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雪域闪耀不灭的明灯……

唐朝一冰

<p class="ql-block">  再次离开西藏,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关于西藏的文字没有来得及写,布达拉宫便是其中之一。雪域高原几千年,布达拉宫便闪耀了其中一千三百多年。她见证了西藏古往今来的血雨腥风,也见证了西藏现在的民族富强、和谐繁荣。而我,也有幸见证了她从1990年3月至今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初到高原,是在1990年春寒料峭时。那时1989的那场高原动乱突变刚刚平息还不到一年,到处都有荷枪的军人。看着他们手中冰冷的钢枪,深为自己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而兴奋不已。也就是在这年年底的时候,我第一次见到了布达拉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布宫门前,摆满了照相、修表以及其他一些售卖小物品的小棚。布宫对面,便是“文化宫”的一池碧水和“唐柳”的沧桑。时至今日,布宫广场打造建设完毕,而那些“唐柳”仍在;那潭湖水,也依旧倒影着布达拉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后五世达赖喇嘛重建了白宫,在其圆寂后,布达拉又修建了红宫。此后历代达赖喇嘛相继扩建,终成今日之规模。也使其成为了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并变成了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被人为的笼罩上一圈圈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整座宫殿具有藏式风格,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刀削斧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传言布宫的大小宫殿、房屋共有六千多间,但就是现在里面最老的喇嘛,也难以说清道明。再加之种种原因的作用,让布达拉宫继续在神秘中传承……</p> <p class="ql-block">  有幸能够在藏工作的二十多年时间,能够利用工作之余,从各个角度、不同距离,反复多次拍摄布达拉。虽照片多以记录为主,但还是从不同层面感受到了她的庄严。在这种威严的震慑下,我心怀一种敬仰,带着自豪而阳光的心情,在高原走过了二十五年……</p> <p class="ql-block">  在最初决定以“布达拉”为题写篇文字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可能又一次站在了风头浪尖。以布达拉宫在无数信教群众内心深处的地位而言,定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压力。然而从建筑、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去写,就自己本身的修为来说,仿佛又显得是如此的稚嫩单薄,似有信口雌黄之感。然布达拉宫对每一个生活在西藏、或在西藏生活过的人来讲,她又是如此的神圣亲切,都想去为她诉说心中最真实的话语。所以作为一名老西藏,我便提笔试写,跌跌撞撞的沿着自己的回忆和情感,一路向下走去……</p> <p class="ql-block">  从建筑角度上讲,布达拉宫创造了很多的奇迹。她雄伟的气势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引领了高原近两千年的建筑走向。因自己不是学建筑出身,所以只能就自己知道的一点点东西、娓娓道来。在布达拉宫和西藏各地寺庙里,你都能见到一种铁红色的墙顶(因这种红与喇嘛的法衣颜色相似,故很多人称其为“喇嘛红”)。这种墙顶远看如泥似砖,近观你会发现它是由植物的秸秆压缩捆扎而成,这种植物便是“白玛草”。白玛草原本是一种柽柳枝,秋天晒干,去梢剥皮,再用牛皮绳扎成拳头粗的小捆,整整齐齐堆一起,然后层层夯实,用木钉固定,再染上赭红色的颜色,这就形成了白玛草墙………</p> <p class="ql-block">  白玛草做就的墙,民间也叫做“抓箭墙”,因为这样堆砌出来的墙壁,即便是遭到箭的攻击也丝毫无惧。墙外飞箭无论远近飞来,很难穿透白玛草墙,定然会被白玛草墙牢牢的抓住,如同三国时期诸葛孔明的草船借箭。所以在布达拉宫上采用白玛草墙,便使其具有了防御的作用。除去防御功能,白玛草还有着庄严肃穆的装饰效果。由于白玛草制作复杂,体积大而密度小,利于减轻墙体的重量,同时能够增加室内的透气性能,这对于高层建筑来说至关重要。白玛草墙的制造工序复杂,利用率又低,普通人根本不能尝试,所以它也成为旧西藏社会等级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  除去白玛草,布宫里面还有一个保留节目“打阿嘎”。在没有屋面防水工艺的年代,为了防止屋顶的漏水渗水,“打阿嘎”便应运而生。在藏北少雨地域,为了考虑屋顶过风,房顶多为平顶,其屋面防漏,多以粘土拍打而成。于是打阿嘎便成为一种藏族传统的屋顶或是屋内地面的建筑工艺。勤劳的藏族人民利用当地特有的“阿嘎土”和碎石加上水混合之后,平铺于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使地面、屋顶变得坚实平滑。通过反复的拍打屋顶或地面,粘土中间的空气被挤出,粘土的密实性能得到加强,从而达到防水防漏和地面光滑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  布宫也是如此。