民主要的交通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襟湖桥往西十五里有一古镇,距今已有900年历史。镇北圩堤外有一溪流呈现青苍色。小镇<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水</span>得名沧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清代贡生谷起凤诗曰:“丹楹映日悬清镜,石碣镌年记赤乌。”方苞在《苍溪镇重修三元观记》里记述:“汉末吴将周瑜驻屯于此,瑜殁,权立观以褒其功。”古沧溪是三国名将周瑜屯兵操练水师之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沧溪河东起木桥头流入固城湖,西至费家嘴融入水阳江可直达长江。全长30里,蜿蜒曲折,水流清洌。真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p> <p class="ql-block">在沧溪河的中间有一小镇,这就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一沧溪。 </p> <p class="ql-block">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沧溪是一个如诗如梦的水乡小镇。宽阔的沧溪河流到小镇打了一个∪字形大湾。东起三元殿,西至张家渡,形成了一个天然港口。永丰圩是高淳第一粮仓,生产出来的粮食和农产品东销上海及苏锡常:西至当涂、芜湖。夏秋二季,帆船点点,榢樯林立,驮夫们扛着盛满稻麦的蔴包,哼着号子,踏着节柏往大船上送粮。黄昏,各条船上生火做饭,炊烟袅袅,香气满溢,充满生气。每到夜晚,一切喧闹都安静下来。夜景奶诗所述:“钟声惊泊艦,帆影动危樯。两岸荒村寂,三更画角长。”</p><p class="ql-block">随着沧溪河断航,大量船舶不再来港,昔日繁华的小镇也风光不再!</p> <p class="ql-block">世事沧桑,沧溪河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小镇也随着沧溪河的变化而由盛转衰。1958年,永丰圩、三圩、南荡圩并联,在木桥头、推爬齿、费家嘴三地筑坝断流。原先贯通丹阳、固城两湖的沧溪河成为内河不再通航。此时正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解决粮荒,增加副业收入,政府发动沿河生产大队,在30里长的河道中大栽莲藕。夏天到了,整个河道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举获得“三十里荷花香”的美誉。据《沧溪乡志》记载:196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科教片《水上庄稼》时,在沧溪取镜,制成影片在全国各地放映,从此“三十里荷花乡”名扬中国。夏日月夜,约三五好友撑一只小船行进在馨香飘逸的莲叶丛中,面对皓月,吹起竹笛,弓起二胡,清脆的笛声激起阵阵涟漪;悠扬的琴声拨动着人的心弦。那景,那乐声至今不能忘怀。</p> <p class="ql-block">1969年,以粮为纲的年代,三十里荷塘被平整为水稻田,又扒平了南荡圩、小东圩、三圩内河圩堤,“三十里荷花香”从此消失,成为人们一段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沧溪河U湾顶点码头,当地人称之为“沙滩头”,沿着高高的河堤内侧是一条老街,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侧商铺栉比鳞次,街道不长,五六百米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我家原住在沙滩头,算是闹市区。门面不宽,大概三四米的样子,但进深很深。前面一进是店铺,中间一进是厨房兼餐厅,后面一进是住宅。1957年公私合营,我们就搬到街东头一幢草屋去了。大概住了二三年,草屋倒塌,我家又搬迁到街西。所以我对沧溪古镇了如指掌。</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我家祖屋原址,我就在此地出生。</p> <p class="ql-block">正对沙滩头内南侧是高大的石库房,大块条石砌成的墙,厚重的大铁门,记得铁门上还钉满钉子图案。听老人说,这一家是盐商大户,很是有钱,后来家里出了一个抽大烟的,家境就衰落了。我们把这栋房子称叫“大门堂” 大门堂朝北一面是空阔的空地,这里是小镇人集聚之地,聊天、闲逛、纳凉,相当于现在的市民广场。</p> <p class="ql-block">以沙滩头为中心,东起九井堂,最东头第一家是一户民居,年长户主叫“诗德”,隔壁是镶牙店,店主叫“和伢业”,紧邻的是二家豆腐坊这=家是兄弟,一个叫“南京佬”,一个叫“Y头”。其余都是供销社的店铺柜台。印象最深的是看“诗德”和“和伢业”两个老汉下棋。因为这二个老汉为悔棋经常吵得不可开交。每逢此时,我们一帮小鬼就在边上起哄,盼望他们打起来。南侧一条小巷通向浴室,当地人称小巷叫“堂只下头”,小巷尽头就是“巴斗山”,所谓山其实是一个小土丘,小土丘上住了十几户人家因为姑妈家和发小寿涛家都住在这里,这是我小时候经常疯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大门堂”往西至乡政府大院是街的中段,也是最繁华的地段。有张万全药店、马湘家糕饼店、土麻子杀猪店、三联布店,、丑表功饭店、酱坊,我父亲也挤身这里开了一家小杂铺店,卖绣花用的五彩丝线,染布用的颜料、我妈亲手剪的纸花(用于绣在布鞋上的花)。西边也有一条小巷,向北通向张家渡,向南通向王家村。</p> <p class="ql-block">巷子的西边至谷家村是街的西段,这一段比较冷落,是铁匠铺、篦匠等手工作坊和民居最尽头处是一个叫公火的开了一家染坊。</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位于街西的住宅,我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现在住过的房子还在。