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前的一个深秋,20多岁的我千里走单骑,只身从昆明坐了6天汽车,越过横断山脉,跨过澜沧江、怒江,去到云南省西南部中缅边境的小县城。 不是去出差,也不是去旅游,而是调到那里的边防部队工作。 对于这块傣族群众聚居的边远、美丽又而神奇的土地,过去只是从著名作家艾芜的《南行记》里略知一些。走下汽车,仿佛就走进了小说里所描写的那些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边疆生活。 江对岸就是友好邻邦缅甸。国境线我方一侧,一脉清江,万篷翠竹,千顷良田,绿叶掩映的寨子星罗棋布。微风荡起,凤尾竹微微弯下腰,露出金光闪闪的缅寺塔尖。 身材苗条、穿红着绿的傣家姑娘穿行在烟雾袅袅间,若远若近,仪态婀娜。 老水牛拖着高大木轮牛车,慢悠悠地行走在乡间公路上,赶牛大哥半睡半醒,任由牛车缓缓前行,一路吱吱呀呀。 每栋竹楼周围,都种有香蕉、柚子、木瓜、槟榔和凤尾竹等果木,即使家里没有人,也房门虚掩,更不用上锁。行路人渴了累了,可以随便走进任何一家的竹楼,拿起长把竹勺舀水喝,还可以卷支毛烟慢慢歇脚。 日落时分,爱干净的傣族妇女们用宽大筒裙草草围裹着胸部,在路边洗头冲凉。粗大龙竹涧槽从绿林深处引出的清清泉水,温柔地抚摸着她们的肢体和瀑布般垂下的长发,夕阳的金色余辉,勾勒出她们曲线优美的剪影…… 边寨军民在国境线一侧的弄岛乡喊板合作社热情欢迎我。秋收正忙,大家停下活计,先是围在寨子中心的打谷场上唱“赞哈”、跳“嘎光”,把芒锣和象脚鼓擂得山响。然后每家派出一个男人,端着自家女人做的一道菜,去到副社长家的竹楼上与我共进午餐。大家席地而坐,面前摆满了香茅草烤鱼、炸牛皮、烤猪肉、酸木瓜炖鸡、辣咪、酸扒菜和用精美竹篾箩蒸的软米饭,自然还少不了傣家自酿的米酒。竹楼里笑语喧哗,“水!水!水!”的喊声此落彼起。 从那一刻起,我就对傣族寨子、傣族群众以及祖国边疆,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深深恋情。 多少年来,不管走到哪里,那绿色生态和环保的优美环境,祥和、宁静和慢节奏的傣家寨子,勤劳、善良、纯朴、热情好客的傣族群众,一直都在我心中,挥之难去。 多少回忆起仙境般的傣族寨子,耳际就会响起著名歌唱家马玉涛声情并茂、百听不厌的《马儿啊你慢些走》:<br> “肥沃的大地好象是浸透了油,<br> 良田万亩好像是用黄金铺就。<br> 没见过青山滴翠美如画,<br> 没见过人在画中闹丰收;<br> 没见过绿草茵茵如丝毯,<br> 没见过绿丝毯上放马牛;<br> 没见过万绿丛中有新村,<br> 没见过槟榔树下有竹楼……”<br>