由于布达拉宫采取了大量的平屋顶,于是雨季过后,便有当地百姓自发组织对房屋进行维护(现在应是管委会统一组织实施),而“打阿嘎”便是其中重要内容。只见一群腰围围裙的藏族妇女,手执木夯,排列整齐,用此起彼伏的歌声统一着夯屋顶时的劳动步调。木棒夯土的声音便是打击的节奏,一轮又一轮的合唱、一阵一阵的拍打,便形成了古老传统的“打阿嘎”。在拉萨八廓街的老城区,以及各大寺院都可能碰到打阿嘎,她的魅力有多大,有人说在《新华字典》里找不到形容它的合适词汇。总之,离得很远是一种空灵,走近了是无法形容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  虽每每经过拉萨,虽从未看见过“打阿嘎”,但对布宫的了解却从未停止过。比如在对布宫的维护上,还有一道工艺,那便是布达拉宫外墙的“换装”。传说在每年藏历的九月二十二这天,神仙会来到人间。谁家的墙面刷的越白,神仙就会长留在谁家。所以布达拉宫的换穿传统便是由此而来,至今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以前换装是藏族群众自发完成,每到这一天,大量群众会用牛奶混合的涂料自白宫墙体的上端往下浇淋,场面十分壮观。现在是由工作人员用传统工艺将牛奶、蜂蜜、藏红花、白灰等材料混合,再经过滤后对布宫墙体进行现代化的喷涂。而人力难以抵达的地方,则由专业人员在空中喷洒,将这座宏伟宫殿的墙体粉刷一新。据说这样的方法能够让涂料更加耐腐蚀,这才使得布达拉宫能够经受住一年的风水雨打,长期保持应有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主要分红宫和白宫两大部分。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事务的地方;红宫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它不仅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古代宫堡建筑群,也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保存有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品和艺术瑰宝,包括壁画、雕塑、唐卡、瓷器、玉器、金银制品等。但这些在信教民众的心里,远远比不上佛本身在他们心中形成的影响力,这也是布达拉宫在藏族人民心中的神圣地位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觉得最难写的,偏偏就是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圣。写的时候它虚无缥缈,可它确实又客观存在于每个信教之人的心灵深处。那种地位用笔难以触碰,只有用心去慢慢感知。正所谓有形之物好描述,无形之事难记录,深怕自己的词不达意和表述不完整,会伤害到上千年信教民众心中的信仰,破坏了他们自出生以来便开始培养的佛、法、僧的神圣地位……</p> <p class="ql-block">  每日清晨,当最后一点星光从地平线上消失,布达拉宫门前的路上便有了川流不息、转经的人。只见他们轻轻摇动经筒、手指捻动佛珠、口中诵念着经文,或急或缓的围着布达拉宫一圈圈的绕行。除了转经人以外,还有许多磕长头的。他们或在公园的角落里,或在布达拉宫前后,用一张卡垫减少身体与地面的摩擦,再以皮质围裙护身、木制掌套护手,一次次冲着布宫的金顶跪下自己的双膝、俯下自己的身子,把对来生的祈愿寄托在这反复的运动之中;在转经的人流中,也可以看见围着布达拉以磕长头的形式完成转经的人,只见他们三步一个等身长头,用身体丈量着通往幸福的距离、用潜行苦修为来世积累今生的恩德。无论是转经的人,还是磕长头者,都会让你对信仰的力量产生深深的震撼,也会让你不由自主的把自己置身于布宫的威严之下……</p> <p class="ql-block">  对藏传佛教而言,虔诚是必不可少的精神付出。佛对于民众,如大海之灯塔、公路之路标,能够解决精神领域方向性的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科学的证明,在很多人类的认知受到限制的时候,往往会寄希望于神和佛,希望宗教能带给他们满意的答复。如我们有对未来的不可知的局限,所以藏传佛教的信徒便把来世的幸福寄托在了神佛的身上。通过一次次虔诚的跪拜和祈祷,为来世积德、为明天祈福。这也使布宫周围乃至整个藏区,或者藏传佛教影响较深的地方,都充满了浓郁的宗教色彩……</p> <p class="ql-block">  我虽是军人出身,也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一直尊重真正的信仰。对组织信仰如此,对宗教信仰亦如此。自五年前倒下去之后,通过努力重新站起,我便对自己这半生进行了好好的总结。并慢慢的调整心态,只要是对能给美好生活带来帮助的事物,我都会欣然为之。故每次经过佛塔,我也会口念“六字真言”转上几圈;每过寺庙,我也愿为菩萨真诚的鞠上一躬,就算是作为对这种信仰的尊重而为,心里也会瞬间快乐。对于布达拉宫源于宗教而形成的民风民俗,我更是喜爱有加。我尊重他们那种高原上特有的纯朴,我敬仰他们对佛的虔诚付出,我更感慨他们与恶劣环境作斗争表现出的那种乐观坚韧!这些都将激励我在和病痛斗争的路上,勇敢前行……</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自入红宫,便禁止拍照,所以我对自己在宫里偷拍的几张照片,一直非常珍视。