</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船是沧溪人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水乡河汊交错,水网密布,没有船寸步难行,在内河是一种船头稍翘,窄窄的长约三米的小划船,划双桨,一般五个船仓,能坐五六个人。划船的在倒数第二个仓。划动双桨,船行如飞。</p> <p class="ql-block">在外河两岸来往主要靠渡船。张家渡是一个主要渡口,记得撑船的老汉姓张,老汉夫妻俩还有一个女儿,一家三口就住在渡口的草房里。</p> <p class="ql-block">在小镇东头两条圩堤交汇处有一块宽阔的广场。蜿蜒曲折的圩堤犹如二条长龙,而这一广场就象一颗龙珠,形成了“二龙戏珠”的奇观。这一颗龙珠就是三元观。</p> <p class="ql-block">三元观是高淳兴建比较早、建筑规模比较大的道观。早年重建三元观武圣殿、文昌阁的时候,出土了一块断碑,上面有“赤乌二年修建”的字样,可见道观建于三国时期。进门有一门楼,横书“三元观”,两侧有对联“千年古观留功德,沧浪一曲记乡愁”</p> <p class="ql-block">三元观坐北朝南,宏伟壮观。观内前厅三间,两旁的楹柱上写着张自超拟的对联:“留白鹿遗踪,庙垂千古;溯赤乌霸业,观号三元。”,再往里走,经过天井到后厅,有三尊木雕神像,分别是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禹,合称“三元”,这就是三元观名称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三元观原来有围墙,将所有建筑围成一个整体,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院子里两株有200多年历史的红杨树,茂密的枝叶如一把大伞,覆盖着整个大院,至今仍然是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三元观大殿供奉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禹,治水的大神禹坐中间。三元观里另外有天后宫。也是保护水上安全的大神。沧溪每年农历三月初七都会举行庙会,祭祀祠山大帝,而祠山大帝也是一个水神。可见水乡人是多么崇尊水神。</p> <p class="ql-block">高淳地处皖南下游,是皖南的洪水走廊,地处永丰圩的沧溪频繁遭遇洪水。”清代陈淇《雨后周视永丰圩水势》诗描绘说:“长堤一线障横流,仰面惊看屋上舟。短棹飞巡防漏罅,无居暂寄等悬疣。”所以地方非常重视洪水治理。三元观的风景在文人的笔下尤其动人。有诗歌《三元观》描写白天三元观绝妙的风景:</p><p class="ql-block">“殿阁嵯峨俯碧湖,烟光渺渺淡堪图。丹楹映日悬清镜,石碣镌年记赤乌。古木萧森巢鹳鹤,小池清浅漾莲蒲。道人索写黄庭罢,尽日门开一事无”。诗句描绘了溪水清澈,道观雄伟,人的闲适恬淡轻轻地勾画了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元观是伴随着我度过童年的地方,那里留下我弥足珍贵的记忆:1954年水灾以后,三元观成了沧溪小学临时校址。那时我小,还不到上学年龄,但我每天跟着姐姐去上学。他们做操我排最后,后来学校见我上学心切就破例收下我这个未足龄学生。记得当时一年级就在戏楼对面的道观内。那时观内没有菩萨,空空荡荡,由于日久没人烟,听说有狐狸精出没,还有人看到天花上挂下穿绣花鞋的小脚。我很想见见这“挂小脚”的刺激场景。每天天不亮就赶到学校,但始终没有见到狐狸精出现。记得学校的校长叫张承志,教导主任叫陶福田,<span style="font-size:18px;">喜欢把嘴一收,手搭凉蓬,作孙悟空状。</span></p><p class="ql-block">老师有王昌柏、邢华章、体育老师叫周慎,音乐老师叫赵玉霞,东北人,大大的眼睛,梳着一条长长跟腰齐的大辫子。</p> <p class="ql-block">其实,道观对面的戏楼才是当地人的文化娱乐中心。沧溪各村每年正月都玩龙灯,二月各村都会请来戏班在戏楼唱大戏,三月初六至初八是沧溪庙会,戏楼会连续唱三日三夜大戏。每逢此时,四乡八村的沧溪人就象过年一样,接亲戚,办酒席,热闹非凡。锣鼓一开响,整个三元观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说来也怪,无论多少人,小小的三元观都能挤下。据说三元观是块活地,能大能小,无怪乎说它是龙珠有点道理。</p> <p class="ql-block">这座戏楼画栋雕梁,飞檐翘角,两旁写着楹联“功名富贵一时事,离合悲欢千古情”:“上台终有下台日,得意须防失意时”。由于从小耳濡目染,这二副楹联在我心中深深扎拫,成为我的为人处世格言。</p> <p class="ql-block">楼台正中的横匾上,写着“沧浪一曲”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桐城派大家方苞所书。两侧有写着“出将”、“入相”的横额,有“丹凤朝阳”、“腾蛟起舞”、“双龙戏珠”、“踏雪访友”、“羲之爱鹅”的砖雕彩绘。</p> <p class="ql-block">每逢唱大戏,我们这些小孩子是最欢乐的时光,因个子小,站在地上根本看不到,站凳子上看又容易被动荡不定的人流挤倒。广场上的两棵红杨树就成了我们的专座。爬上树杈上看人头攒动,人流涌动,真是一道好玩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冉,好多年没有回过沧溪。前几日,托我发小专程为我去了趟沧溪,拍了一些老街的照片,我仔细看着照片居然有点迷糊难以辨认了。现实中的沧溪古镇离我记忆中的印象渐行渐远。但儿时的那些人,那些事却越发清晰起来。我想,这大概就是乡愁吧!感谢发小拍的照片,友情无价!</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家位于三元观东侧的沧溪最后的住宅。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落实政策,将我家位于沧溪老街的住宅产权还归。经协商,将老宅折价买给政府,并在三元观东侧划定新地基建成。这是当时沧溪第一幢自建楼房。这也是一个新时代开始的缩影吧!</p><p class="ql-block">让我以一句高淳方言来结束本文:“金棵罗,凝棵罗,不蝶嘎力赶棵罗!”知道什么意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