虽它们存在跑焦、曝光、构图上的种种问题,但想想这是冒着没收照相器材的风险而所得,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沾沾自喜的快感。因这篇文字是以纪录为主,所以这几幅照片,能够对文字的现场感有所帮助,同时也能帮助朋友们对布宫内部的一些设置和布局做一些了解,也算是物尽其用了吧……</p> <p class="ql-block">  从小到大,最喜欢透过窗户去洞见外面的世界。觉得窗户以外的世界,对自己这颗不安分的心,始终充满了强烈的诱惑 ,这让自己已经不再年轻的心态,有了一点钟书先生所说的“围城”的味道。由于这种心思作祟,拍摄时我喜欢拍摄透过窗户及门向外探视的照片,所表达的意义,也无非是身居佛之高门、心怀大千世界吧……</p> <p class="ql-block">  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便要踏上此生的回归之路。常常一个人冥想,当我离开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自从布达拉宫和藏传佛教在自己心中有所印象之后,我反而有了一种想早日投入神之怀抱的期盼。这也许最能体现生受组织关怀、归去会有神灵佑护的美好状态。当然,我并非抑郁症患者,也不是轻生渴死之人,我会怀着布宫神圣的光芒,努力放开今天所有的快与不快,认认真真的活好余生剩下的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修来世的特点,以及因果循环的逻辑关系,很容易让人麻木今生遭受的痛苦。会让人在“因”的假设前提下,认为这辈子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苦痛,都是理所当然应该接受的“果”。从价值观念上混淆了人生本质上的得与失,会让人自然接受神灵所有的安排,这本身就有一定的迷惑性。虽然我爱胡乱思考,喜欢用跳跃式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天马行空、自在独行;但我不喜欢过分绞尽脑汁的去深究任何问题的实质所在。所以对布达拉宫而言,我醉心的就是她千百年的美丽和她在所有人心目中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除了建筑本身的雄伟,其在水体中的倒影也十分迷人。不管是宫前文化宫里碧玉似的水潭,还是宫后龙王潭翡翠般的湖水,都能看见布达拉绝美的身姿。无论春夏秋冬,不管白天黑夜,布达拉宫都会倒影在水中,高大的宫墙在水中变成了了红、黄、白三色的色块,岸上的各种植物也幻化出迤逦的色彩,配合着微风荡起的涟涟水波,尽情向世人展示出布达拉娇柔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此生必驾318”仿佛成为红极一时的宣传口号。但凡自驾318线进藏的人,或者不管从哪个方向、用哪种方式进藏的人,圣城、布达拉成了每人必去的实际打卡点。从天刚稍稍放亮,到晚上华灯绽放,始终都有人围着布宫拍摄,其流量一点不比转经之人差。他们或在药王山上,或在布达拉广场,用各种装备、长枪短炮,努力扑捉布宫最为漂亮的一瞬。一张成功的布达拉宫照片,足以让其骄傲一生、夸耀一世……</p> <p class="ql-block">  布宫之夜现在已经成为拉萨市的主要景观。斥巨资打造的布达拉广场和龙王潭公园,一到夜晚便在夜中闪发出灿烂温柔的光,吸引着无数的人聚集在一起,尽情欣赏她的艳丽。心中永远难以忘却曾经有人见到夜中布宫时的样子,一边不停的对着电话与朋友分享布宫的美,一边曲着身子、高声狂呼“太美了!布达拉宫太漂亮了”。我相信这会是夜晚布达拉留给所有人最直观的表现,所以至今但凡有朋友进藏,我都会安排他们在晚上去夜游布达拉。布达拉宫在灯光下的宁静、肃穆,又再次映射出她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和庄严,足以让佛光远播、直至久远……</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对我本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也许是对她的原本喜爱,也许对这片神奇的冻土已经注入了自己全部的情感,也许是因为半世生命和全部的青春,都在高原风雪的肆虐下陪着布达拉一起度过。自己的事业、亲情、友情,都浓缩在高原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森林、每一座牧场,还有那高耸的雪山上。每每追忆已经随风的往事,便会想到神圣的布达拉,我为自己曾经能随时从她脚下走过而自豪,我也为她经常穿过夜的荒芜出现在梦里而满足。今生今世,布达拉已经成为照亮自己生命的一盏明灯……</p> <p class="ql-block">  前几日,和战友谈及曾经在西藏的日子,除去布达拉宫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各大知名神山,更是让自己兴奋不已。粗略概算,现在我已经亲眼近距离目睹的圣洁雪山有珠穆朗玛、冈仁波齐、那木拉尼、南迦巴瓦、加拉白垒,希夏邦马、卓木拉日、穷母岗日、宁金抗沙,还有更多叫不上名字的神山,以及带队出发时经常通过的唐古拉、色季拉、米拉和其他若干个拉。今生能与她们遇见、擦肩,能与她们相伴,应该已经足矣。所以我将在后面的岁月里,善待一切、该爱则爱、原谅所有、少留遗憾,像雪山般包容,像草原般豁达,在布达拉的明灯指引下,我将安静前行,直至归去……</p> <p class="ql-block">  二0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蓉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